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能否带来政府善治

时间:2022-05-05 06:25:43

“网络问政”能否带来政府善治

“网络问政”不会自动达成善治

中国有接近四亿的网民规模,网民的文化水准和参与热情也相对较高。中国政府要开展争取民心的工作,网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式。

从“网络问政”的实际效果来看,大凡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公共问题和事件,都是最先由网络发起或主要由网络参与,网络正在取代传统媒体,发挥着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作用。如今没有哪位官员愿意随意发表对网民不敬的言论,否则,极可能会葬送政治前途。有鉴于此,一些乐观的评论者认为,“网络问政”是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将有助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并在促进政府的良政和善治上发挥重要甚至主导作用。

笔者基本赞同中国未来的民主化将会由网络开启,但是“网络问政”能否带来政府良政和善治,则需要一些前置条件,它们包括:网民作为一个群体对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切和表达;政府的回应与透明化; “网络问政”本身的去弊端化;政府对网民政治权利要求的态度等。“网络问政”自身并不会自动达成善治。

网络颠覆了传统政治的隐蔽性

“网络问政”之所以在中国兴起,有两个基本的原因。一是人们的公民意识在改革中成长起来,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政治参与来确保自己的财富和权利不会被政府和强势集团剥夺;二是现实中的政府施政行为高度不透明,没有提供民众参与的渠道和平台,民众无法通过参与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维权的代价太大。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层级化的,这种社会结构与中央控制式结构如出一辙。受此影响,政府的运作和对社会的管理习惯于不公开和不透明,政治过程缺少公众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民众无从选择,只能被动接受加诸自己的结果,当然更谈不上有效监督政府。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尤其是权利的平等性使其具有一种难以控制的生命力,它颠覆了传统政治方式和政治过程的隐秘和封闭,创造了一种更为直接、快捷的监督渠道,扩大了公民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使公民能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主体地位,构成了直接民主的某种形式。

网络民意并非全部民意

从现实来看,多数政府官员还存在不适应、不愿意接受网络监督的一面,当网络民意触及到政府和官员的切身利益时,还可能出现采取手段打压网民的情况。除此之外,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网民自身存在的一些表达缺陷也可能会被政府加以利用,而导致善治的不可行。

首先,网络民意并非是社会的全部民意,中国还有近四分之三的人口不是网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和城市的穷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成为网络的缺席者。所以,要对网络民意仔细筛选和甄别,否则有可能被网络信息误导。

其次,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可操纵性,特别是对网络“信息轰炸”和“信息伪造”,一般民众并没有鉴别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些信息,各种政治势力和集团就可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网络上各种信息,误导民意,导致民意的非理性和非规范性,并使得网络民意很难被均衡代表。

此外,许多网民的表达劣势让他们的网络建言缺乏逻辑,流于空洞而朴素的表达,这种偶发的、即时的、随意的、无序的网络民意虽然能让政府感受到网民的情绪宣泄和压力,但终究不能和政府建立起一种很好的互动关系。

总之,“网络问政”要导向政府良政和善治,根本有赖于政治民主的建立和一个公民社会的发展,但在当下,关键是要提高行政透明化的力度,建立起促进行政透明化的信息披露机制。只有行政透明化,民众才会和政府进行自愿的合作,以解决社会问题。 (摘自《联合早报》)

上一篇:面试四重“最” 下一篇: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