聆听“窗外”声音

时间:2022-05-06 01:34:27

1998年10月1日,在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德国黑森州原柏尔中学校长艾德加·施密特先生在向我们介绍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时说:“经济的全球化对教育是很大的挑战,过去课本就是世界,现在世界就是课本。现代教育应该把世界上正在产生的种种问题(如艾滋病、环境变化等)都变成我们的教学内容。”确实如此,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但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活与生存的种种问题,如科学道德、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伴随着现代化产生的问题应该进入孩子们的学习课程。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短期培训期间,我们曾有机会观摩了一次国会会议。令我们深感惊讶的是:国会的会议竟可以让许多孩子现场观摩。国会会议结束后,我们又观摩了孩子们观摩国会会议以后的一次“班会”,老师确定了一个主题:上课时能不能喝咖啡。主题确定以后,老师开始招聘“国会”,谁做议长,谁做总理……,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举手申报,各就各位以后,顽皮的儿童竟变得如此庄重,在严肃的气氛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开始了严肃的主题讨论。看着这些幼稚的儿童扮演、预演如此重要的“国会”成员,我心中不由一凛:这样的一次次演练(教育),使孩子们真实地体验,不断地积累,完善着成人世界应该有的经验与能力,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深意,岂是课本所能全部包括的。

在欧洲、美国的考察,我有这样强烈的印象——“什么都要钱”(如到处需小费),但另一种现象又给了我们更深的印象——“很多地方不要钱”(艺术馆、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植物园等等对中小学免费或优惠开放),许多社区教育资源为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的“世界知识与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俄罗斯,很多的影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都对中小学生大开绿灯,实行免票或票价优惠制度。俄罗斯音乐的圣殿——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每月都举办一场儿童专场音乐启蒙和欣赏演出,几大著名交响乐团轮流上演,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首提琴手等著名演奏家亲自配合讲解员为孩子们示范,着装整齐的孩子们专注地聆听音乐,感受着音乐的美。这些都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绝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孩子的素质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怀和世界文明、民族文化的熏陶,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共同的力量来支撑。

每次外访,视觉印象中除了难以忘记的那城市、乡村满地遍绿,各类交通的井然有序之外,看得最多、印象中最深的恐怕是欧美国家似乎无处不在、门类众多的、大多对公众开放的各类博物馆了。综合的、主题的,收费的、免费的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但对参观者来说,它都在展示着古代的、近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自然的、人文的……传播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种种成果和世界多元的文化,它也必然地在潜移默化中向观众灌输着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文化、甚至政治的概念与影响,或许可以称之为隐性的,却非常深刻的(因为是在自觉中吸取和接受的)教育。我想,任何行为都受一定的思想支配,任何人都会在某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某种特定的教育或熏陶。欧美大量博物馆的创办与建设,除了历史与艺术的意义之外,国家教育意志必然深含其中。

2000年我随中国教育现代化考察团在美国考察期间,曾在华盛顿参观了宇航博物馆、古代艺术馆、现代艺术馆、国会图书馆、杰弗逊纪念堂等一些主题博物馆。宇航博物馆用众多的实物,详尽的史实材料展示了飞行器的演变史,展示了人类飞天梦想实现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许多中小学生或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参观,或自己在亲身体验,“风洞试验”、“失重体验”……或几人一组,亲自动手参与“气垫导轨”等实验,我想,这种亲身体验、亲自动手的参观过程,它给予学生的肯定不仅仅是航空知识与历史知识,它更多的是激发了学生内在对科学的兴趣,对航天先辈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精神的景仰;站在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发现号”宇航员们的巨幅照片面前,我想,孩子们感受的肯定不仅仅是肃然和崇敬,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和探索宇宙无穷世界的勇气和力量……在纽约埃里克斯岛,目睹登陆美国的第一批移民的大量实物、照片和文字,我惊叹于极度现代化的美国竟如此重视历史史实。我想,这样的主题性展览,它给美国青少年的教育肯定是强烈和深刻的。

是否可以这样说,教育决非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的功能也决非仅在课堂。《荀子》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确有道理,在一个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而文化的浸润可能更深刻地奠定着每一个人的思维与习惯。对于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关注,仅凭学校一己之力难以面面俱到。是否可以这样说,现在各界都重视教育,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往往把教育理解为狭义的学校教育。当全社会把目光都投向学校,就往往忽略了除了学校外面社会文化的教育功能,忽视了整个社会、家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当我们意识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不仅应该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的教育,我们更应该着力建设有利孩子们浸染的社区文化,而各种博物馆的建设应该说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否可以这样说,我们仅仅着力于生态文化的建设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舍得投资建设人文文化。让每个城市,甚至每个社区都有孩子们自由出入的博物馆,让我们的社区都逐渐变得书香浓郁,让孩子成长在一个更宽广的社会视野之中。

2008春我完成了30多万字的《窗内窗外》一书,在书中我曾这样写道:“一次培训与考察,不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拓展与积累,它绝不能成为一次路过、一次旁观,而是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体验、去浸濡。倘若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与习惯,尽管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并没有改变,但我们看星星的角度可能已经变了,我们吸收与借鉴的敏感已经变了,我们学校管理的视野已经变了。教育工作者,去一个国家,景点绝不是根本目标,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通过对人与学校生活的‘深呼吸’所感受的教育文化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我想,吸收一些“窗外”专家的声音不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会有一定的启发,对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教育”,更完整地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才是真实的课程改革,也一定会有帮助。

(作者系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上一篇:“开眼看世界”才能“放眼世界” 下一篇:澳大利亚见闻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