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及其对高考一轮复习的启示

时间:2022-05-05 01:51:08

江苏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及其对高考一轮复习的启示

摘要: 本文对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高考一轮复习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江苏高考 地理 试卷

一、试卷的整体评价

1.过渡平稳,保持了连续性。表现在形式和难度两个方面。一是题的形式上与往年基本相同,分为单选题、双选题和综合题,数量上单选和双选比去年各减少2题,综合题增加选做题但总体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二是从难度上看,一卷选择题特别是双选择题难度较去年相当,试卷的总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

2.有合理的区分度,利于选拔人才。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加以个别难题,但不怪不偏,源于教材,思维能力强的考生能够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得以拉开差距,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这是今年与去年试卷的明显区别,因为太难太容易都会造成区分度不高,容易题大家都会,拉不开档次;难题大家都不会做,同样也拉不开距离。

3.依托主干,考查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如单选第9题,既要求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度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试题特点

1.在平稳的前提下,注重体现新课标特色。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本次命题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试题内容“自然”与“人文”兼顾,体现永恒的“重点”,也有自己的特色。初中地理内容只设计地形地图部分,体现了新课标减负的思想;人文地理内容偏多,特别体现在综合题部分,综合题中语言表述类又较多,给考生思维空间;对能力测试提出要求,第9题的计算等都体现了新课标这一能力要求。地球的运动涉及很少,特别是光照图的综合题仍没出现,而气候、资源、环境三块内容约占了65%。第3、10等题的图体现了创新性。

2.考查地理主干的知识点多,为高三地理数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本套试题涵盖的考点比较全面,忠实于教材,突出主干(基础常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猜题、押题几乎没有必要,只有脚踏实地全面复习《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才能经受得起检验。

3.回归教材,体现“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命题思想。课外素材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4.学科特色鲜明。以地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外貌景观图、行星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饼状图、曲线、折线、柱状统计图、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城市分布示意图、经纬网区域图等)。每组题目都有一幅相关地图,共计21幅,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第4、15、23、24、27(1)、28(1)、29(1)(2)(3)、30D(1)(2)等题都有明显的体现。只要学生仔细阅读,提取信息,答案都能轻易获得。

5.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得当。考生考试后,反应平淡,除个别选择题外,没有引起师生的强烈反应,因所考查的知识基本没有超越《考试说明》,基本上是平时训练题所涉及的知识。如地质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农业可持续发展、地球运动、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理信息技术等高线地形图及计算、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水体补给关系、环境问题、城市功能区布局、副高与雨带推移、水资源问题、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能源问题、粮食问题、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及影响等,学生不感到陌生,基础性明显。同时,对能力的考查也较全面、适度,具有较强的选拔。

6.兼顾了选修教材,知识板块的组合更合理。以往高考多年不考选修教材或是选修教材占分比重较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少困惑。今年新课改后选修教材内容设置做选做题,为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4题中选做2题,每题10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修模块及优势答题,提高了学生答题的灵活性和得分率。4道选做题内容都不多,难度不大,必修中设计选修的内容在必做题部分没有考查,也没有偏向哪个版本的教材,对江苏所有的考生都很公平。

由此可以看出,选修教材高考必定要考,但涉及的内容不多,难度不会太大,复习时要把握好度。

7.关注时政,但不失公平。选择题第一组和选做题最后一题均引用了今年的最新热点“奥运”、“城乡协调发展”、“粮食涨价”,以及一直倍受关注的能源消耗、全球变暖问题等,使试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只是将其作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仍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不影响考生的答题。

8.非选择题兼顾了基础与能力的考查。农业、工业、气候类型、能源及其跨区域调配、酸雨的成因及防治等都是平时复习及训练的重点。第27题中的第三问有关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理由,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第28题气候特征及差异原因对比需要学生对气候类型这部分知识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第29题中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及酸雨问题,同样需要学生有清晰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及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由此可见,整个非选择题部分考题看似常规,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除了考查学生的纯记

忆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往年有所提高。

三、值得关注的几小点

1.课本上涉及的内容都值得注意。如酸雨问题,在必修三本教材上一共两次提到,一次是必修Ⅱ第三单元第二节,第72页:“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第二次出现在必修Ⅲ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35页:“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的问题”。对酸雨的分布、成因及解决措施等没有明确的表述,但考试中没有回避。

2.对一些用词,致意推敲,讲求严谨。如地形与地貌、地势,草原与草地,沙漠与荒漠,土地与土壤等等。今年试卷中第2题A项: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中的“持续”(波动);第3题中“开垦”与“围垦”等。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尽管考纲没有要求,但从考试情况看,还是要掌握的。

4.重视课本知识窗内容。如必修Ⅰ第147页: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伏旱,应考虑课本以图呈现的内容如何转换成文字表述,文字内容如何转换成图示内容,即注重图文表等之间的互换。

四、一轮复习的策略和措施

从今年高考试卷结构来看选择题越来越少,更加注重考查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主观题权重越来越大,成了考查考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命题内容向联系实际和综合方向倾斜,新题增多,阅读量加大,而且出现了开放题型。这些给我们复习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高三地理组针对考纲确立了总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注重双基,落实为主,注意能力培养的渗透渐进过程,并相应地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统一认识,克服重复习资料、忽视教科书的现象。

从宏观上让学生清楚高三复习的整体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复习中更好地配合教师,明确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正确认识知识能力思维三者的辩证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表现、思维是核心。

(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发挥课堂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打好基础,靠苦口婆心地谈其重要性只是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搞好集体备课,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的处理进行统一,确定好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全面做好课堂上的充分准备,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2.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归,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要避免机械重复,又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概念规律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3.对考查要求低、内容简单、可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的,把课本内容列成条目给学生,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使学生把基本内容很好地掌握,同时能节省时间。

4.注意教学的层次性,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达B级。

(三)滚动式复习,注意阶段性总结。

1.测试题不用成题,以一套为主,进行删减,同时注意前边复习过内容的考查,加强测试内容的针对性,避免学生复习了前边忘记了后边。

2.对试卷要全批全改,做好错题统计,并可适当进行面批,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3.搞好讲评,做好总结。讲评上做好题目的变化、深化和优化,避免就题讲题,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一题多解,方法灵活。对于优秀试题(设问巧、题型新、考查角度新、题目难易适中)要精讲,做好与常规题目的比较,与常见模型相联系,让学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要注意陈题翻新,善于一题多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异,异中求同;强化地理学法指导和审题能力的培养,防止死记硬背,克服机械模仿,杜绝经验行事;引导学生要善于类比分析,归纳总结,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抓好学习常规的检查,一丝不苟地搞落实。

1.学生错题集的整理情况;

2.作业的完成情况;

3.知识点、能力点的落实情况。

总之,结合2008年高考的特点搞好第一轮复习是整个高三复习的重点,如同建筑结构的钢筋框架,直接关系着复习的成效,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上一篇:考试作弊行为的制度探析 下一篇:浅析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