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36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5-05 01:21:55

生本教育理念下“36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为了全面推进我学区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更好的贯彻落实县教体局对课改工作的总体要求,彻底改变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思想保守、方法陈旧,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我结合学区实际并在我学区去年结题的省课题“小学'单元四段'中'重点导学课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构建了“生本教育理念下361课堂教学模式”。 2013年12月,《生本教育理念下“36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式被河北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为“十二五”一般课题,2014年3月份正式开题,开题5个月来,我们通过搜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确定实验校、在实验班级上研讨课等方式,各实验教师在认真学习研讨的基础上,着手运用适合本学科的“361”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半年多的学习、实践、研讨、总结,不断完善了“361”课堂教学模式。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361课堂教学模式” 简述

(一)把握三个阶段: 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二)走好六个环节:

第一阶段:1、问题引领,课前预习。2、预习展示,明确目标。

第二阶段:3、自主析疑,合作学习。4、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第三阶段:5、巩固练习,形成体系。6、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 第一阶段:问题导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材的编写也是在引起学生产生“问题”。“问题导学”即是在老师研究、分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导学“问题”和自学任务,通过诱导质疑自学,唤起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学习中去研究和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环节:问题引领,课前预习。

(1)问题引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并设计预习单。

(2)课前预习。学生以预习单为载体,根据预习单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等,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家庭、伙伴、互联网、图书室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第二环节:预习展示,明确目标。

(1)预习展示。每节课的开始,利用多种形式的检查,了解判断学生预习的效果,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梳理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明确目标。揭示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实施新课改,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就要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合作探究,点拨方法规律。

第三环节:自主析疑,合作学习。

(1)自主析疑。在课前预习,课始检查的基础上,依据学习目标,把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自学中生成的问题及老师预设的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是本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在学生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同质对学和异质帮扶,解决预习单中预设的学生自学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发现收集整理问题,为小组展示做准备。

第四环节: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小组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评价。

(2)教师点拨。教师点拨环节是教学模式的点睛之笔。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将探究阶段的感性认识和交流上升为理性认识,这部分内容会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3. 第三阶段:巩固提升。

有效练习成就高效课堂。课堂练习(包括巩固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课堂上的练习是否能有效的实施和有效达成,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形成体系。

(1)巩固练习。巩固性练习是巩固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巩固性练习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求学生要当堂学当堂会,务求关注到每个学生。

(2)形成体系。要根据实际进行单元归纳,构建知识和方法框架,形成脉络、体系。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课堂质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这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课堂小结是师生双方对本课教学得失和感悟过程,课堂小结中,要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不足和遗憾,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

(2) 拓展延伸。课内的拓展实际上是教学目标的巩固与落实,因而课堂拓展一定要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一致,必须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对于达到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可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训练发散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上串下连,从而进一步达到与上下知识链接的目的。

(三)落实一个理念:构建自主、合作、高效的课堂。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361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相反,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我们的课堂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自我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性的培养。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追求自我实现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为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者非常重视教师的态度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心理气氛。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师生是平等的、朋友式的。

(三)新的学生观强调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种新的学生观要求为学生创设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自己读书、自己感受、自己观察、思考、体验全部的教育生活,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主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英语新课标提出:“英语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科学新课标提出:“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或满堂灌式的教学行为,应培养学生具备自觉主动学习地愿望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有与他人主动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而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学生由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学习。这一系列的变化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36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目标

通过实施生本理念下“361”教学模式的研究,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生本教育的理念,找出生本教育与“361”教学模式相融合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生本教育与“361”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下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法创新与学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