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食器的发展演变

时间:2022-05-04 01:03:54

西周青铜食器的发展演变

丁孟简历:1960年生,现任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金石组组长,研究馆员。10余年中,一直从事故宫博物院院藏青铜器的征集、展览、研究、鉴定工作。参加了对国内数省市考古发掘青铜器的考察,研究了古代青铜器的发展、流行的时代背景、古代青铜器体系的演变,青铜器的仿古与作伪等问题。发表过数十篇论文。主要著作有:《铜镜鉴定》、

《故宫藏青铜器》、《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丁孟谈青铜器》、《香炉》等专著。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们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深受历代藏家喜爱的一个重要门类。当前,市场上假青铜器泛滥,作伪手段层出不穷,令藏家防不胜防,这种情况下,了解西周青铜器的主力品种――食器的发展演变历程及主要器形,对于收藏爱好者有重要意义。本刊特邀著名文物鉴定家丁孟,向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西周青铜食器取代酒器

鉴宝:西周青铜食器是怎样兴盛发展起来的?

丁孟:青铜食器是青铜器中最为重要的类别,传说中"夏铸九鼎",是进入青铜时代的一大标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中就包含夏代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鼎。青铜食器在夏代处于萌芽期,商代为发展期。商代食器的数量和形态都有所增加,出现了方鼎、圆鼎、鬲、簋、、盂等等。到了西周,青铜食器十分兴盛,逐渐取代酒器成为青铜礼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品类包括鼎、鬲、簋、 、盂、、、豆等,每类都有增新的造型和纹饰,数量大增,使用也更为广泛。

鉴宝:西周食器缘何逐渐取代酒器,成为西周时期的重要礼器?

丁孟:进入西周以后,青铜食器的地位在君主礼器中更加突出,在《尚书》中曾记载,周人鉴于商人酗酒亡国,故周朝自建国始,吸取商人的教训,对饮酒设置了种种限制,以此来改变当时社会尚酒的风气。当然在周早期,酒器还是大量存在的,爵、觚、尊等在早期仍然有,但数量开始减少,酒器的减少相应着食器在礼器体系中增加,并且功能也在不断强化。致使许多青铜酒器从西周中期开始走向灭亡。

图2民国时期仿商鼎

鉴宝:如何理解西周食器在青铜礼器中所具有的功用?

丁孟:首先我们要需了解的,是青铜礼器在青铜器发展中的地位――成组合的具有"藏礼"功能的青铜礼器体系,是中国青铜文化区别于其它民族青铜文化的突出特征。"礼",即礼仪礼制,是指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中国古代政治独特的统治艺术,这种礼仪体系贯穿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夏代灭亡,商代继承夏礼,商代灭亡,周代继承商礼,历朝在继承的过程中,增加新的内容并摈弃过时的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不断在完善,最早建立了封邦建国的政治体系,并将礼的思想与等级制度结合在一起,用礼仪来教化民众,让他们生存在应处的制度构建中。可以说这一时期周礼的形成,对其后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都有极大的影响。

举例来说,鼎和簋的组合器,礼制中鼎簋这两种食器被要求放在一起组成食礼器使用,鼎用于煮肉,簋用于盛放主食,它们的组合其实符合当时的生活习惯。使用的方式为以奇数出现的鼎与以偶数出现的簋相互搭配组合,如九鼎八簋、三鼎两簋等等。当然,这种青铜礼器的使用对于贵族的级别限定也要求甚严,任何人不能僭越使用高出自己身份的各种礼器,具体说来,天子九鼎八簋、诸侯卿士七鼎六簋、士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两簋。这种礼仪制度对于当时的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西周文化里,礼乐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礼乐文明最为重要。而青铜食器的完善可以算是礼制发展完善的标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食器在青铜礼器中处于统治地位,酒礼器最初受到了限制,后来逐渐被取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废除,这只是周取代商后为适应新的文化所做出的调整和变化。

西周青铜食器的特点

鉴宝:西周青铜食器如何分类?形制较商代有哪些变化?

丁孟:西周食器依据功能主要分为饪食器、盛食器和取食器。饪食器有鼎、鬲和,盛食器主要有簋、、、豆、盂等,取食器则是匕。接下来我会逐一讲解这些器物的特点和鉴识。

1.首先说饪食器中的鼎,"问鼎中原""一言九鼎"这些词语都是描绘这种器物,它最早出现在夏代,是以煮或盛鱼肉所用的器皿。形状多圆形,三足,两耳。鼎的两耳作用是在取鼎食,用鼎钩将鼎提起。相比商代鼎之形制,西周的圆鼎造型均为柱足,不及商代的粗壮,有的足跟部附饰浮雕兽面,这种兽面柱足鼎最早见于商末,西周早期它的形制更加成熟,特别是大型鼎,如大盂鼎就是其代表。西周早期后段里,鼎的圆下腹开始向外倾垂。这种变化是一种时代风格,同期的尊、卣、簋等许多器类都受其影响。方鼎腹变浅,双耳略侈,柱体较细,已经没有商代的凝重感。西周中期扁足鼎和分裆鼎绝迹,中期后段鼎腹微向外倾垂或不向外倾垂,柱足根上又出现了浮雕兽面,或呈柱足向蹄足过渡的式样。鼎的典型式样是体呈半球形,直口立耳,足作马蹄形,最富代表性的有毛公鼎。

2.鬲也是一种饪食器,用来煮熟食物,鬲的形状一般为侈口类似于鼎状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尔雅释器》中言:"鼎,款足者谓之鬲。"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腹部一般比较深,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中期种类增加,流行高斜领双耳鬲和高斜领无耳鬲,到了西周中晚期,平沿鬲占据主导地位,鬲的种类开始单一化,西周晚期鬲多是束颈宽沿,裆部,足成蹄形的式样。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

3. 是带有多功能的饪食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博古图录》锭总说:"之为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饪物,盖兼二器而有之。"可见,是鬲和甑的合体,甑相当于现在的蒸笼,放在鬲的上面,用来盛米,鬲在下用以煮水。中间有穿孔的箅,以便下面的水蒸气通向甑。西周早期的以连体式为主,甑部较商代变浅,鬲部加高,甑鬲的宽度相近,整体趋于稳重。西周晚期的甑部变横宽,高度小于鬲部,上下两部分分体现象增多。至西周末、春秋初,已成为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它和鼎、簋、豆、壶、盘、(或 )组成一套随葬礼器。

4.簋是盛放已熟的黍、稷、稻、粱的器具,很似现在的饭碗,基本形制为敞口,圆腹,圈足,无耳或两耳。相较于商晚期而言,西周早期簋的变化比较大,数量增多,式样翻新。侈口鼓腹双耳的商代晚期簋继续流行,但兽耳多变化。成康以后,乳钉纹无耳簋消失。此时最具特色的是高足簋、四耳簋、方座簋的出现。所谓方座簋,就是将簋体和方禁连铸在一起,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都是这一形制的代表。

5.是西周中期出现的新品种,功能与簋相同,《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簋"。是盛黍、稷、稻、粱的礼器,所有的都为方形器,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两器。器、盖合有矩形圈足。西周晚期体长方,器壁斜坦,盖器上下对称,到春秋开始变形。

6.:西周中期出现的新品种,也是盛黍、稷、稻、粱的礼器,多数为椭方形,敛口鼓腹,两侧有兽耳或附耳,下为圈足或四足。盖可以仰置盛物,其上也有圈足或矩形。

7.豆:这是用来放肉酱的器皿,豆多作圆盘,中有的长柄称"校",下为圈足。一般有盖,盖上有捉手或环钮。《说文解字豆部》曰:"豆,古食肉器也。"青铜豆出现在商代中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商代中期豆是新出现的器物,数量极少,仅为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假腹铜豆。西周晚期豆的形制仅有浅盘、细柄、中腰有箍棱的一种。春秋早期豆多为浅盘、直壁、平底、粗柄,束腹喇叭形足。

8.匕: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子称匕。《仪礼•少牢馈食礼》郑注:"匕所以匕黍稷。"《士昏礼》:"匕所以别出牲体也"。可见匕的用途包括挹取饭食和牲肉。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同出。商周匕多呈桃叶形,西周匕后有扁条柄,柄尾磐折。

鉴宝:西周的青铜食器各时期特点有何不同?

丁孟:我们可将西周青铜器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指武、成、昭、康四王六十余年的时间,中期指从穆王开始,穆、恭、懿、孝、夷五王所在的百余年,晚期指厉王、共和、宣王、幽王等近百年的时间。西周青铜文化是在先周和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到,在灭商前,先周的青铜铸造水平远不及殷商的青铜铸造水平。到目前为止,在周原和丰镐两地仍未发现一件艺术水平极高的先周青铜器,所以说,西周早期的器类,无论是铸造方法、器形和花纹演变都不大,还沿袭晚商的风格。早期西周的青铜食器,无论铸造工艺或形制纹饰,都与晚商青铜器相似。

直至西周中期,即从周穆王开始,青铜器的变化发生了一次革命性转变。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打破了商代以来的陈旧模式,开辟了青铜文化的新天地,在器物造型和纹饰上有新的突破,它基本放弃了青铜纹样对称分布构图的规律,大量采用比较自由的连续构图方法,使得装饰图案产生较为活泼的效果。

西周晚期政治由盛而衰,在青铜器上也有所体现,此时期青铜器种类和式样减少,造型和纹饰较为简朴实用,趋于程式化和定型化。

西周早中晚三期的青铜器都各具特色,但整体来说,最为突出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数量之大、字数之多,涉及的

内容之广泛,都是前朝无法企及的。

铭文丰富重要特征

鉴宝:请详细谈一下西周青铜食器上的铭文特点?

丁孟: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就其大者主要分为祭奠父祖、铭功纪赏、要盟约剂、媵女陪嫁和祈介祝暇等五个方面。纵观西周青铜器食器上的铭文,可发现西周早期铭文比商代有了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长铭数量的增多、史记性内容的加强上。商代铭文最长的字数不超过40字,而西周早期,数十字的长铭非常普遍,著名的小盂鼎字数超过400字。这一时期铭文内容有标记器名、祭祀亲属和铭功纪赏。祭祀所用的祭词格式尚属简式。西周中期的铭文祭祀所用的祭词格式流行繁式。值得一提的是册命制度在青铜食器上的体现,周穆王始,西周中期逐渐形成一套固定的册命礼制,作器者习惯将自己对王室在祭祀、政治、外交、军事、政务等多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收到的嘉奖册命记录于青铜食礼器之上。到了西周晚期,随着战事的频繁和诸侯国联姻的需要,铭文中要盟约剂和媵女陪嫁的内容明显增多。

上一篇:土鸟“混进”《写生珍禽图》 下一篇:葛陶中自制工具重新解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