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5-05 02:22:37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目标是这样要求的: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还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新课标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的习作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铺平了道路。可我们教师缺少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只顾得按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让学生背作文。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被消耗殆尽,何谈提高作文水平?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走进生活,使学生乐于表达

我们语文教师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平时在讲一个故事或闲聊时滔滔不绝,生趣盎然,可一上习作课,个个叼笔杆,眉头紧锁,迫于无奈最后不得不涂抹几笔,敷衍了事。究其原因并非他们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我们的习作教学太失败了,总把生活与课堂割裂开来,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提起笔时他们的脑海里浮现的不是碧草蓝天,不是同学间的嬉戏笑语,不是师生间的由衷关怀,而是干巴巴的记叙文六要素,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又怎能感人肺腑,引起读者的共鸣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因此要让学生的“文思之水”不断涌现,就得引领他们走进生活,将生活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中首先要强化学生对生活的印象,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从中挖掘题材,提炼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活跃的课余生活、广泛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写作的丰富素材。我们要设法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去感受去激活灵感,这样不难写出好的作文来。鲁迅先生说的好:“写作必须如蜜蜂一样,只有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二、多角度诱导,拓展写作思路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文章要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思想健康。学生如何将所收集到的写作材料合理组织,使之有条不紊呢?叶老说:“作者胸有路,尊路识斯真。”这里的“路”即是写作思路。只有打开了思路,才能文笔喷涌。

怎样才能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呢?要多鼓励,多诱导,树立信心。可以通过“一体多练”“一事多写”等途径,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让七年级学生写身边熟悉的人,如《我的玩伴》《我的同桌》《我的老师》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明确了写记叙文就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用一件件具体的事来表现人物品质。“一事多写”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学过《喂,出来》后,我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作,《争做环保小卫士》《假如地球的寿命还有三天》《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作文将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激发了学生兴趣,拓宽了学生思路,开发了学生潜能。

三、倡导开放式习作,张扬“个性化”飞跃

新课标越来越呼唤作文教学要从封闭式的课堂走出,从传统单一的训练中走出,提倡开放式作文。这就要求教师打破思维定式,借助各种渠道由学生自由命题。要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个性行文,千方百计地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景和语言场景,让其笔端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的灵性在纸上快乐地挥洒。具体做法如下:

1.借助课文,放飞孩子们的想象,张扬孩子们的个性。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开他们的感情闸门。针对课本中高度凝练的古诗词,可鼓励他们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使诗中的人和事物形象化,具体化。

4.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比较含蓄的课文结尾,以触发联想和想象,进行续写。

5.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开放型活动,以诱发想象。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情感的寄托,就能把阅读感知的形象和记忆中的表现衔接起来,进行沟通、变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

借助新课改的春风,以其中渗透的新理念作指导,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内心需要,以此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打开写作思路,放飞个性,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相信学生的笔下之花定会越开越绚丽多彩!

(作者单位:河南省温县温泉镇一中)

上一篇:课改下课堂景观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初中体育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