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欣赏教学

时间:2022-05-05 07:39:59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不仅存在于博物馆和艺术殿堂,也存在于所有人的身边,美术在当今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至关重要。小学生对美术课很感兴趣,但是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再加上教师往往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小学生兴趣越来越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启迪人生、关怀生命是美术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而欣赏教学正是实现文化学习的主阵地之一,通过欣赏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人文观念的形成, 完善学生的人格。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美术欣赏教学呢?

一、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审美经验不同,所以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欣赏教学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1.游戏欣赏法。教师把要欣赏教学的美术作品,设计在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中,并在游戏过程中完成欣赏目标。在教《民间玩具》一课时,我让学生从家里拿来不同的玩具,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玩具,让学生分组游戏。通过玩,每组派代表说出玩具特点,同时演示给大家看,惹得同学都乐开了花。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产生了很深的印象,提高了审美情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比较欣赏法。教师可以将内容不同、风格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如让学生判断哪些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处理的。我在讲《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作品,这些画共同的特点是都是彩色的,但表现的内容不同,使用的材料也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心中喜欢的作品,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创作一幅作品, 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思维发展。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天,白云,红花,绿树常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3.实验欣赏法。学生参与实验过程,体验过程中欣赏作品的变化,逐步领会审美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特征。如学习三原色,两两相遇会变色,用粉笔画两两相交的三个圆,分别涂上红黄蓝色后,学生会发现在重叠的部分竟然有新的色,即橙绿紫出来,让学生用彩笔模仿试试,从实验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受。

4.临摹欣赏法。通过临摹,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我在教美术《风景写生》时,让学生直接到校园写生画树时,学生感到很难,无从下手,最后学生交上的作业多数过于简单,于是我就让学生临摹书上的树,学生就下手很快,不一会就完成作品。“百看不如一临”,通过临摹发展学生审美意识的方式值得提倡。

5.问题发现欣赏法。设下悬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感受、分析、交流等过程来解决问题,并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

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好问题,带着疑问欣赏。《漫画与动漫欣赏》一课中让学生回答,书中有几种动画或漫画故事以及最喜欢哪个形象及其特点,之后让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对课本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认识,熟悉书上或书上没有的动漫知识。在不熟悉的欣赏内容中,教师要简要加一些背景介绍,让学生领会当时的意境。讲《诗情画意》和《给文章配画》,就要鼓励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把自己看成是作者,去体会意境,最终与作者产欣赏生共鸣,理解画中有话,话中有画,对于其他抽象平面画或立体造型的欣赏,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寓审美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广阔无垠的世界,让他们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艺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空间中飞翔,培养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期人才。

二、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思考

1.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语言,受到了学校各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激励学生经过正确引导以后渐渐喜欢上美术,喜欢上感知自然,创作自己的作品。

2.教师指导时应注意因材施教。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少数审美知觉力弱、绘画表现力也相对较弱的学生的个别指导。

3.新课程体系十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是探究性学习得以实行的保证。引导学生美术欣赏正是引导学生去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课程资源有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之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他们能体验创造的乐趣,丰富创作的素材,提高审美能力。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美术欣赏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还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让我以上述认识为起点,在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来组织学生开展美术欣赏教育,让艺术之花永远盛开在孩子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冈布里奇.世界美术之旅.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

[3]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责编 潘冰)

上一篇:服务制胜 第4期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