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环节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05 07:20:04

巧设课堂环节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门话题。本文探讨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从课始、课中、课末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探索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98-01

当今的这个时代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明确我们的目标和任务。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非常相似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其细微的不同。它依靠抽象思维来创造新颖的、独特的概念,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下面,本文对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简要分析。

1 课始创设情境成功导入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的导入是展示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窗口”。教师如能在一堂课刚开始时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就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成功的导入能很自然地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如在教学《平方根》时,首先,教师以非常亲切的谈话口吻要求同学们一支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先请一位学生起音,然后以起音的这位同学为题展开讨论:某同学和她的妈妈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地引出乘方与开方“相互依存”的概念并板书。这样的导入实在是别具一格,非常有特色的。看似通俗可富含艺术的谈话导入,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朴实而又新鲜的教学手法,深深地吸引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真实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难点。

这样的导入设计和安排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创新性,能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2 课中引导探索学习、提高学习自主性

我们的教育应从注重教师怎样“教”转化为注重学生怎么

“学”,从以教师为主角转化为以学生为主角,突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教学内容,应充分的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锻炼,而且所提的问题能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有探究意义。下面列举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一例: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引入中,笔者问:“大家都吃过拉面,你们谁知道它的制作过程?”学生开始思考讨论。笔者再问:“在前不久深圳饮食节上,一位兰州厨师制作出1024根细的如头发丝样的拉面。若厨师拉5次,能制作出一碗有多少根面条的拉面?”学生经过思考,一会儿就说出是32根,并写出2×2×2×2×2,于是笔者就很自然地写出25――有理数的乘方。进一步,他们很快推算出,兰州师傅只需拉10次就能制成1024根如头发丝样的拉面。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培养学生具有个人独立的见解,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而有个性的学生,他的创新能力才会更强。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后,他就会希望自己有观点被别人认同,被别人接受。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讲出了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正好符合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到了这个时候,不管学生讲的对或是不对,教师都不应该责备求全,重点应在于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以及回答问题的新意,应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使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顺着学生的那股要学的劲,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下去。

2.2拓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要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分析问题,有创见地发表想法。那么,如何来引导呢?

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可先让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三张同样长短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再分别取其中的1份、2份、4份,并把涂色的部份用分数表示出来。之后,教师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观察操作结果,看看3张纸全涂色部份大小怎样?这说明了3个分数的大小怎样?

(2)比较式子1/2=2/4=4/8,想想由1/2到2/4、1/2到4/8的变化规律,并用一句话概括。(3)想想由2/4到1/2,4/8到1/2的变化规律,并用一句话概括。(4)综合以上两种变化规律,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5)你能用商不变的性质,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明这一规律吗?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努力地得出了分数基本性质。

这样的教学,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编自导自演,学得自主,学得积极,越学越有劲。同时,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互助合作。

3 课末“画龙点晴”体现生动性

有好的开始,就应该配有完美的结尾,而好的结尾设计就像好听的音乐一样,可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请看《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设计:课是由游戏的形式结束的,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教师事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卡片,卡片上写有一个单项式,老师每出示一个单项式,如果你准确判断出手中的单项式与老师的是同类项,就可以离开教室。如此新鲜,有趣的结尾,既起到了巩固新知识的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上一篇:巧用问题设计,活跃初中物理课堂 下一篇:加强数学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