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服务的供给消费逻辑

时间:2022-05-05 04:00:39

消防服务的供给消费逻辑

摘 要:消防服务主要是由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力量向全社会提供的综合性安全服务。消防本身公共物品的性质、框架效应和消费者迷恋小概率心理的存在,导致了消防服务的低效率。提高消防服务的效率,就要针对消费心理,强化消防教育宣传,提高社会对灾害的防范能力,使消费者认识到利用消费资源是损失而非收益,同时通过制度创新,使灾害防范投资纳入个体的心理账户。

关键词:消防服务;公共物品;框架效应;前景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79-02

消防服务作为扑救火灾、救助生命和防止火灾发生的统一,由消防力量、消防装备、消防对象、消防环境等要素组成[1],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中国消防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2011年,全国共接报火灾125 402起,死亡1 106人,受伤572人,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分析引起火灾的原因,可以发现:节日期间燃放烟花引发的火灾增多,施工工地、农副业生产及出租屋、“三合一”、小作坊、小商店等小场所火灾较多,用电用火引发的火灾占较大比重。对于这些火灾,比如燃放烟花、用电用火等引发的火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没有被避免,我们有必要分析消防服务的供给消费逻辑。

一、消防服务的供给

按照经济学理论,物品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主要特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然而,现实中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并不多,往往只具备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我们将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物品产值为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是像纯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表明,它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与私益曲线完全不同,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无法探知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真实需求曲线,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公共物品许多是由政府提供的。

消防服务是使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免受火灾和其他灾害侵害的面向全社会的综合性安全服务。在既定的消防资源约束下,现有消费消防服务的事件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主体对消防服务的需求。如119火警电话是免费的,每个人遇到火灾的时候都可以报警要求灭火服务,而不能限制其他人报警,但在先行报警者已经占据通信线路的情况下,可能妨碍其他报警者报警,从而影响到其他主体消费消防服务。根据公共物品的特点,消防服务呈现出非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特点,特定主体在消费消防服务的时候,并不能排除其他主体消费消防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因此,消防服务主要是由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力量提供的。中国《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不得向发生火灾的单位、个人收取任何费用。因此,消防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无偿提供的。

二、消防服务的消费心理

公共物品的性质表明,消费者在公共物品问题上搭便车是必然现象。消费者具有经济人动机,即追求成本最低化和个人效益最大化,这种特征体现在消费公共物品方面,就会出现积极利用任何不用付费或者不用在提供公共物品付出相应努力就可以免费得到的物品。只要实施自愿选择的规则,很多人就会选择充当“搭便车者”,免费享用公共服务等公共物品,从而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在消防公共服务中,消费者同样追求成本的最低化和个人感觉效益的最大化,个体追求效益的优化,带来的是整个消防服务的低效率。由于框架效应的存在,公安消防队在扑救火灾时不向发生火灾的单位、个人收取任何费用,从而使部分主体感觉到无偿享用了服务,带来的是“收益”,进而对无偿的消防服务需求更多,出现了公共消防服务的低效率。对于灾害的发生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前景理论认为,人类具有迷恋小概率事件的倾向。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灾害发生前倾向于认为灾害是不会发生的。当然,事实上,绝对不发生灾害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消防服务的无偿享用,无偿性给消费者的大脑刺激最强、也最深刻,大脑的思维活动多数情况下正是依据这一鲜明深刻的信息、表象进行,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自觉地给予过多的重视,助长了消费者的惰性心理,疏于对灾害的防范,扩大了火灾等其他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中国,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体,在灾害的防范方面投入都比较少。作为做决策的个体,即使不在书面上,也会在心理上把各种收入和支出归入一定的账户以便管理,我们把心理上的这种账户称之为心理账户。按照经济规则,金钱不会贴上相应的标签,从而具有替代性。然而,在心理账户中,金钱却常常被归于不同的账户类别,不同类别的账户不能互相替代。账户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个心理账户里面的资源(比如钱或时间)不能随意流动。由于消防服务的免费性以及发生灾害的不确定性,因此大多数人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不愿意或者没有意识到要在消防方面投入,在心理账户上没有消防投入的位置。所以,尽管《消防法》对消防宣传教育和设备投入进行了明文规定,然而在现实中个体的消防投入尤其是对消防教育的投入却严重缺位。2011年,节日期间燃放烟花引发的火灾增多、用电用火引发的火灾占较大比重,说明了人们的防火知识比较贫乏,防火意识比较淡漠。

三、提高消防服务效率的策略

提高消防服务的效率,就要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消防教育宣传,提高社会对灾害的防范能力;充实消防教育内容,改变思想观念认识,使消费者在考虑成本收益时,认识到利用消费资源是一种损失,而不是收益;同时,通过制度创新,使灾害防范投资纳入个体的心理账户。

上一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历史唯物主义视阈内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