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舍”了语文教学的“本”――学生的自主阅读

时间:2022-05-05 05:30:35

别“舍”了语文教学的“本”――学生的自主阅读

【摘要】如今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教师替学生阅读,学生被动阅读,阅读教学效果着实堪忧。本文旨在重拾语文教学的本――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真正学会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阅读

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一)阅读是掌握母语的重要方法

语言学习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获得的;第二,语文知识的掌握必须以语言实践为基础。对语言的理解,需要在相应的语境中多次重复,并迁移应用。语言不像自然科学,有丝丝入扣的逻辑关系。就如幼儿学习口语,是在无数次的听之后,才能逐渐明白、掌握语音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所以,先让学生熟悉语言,再对语言的规律加以总结归纳,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

1.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文字可以对任何事物进行描述,虽然它不如声像直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却可以在精确描述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除此之外,人类所特有的思想、情感等抽象信息的表达与传播,则必须通过文字。

2.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如今已基本达成共识,这无疑是语文教育领域的一次认识的飞跃。就语文学科来说,人文性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实现人的自我成长,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发展人的个性。人文精神有丰富的内涵,而其核心,则是人独立思考的精神与能力。每个人对世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的形成,一是通过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社会经历;二是通过阅读。思想认识的形成固然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但没有大量阅读做底蕴,个体经验则只能形成相对丰富的“人生体会”而已。

3.阅读丰富人的情感。人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生命才有意义。情感重在体验,人类正是在各种情感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既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又使学生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方面和谐发展。

因此,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大量的阅读。离开了阅读,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一句空话。大量而高效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最根本的途径。

二、鼓励学生阅读的动力

(一)要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就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旦学生走进阅读,热爱学习,他所焕发的生命的激情、他学习的效率常常令人惊喜。所谓自主阅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其所好。人的兴趣爱好不同,阅读的选择自然也就不同。如果我们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自由地选择他喜欢的书,让他享受阅读,他怎么可能不喜欢读书?“读他喜欢读的书”是阅读的一个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阅读心得,或者异中求同。总之,要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2.因人而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而是使每一个个体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也就是取得进步。既然差异客观存在,为什么不正视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以各自适合的步伐前行呢?没有压力,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前进着。这样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快乐的进步。这样的阅读,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二)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必先整合课堂和重新定位教师

1.整合课堂。近年来,人们对阅读的重要性不是没有认识,但多是把阅读当做“课外”的功夫,“课内”还是以学习教材为主。这样,“课外”阅读往往成为学生自发的行为,教师既无从了解,更无从给予指导。既然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课外”的阅读就不应该排除在“课内”学习的视野之外,而应该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整合课内、课外阅读资源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学习是生命本身的内在需要和内在过程。教师能做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不是代替他的学习。小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大到教学改革,关键都是如何把教转化为学,如何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而不是以教代替学、以教控制学。

三、得“本”兼“末”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学习仅仅当做语言知识的学习,把课文当做语言知识的载体,以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是获得了语文能力。教学改革围绕着如何把语言知识组织得更好、讲得更深更透。这其实是舍本逐末,无怪乎学生学得辛苦、学得没有兴趣。脱离了语言环境的“知识点”是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的,即使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得学生“背”下了那些知识点,但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缺乏具体语境的联系,也无法学以致用。而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会使用,所以这样的学习最终是无效的。而一个阅读丰富的人,即使没有系统学习语言知识,也不影响他的语文能力。因为他通过大量的阅读,语文知识已经内化到他的语言能力结构中去了。这样就能做到得“本”兼“末”,语文能力、语文知识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上一篇: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效果试论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