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和风能会成为“绿色的金子”

时间:2022-05-06 12:36:22

太阳能和风能会成为“绿色的金子”

新能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的障碍是发电成本问题,从目前的技术和产业化能力来看,太阳能风能最接近实际应用和上网发电的成本。

环境问题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各国政府都越来越关注世界环境保护和减排这样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新能源业成为一个投资热点。通常我们说新能源领域一般来说包括七个部分: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海洋潮汐发电,地热、核能。在这其中,我认为将来发展机会比较大的就是太阳能和风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我们都知道,新能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的障碍是发电成本问题。从目前的技术和产业化能力来看,太阳能和风能最接近实际应用和上网发电的成本。

薄膜太阳能电池前景看好

这10年来,太阳能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2007年,全球的太阳能发电量达到了4百万千瓦,年增长量41%。欧洲虽然占了很大的比例,占了70%的市场,但是中国在太阳能组建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了第一个生产大国。从2005年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以来,太阳能产业广受追捧。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日前在美国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加之此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阿特斯太阳能有限公司,目前在美国上市的就有四家中国太阳能公司。而中国的太阳能产量也占到了全国总产能的27%。

和传统能源相比,太阳能的优势是其本身为循环能源,可再生,但是它在成本上的劣势也非常明显。所以在这个行业中,大家一般关注的是两大问题,一是发电效率问题,二是造价成本问题。在发电效率方面我们又关注三个因素,第一个是光转换效率,第二个是组建可发电的时间的长短,第三个是它在各种日照的情况下吸光的特性。

近来,我们尤其关注薄膜太阳能电池,认为这是在这个行业当中目前来说发展机会最大的领域。薄膜太阳能电池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金硅的,一种是非金硅的。美国在金硅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主要控制方面差不多也是10%的转化率,所以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它的发展还是有一些挑战的。多金硅薄膜理论程度上可以达到20%左右,所以多金硅的薄膜会在今后几年当中成为一个发展的热点。

从产业链来说,太阳能薄膜上有6个环节,最上游的是硅的原材料,硅金片,电磁片、PV组建和集成应用。从投资策略来讲,我认为在这个行业当中有以下几点是应该值得关注的:首先,从产业环节来看,太阳能薄膜电池的上游利润率是非常高的,技术壁垒也高。所以我们建议要关注那些提纯硅材料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工艺。其次就是在硅铸造和硅金片的环节当中,目前来说我们比较关注一些多金硅铸造的国产化。因为大家知道,现在这些设备大部分还都是进口的,它在中国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产化的进程。从发电成本来说,这是这个行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薄膜太阳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所以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投资了一家做多金硅薄膜的公司,而且就在两个月以前,我们刚投了安徽的普乐新能源,这家公司有很大的国内自主研发的能力。

风电将进入初始爆发阶段

另外一个我们比较看好的新能源的细分行业是风电行业。中国风的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是印度的30倍,是德国的5倍。但是到2007年年底,中国的风机装机量只是德国的1/4,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风能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目前来说,风能发电量占中国总发电量不到0.04%,所以这个行业应该说是刚开始的一个市场初始爆发阶段。

和太阳能薄膜相比,风电的行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已经很接近传统的能源的发电成本了。从核心技术来看,风电行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并不见得比太阳能简单的这么一个行业,涉及很多个前沿科学,比如空气动力学、多体动力学、新材料学,变流技术、仿真技术等等。人们常常会认为风车很简单,但是造出来就不容易,让它很稳定地运转更不容易。在技术方面,目前国内的风电行业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基本上,风电行业存在三个最主要的问题:

第一,风电产业链不完善。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基本上是杂乱无序的,缺乏核心技术。

第二,风机总装的质量问题其实隐患很严重,中国的很多风机装好后,最后成了一个摆设。这不仅是成本的浪费,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风力资源的浪费。在很多的恶劣条件下,风,沙,雨、晒的环境中都要保持正常的运作,这对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第三,目前的中国风电行业中,很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大部分厂家还都是靠一些技术转让在做生产。风电行业的产业链相对于太阳能产业链要短一些,只包含三个环节――零部件,整机厂,还有终端设备和并网。在零部件上,叶片目前产能进展很快,但是缺乏核心技术。

目前来说,我们投资的重点是零部件,今后的投资热点上,我们觉得在整机厂方面可能会有一个整合,零部件方面会很快国产化和批量生产,将会有大规模生产化的发展。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德同资本很看重三个特点,第一个是自主创新能力如何,第二个是产品可靠性如何,第三个是产业链控制的能力强不强。

上一篇:信息应该为业务服务 下一篇:经济动荡时期的IT优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