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05 01:45:16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而且要使学生具有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实现数学教学的这一根本目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让学生独立地、自由地进行思考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即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生怕出现“冷场”的局面。一旦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又急于启发引导,且不顾学生的心灵状态和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老师早已为之设置好的“思维圈”中。这种不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教师超前引导,越俎代庖的教法,往往使学生的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甚至被教师抑制。例如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教材上是这样编写的:怎样计算3/7÷2/3?

我们可以设3/7除以2/3的商为x。

就有3/7÷2/3=x,那么2/3x=3/7,3/2×2/3x=3/7×3/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2/3的倒数3/2。x=3/7×3/2,所以3/7÷2/3=9/14。

如果按此进行逐步引导、讲解,学生也能听懂、理解,认知目标也能落实,但我认为不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出示“3/7÷2/3”后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乘法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等,谁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找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问题提出后,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尝试探求计算方法。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A. 3/7÷2/3=3/7×1÷2/3=3/7×(1÷2/3)=3/7×3/2=9/14,

B. 3/7÷2/3=(3/7×3/2)÷(2/3×3/2)=3/7×3/2=9/14,

C. 3/7÷2/3=3/7÷2/3×2/3×3/2

=3/7÷(2/3÷2/3)×3/2=3/7×3/2=9/14,

D. 3/7÷2/3=3/7÷(2÷3)=3/7÷2×3

=(3×3)÷(7×2)=9/14.

学生运用运算性质等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找到了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这些独特的思考方法的出现,既出乎意料,却又情理之中。因为教师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能独立思考。我想,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让学生思考在前、尝试在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并主动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或意识到困难,有利于他们独立思考,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

二、给学生以具有思考性的指导

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有时难免会有困难,有的思考方法是不完整的,有的思考方法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究竟如何指导,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呢?以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往往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提示给学生。学生一听便会,顺利的解决了问题。然而,我认为这种给以方法上的提示,只是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没有很好地得到培养。因为学生不知道教师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样想到的。一旦没有提示,学生又将不知从何想起。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具有思考性的指导。即不是直接给出具体方法上的提示,而是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进行思考的提问。例如有这样一道一般复合应用题:某车间两个小组加工同样一种零件。第一小组5天完成的产量,第二小组4天就可以完成。已知第二小组平均每天加工零件480个,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平均每天少加工多少个?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中,发现有的学生解题思路受阻。对此,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第一小组5天完成的产量,第二小组4天就可以完成”这句话的意思及怎样求出第一小组每天加工的个数。而是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要求“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平均每天少加工多少个”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要是知道了什么,你就有办法算了?能不能从条件中找出你想要知道的条件?让学生继续展开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梯形面积的教学。教师先在小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然后印发给每个学生。告诉学生: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你有办法知道这个梯形的面积吗?让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针对有学生用数方格得出面积,教师予以肯定后提问:能不能像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等图形面积那样,通过计算来求出梯形的面积呢?让他们继续思考;对于有些已将梯形转化为某种已知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的学生,教师则问:还有没有更好的转化方法?让他们多角度思考;对于某些束手无策的学生,教师启发: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得到的吗?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找出梯形的面积呢?去试试看吧;等等。总之,提示不要直接给出某种方法,以替代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引发学生继续展开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给学生具有思考性的指导,能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解答问题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因为正是这个思考过程展示了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在学生自由思考解决问题后,教师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次展示出来,进行反思,及时总结,悟出知识规律。这样做有以下优点:(1)经常地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整理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2)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发现学生思考中的不足之处,适时给以针对性指导;(3)由于班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对于解答不出或答错的学生来说,不仅使他们懂得怎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4)通过对各种不同思考方法的比较,能够使全班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不仅使学生关心自己的思考过程,还重视其思考过程的优化。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某电器厂上半年生产洗衣机510台,完成了全年计划的3/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个月完成全年计划?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1)12-510÷3/5÷(510÷6)=2(个月)

(2)12-1÷(3/5÷6)=2(个月)

(3)6-6×[(1-3/5)÷3/5]=2(个月)

(4)6×[1-(5-3)/3]=2(个月)

(5)12-6÷3×5=2(个月)

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而通过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促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富有条理性。这样,各层次学生的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整个的思考过程都展示出来:开始时怎样想的,但没有想出来,后来又怎样想出来的。因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曲折的,而越是这种曲折的思考过程,越能让人看到他是怎样去思考的,怎样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从中获得经验,得到启示。

上一篇:浅谈中等职业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原因分析 下一篇:《乙醇》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