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05 09:18:51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着政府财政投入少、“举债普九”现象严重,设施简陋、学校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偏低,教育观念滞后、新“读书无用”论抬头等问题。为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化解“普九”债务,加大资金管理、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建设,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更新教育观念、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等措施。

关键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81-02

一、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实施的西部教育一期二期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义务教育项目、贷款赠款项目、普九项目、农村住宿制度等学校项目大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措施也使学校的软件条件等得到了改善,西部人均受教育水平以及各级学校升学率等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1.政府财政投入少,“举债普九”现象严重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偏低,虽然在1993年就提出要把义务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4%,但直到2012年才刚刚开始兑现。我国对各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财政投入的分担比例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县乡级财政收入微薄,在落实农村“普九”、进行“两基”达标验收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时,一些西部农村地区不得不采取“先上马,后备鞍”的办法。很多学校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棘手问题,不得不进行教育集资或贷款进行危房改造、建设“普九”工程。“两基”达标后,很多农村中小学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西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农村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举债现象严重。

2.学校设施简陋,布局不合理

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地域发展因素制约,农村中小学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危房,尤其在云南、甘肃、内蒙古农村地区中小学危房严重。有些边远或自然环境恶劣的农村地区长期都没有学校,学生上学都要走十几里的山路。由于缺少合理规划导致乱建校舍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没有经过合理考察和论证导致学校建成后位置不合理,交通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少学校的服务半径扩大到4~6公里,最远的长达20公里,没有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校舍建造规划,不能吸引优秀教师,有些学校投入使用几年后因为各种原因被撤掉,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在布局调整中,由于国家收紧了土地调控政策,因此在土地置换、新建报批、征用土地、出让闲置资源等方面阻力很大,布局调整工作举步维艰。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偏低

从目前来看,西部农村师资总体素质仍然不高,“以县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工资就有了保障,“拖欠教师工资”仍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存在。西部相当多的县财力十分有限,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在对西部的一些地区调查中了解到,农村中小学教师月工资一般在500元~600元之间,多数学校没有办法兑现每月95元的“西部贫困地区生活补贴”。农村中小学无力参保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拖欠教师工资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工资支付的重压只是从乡镇转移到了县,而并没有转移出农村内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匮乏,学历合格率低,年龄老化严重,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失衡,教育方式和观念落后,这些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4.教育观念滞后,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从地域上来说,乡村学校就在农村社会中,更需要民众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但许多农村家庭每学期义务教育要承担的生活费、交通费及其他杂费等开支每学期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对于一般农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很多农民对教育、对学校没有理性的认识,对教育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和投资教育并没有让家长们迅速看到实际回报等原因,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上学是费时费钱的事,即使孩子能上初中,也不一定能上高中,即使上了高中,也没有能力继续攻读大学,即使真的拿到了大学文凭,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如让孩子早些弃学出去赚钱,新“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由于上学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农村中小学学生入学率远低于城镇。同时因为西部许多地区农村家庭尚未脱贫,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严重,导致女童失学或辍学率较高,女童的受教育基本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二、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因此,要把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到关系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期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化解“普九”债务

要想切实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政策就必须向西部农村倾斜,适当照顾落后地区,努力建设公共教育财政体系,并多渠道积极筹措,加大教育专项资金的数额,化解“普九”债务,逐步缩小地区教育投入差距,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困难。政府从国家战略层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地位,建立从中央到县乡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政府分担机制,科学测算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从而建立起稳定和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切实保障。为化解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普九”债务,建议对债务先行冻结锁定,再逐校审计清理,在审计基础上,最后由中央和省市转移支付资金逐步化解。

2.加大资金管理,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建设

如果单纯依靠当地财力,山区农村很难在较短的时期内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建设的调研、投入和监督。首先,应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投资成功率。各区县根据农村人口变化特点、学校办学能力、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未来教育发展的可能因素等,制订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不仅要站在优化资源、发挥办学规划效益的角度,而且要站在解决农民上学难、上学贵的角度制订方案,切忌盲目“一刀切”、简单地进行学校撤并。对边远地区的“麻雀学校”,应充分考虑配套设施、交通条件、师资队伍和生源,重点撤并20人以下的村小及教学点,优化配置资源,办好乡(镇)中心校,并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达到钱尽其用,人尽其才。决不能搞面子工程、盲目建设。其次,政府要正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诸多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对中央、省市转移支付资金的督导制度。第三,把危房改造工作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上一篇: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实践校企合作 推动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