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13:48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夏商西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德治思想;礼乐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阶级、社会群体通过宣扬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内部成员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行为举止、思想动态与阶级要求保持一致。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深烙印上了当时阶级色彩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痕迹,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笔宝贵的财富。笔者参阅大量史料文献,将夏商西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一、德治思想

早期的德治思想,在商朝管制中已经初见端倪。《盘庚》主张“重我民”“施实德于民”;《尚书•汤誓》记载商汤代民指控夏桀“不恤我众”、夏德败坏等都强调了国家实施德治的重要性。西周建立之初,特别在周公执政时期,德治思想在全国各地域广泛布施,为西周阶级统治奠定了思想基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周朝统治者利用德治思想,企图为新政权的存在提供合法性的依据。他们认为:商朝早期统治者“经德秉哲”才使商族之先人夺取天下,而最终商朝走向灭亡则主要归咎于其末代统治者轻视德治所导致的。周朝统治者吸取前人教训,为了让战争遗留的殷族之人甘愿臣服于新王朝的统治,试图把人民当作社会的主人,以德治国,极大地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保证社会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一举措促使周初江山社稷得到了较为长期的稳定,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二,周朝统治者大大扩充了“德”的内涵。在周朝的各种篇诰、誓文献中“德”这一字眼出现很多,但是重点不一。例如“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告诫统治者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要将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护,要让人民富足安康;“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强调统治者所有的统治行为和日常行为都要顺应天道,要遵循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切忌急功近利等。第三,周公德治思想主要讨论的是天、王、民这三者之间的关联。(1)天命与王命的关系,以德配天,通过“敬德”“明德”的途径,感天动地,才有可能实现“永命”。(2)民意与天意的关联,用德祈天。通过实行德政,关心农民疾苦,造福百姓,才能获得人民支持,保佑国家长治久安。(3)王与民的关系,敬德保民。宣称天意是顺从民意的,如果王不保民的话,就无法获得天的庇护,无法立足于世。要达到以“保民”为目的,通过“敬德”的途径,实现“永命”的最终目标。

二、礼乐教育

礼乐教育贯穿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始终,成为整个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行为准则,也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礼原本是用于祭祀等宗教活动之类的,夏朝举行了许多隆重的关于自然万物的祭拜活动,把“天命”的概念初步抽象到至上神的地位。而西周时期恰好是礼乐制度最为辉煌的时期。顾名思义,礼乐制度包含了礼、乐两个部分,相传周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类,分别代表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吉庆的意思。而乐则指的是西周的宫廷雅乐,是其中结合仪式典礼的音乐、乐舞的一部分,有一定的规定和体制,与礼相得益彰。周公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是他通过制礼作乐,管制夏、商两代,有所保留,有所剔除,把三代礼乐文化推到了历史的最前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周公的“制礼作乐”,没有完全改变以往的规范制度,而是转换了一种方式对先前礼、乐制度的继承与加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辅助王有效管理国家大小事宜,适应宗法封建等级制度。周礼并没有施行过多的“事神致福”的宗教仪式,而是透过礼在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逐步深化宗法封建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约束人们的服装配饰、言行举止,使之合乎规范,不允许肆意更改,随时为政治需要而服务。周人把礼乐制度提升到了社会生活的调节者这一重要地位,使中国文化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离出来,走上了一条非宗教的人文主义道路。周公的制礼作乐,打破了从前人与神之间神秘的关系,转而开始关注人本身的主观感受,重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把神的位置摆在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位置,强调每个个体的重要性,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敬,文明礼让,于是礼成为一种揖让之礼,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过去的礼主要是辅助国家的一些政治、军事、法律等相关规定,一步步形成全社会依照的典章制度,对社会民众起到了重大的教育意义和约束作用。

三、军事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古代爱国主义重要的意识形态之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爱国主义是独特而富有神秘感的力量,它通过军事武装力量来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稳定江山社稷、维护国家安定。可以这样来说,军事爱国主义是我国传统军事伦理思想的精华,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篇幅多却不容缺失的一页精彩篇章。战争伴随着我国古代国家的建立、繁荣、危机、灭亡的始终,朝代更替无常。公元前21世纪,夏启夺权后确立了奴隶主贵族专制国家,其具有决定意义的甘之战昭示着古老的军事爱国主义的萌发。夏王朝贵族阶级为了统治天下建立起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战斗力顽强的精锐部队,只谈道德建设必然无法强有力的抵抗众多强国,而带有新兴势力反对传统势力斗争性质的军事爱国主义则能顽强抵抗敌人的入侵,它揭开了华夏文明史的新篇章。《史记•夏本纪》说:“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从史料记载中我们能够知晓,西周初期军事爱国主义观念主要是承袭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的观点,主张用武力保卫国家,抵御外敌,镇压人民,发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的政治安稳,化解各方后盾。夏商西周三代战争多发、狼烟四起,事态愈发严重,复杂的军事战变与现实矛盾促使军事爱国主义夹缝重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查阅甲骨卜辞、金文、《易经》等相关史料典籍,笔者认为军事爱国主义的内涵可以归纳如下:通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肯定了军人与军事存在的意义,由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特点决定了国家统一的王权观念和爱国如家的伦理观、天命民本合一思想。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用暴力手段对抗奴隶阶级和其他奴隶主,确保夏商西周的奴隶制度得以服众,政权统治相对稳定。

四、宗教迷信思想

夏商西周时期的贵族阶级为了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开始将宗教迷信变为他们手中最有力的精神武器。他们假托宗教迷信宣扬天命、神权为本的名义,以一种不流血的政治来奴役和压迫人民,企图让广大奴隶信服并归顺于朝廷,以达到改善阶级矛盾的目的,使王朝维持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在夏代的奴隶社会中,已经有了奴隶主的国家,有了统治一切的王。这时期的宗教已经不再是反映自然万象的宗教而是反映奴隶社会的宗教。它名义上主宰了一切与自然、社会相关的事情,不断阻挠广大民众想与至上神交流、倾诉、讨论的机会,打破憧憬,把他们限制在专门祀神的人手里,不得反抗,不得言说。这种专门祀神的人被称为“巫”或“祝”,他们受“巫”“祝”首领王的指挥与摆布。这样,王就能够假借至上神的旨意宣告天下,肆意压迫、剥削和奴役广大民众,造成了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惨烈局面。商朝的奴隶主贵族对宗教迷信的道义更为执著,他们对外宣称上帝就是自己的祖先,他们深受上帝的保佑与爱护,他们的言行举止,着装配饰,特别是与国家和王决策的重大事宜,都必须向他们的上帝请示并祈求保佑,而祈求的唯一方式是占卜。《礼记•表记》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龟而后礼。”意思是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因此,奴隶们的所作所为,必须先经过占卜得到上帝的允许才可以施行,这与外国的宗教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商代的宗教思想占主导地位,它是巩固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有利的精神武器。西周时期的统治者继承了殷人的上帝崇拜和天命迷信的旧有观念。如《多方》分析了夏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周的兴起与当年殷商情况一样,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接着分析了周能在众多诸侯国中称雄是因为周王善于顺从民众,能用明德,善待神、天。“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等,都是打着占卜的噱头极力把君权神圣化、夸大化。西周统治阶级利用祖先崇拜来维护其自身利益,与当前殷商统治在本质上采取了相同的策略,借用上帝之口来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剥削农民。

总之,上述所提到的四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维护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和利益。在教育内容上,虽然推崇德治,但仍以宣扬君王的德行为主,并未将德治思想予以实践;礼乐制度的变革主要还是调整和约束奴隶阶层的行为规范,严格控制其思想、行为;军事爱国主义思想意图是为了稳固人心,侵犯、攻击其他奴隶主的领地,拓展自己的疆土;而宗教迷信教育则是假托于至上神的名义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罩上了一层蛊惑人心的外衣。

参考文献:

[1]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2]王保国.周初德治思想的再认识[J].河南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牟艳丽.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意义[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12).

[4]徐炳杰.略论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形成和发展[J].军事历史研究,1998(1).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2

教育实习的方式

1实习时间

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对实习质量和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时间安排上我们会考虑两个问题,实习周期多长合适,实习放在哪个时间段合适。英国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体现了终身教育的观念,他把实习看做一个长期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在英国,大学普遍每年分为秋、春、夏三个学期,所以实习时间也是根据三个学期来安排的,一般要求不少于24周的教育实习,英国大学的教育实习一般是分三个阶段而进行的,有集中几周的教育实习,也有分散在每一周的教育实习,体现了“绝对时间长”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特点。在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本上是终结性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也就是大四秋季,本科生时间一般为8周,专科生则仅仅有4-6周的实习时间。其中除去实习前准备周和实习后总结周,实际实习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我国教育实习的特点表现为“短而集中”。

2实习的管理制度

英国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体现了合作化与制度化,合作化表现为由高等教育机构、地方教育当局及实习学校共同负责。在形成伙伴关系的学校之间,一般由三方代表组成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作为领导机构为教育实习制定计划及具体方案。这种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平等合作关系来共同促进教育实习的思想,是很有价值的。我国教育实习的管理上基本是由师范院校单方面全权负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很少介入,并且实习学校也是被动的接受,这样难以调动实习学校的积极性,也难以保证实习的规范进行。高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关系也很松散,缺乏稳固的基地。同时,实习管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行政部门和大学也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详尽的实习手册,使实习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依,而往往是用很多年都不更改的实习计划指导,即便是这样的文件,老师和学生也是置之一旁的。

教育实习的评价

在英国,教育实习评价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书面总结与经验交流相结合,以经验交流为主。二、观摩学习与相互评价相结合,以观摩学习为主。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以形成评价为主。英国实习评价人员包括大学指导老师,实习学校的老师,也包括了所有实习生。评价内容除了教学外,还评价书面作业,出勤情况,沟通,服务等。英国实习内容形式多种多样的,人员也是多方面的,这样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评价结果更公平公正。在我国,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长期以来都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客观的评价指标。实习评价主体包括大学带队老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评价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但是主观性较大,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主体之间也缺乏良好的沟通。实习评价内容随着改革,不断的增添丰富起来,但基本只重视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其他都只是流走于形式。我国现行的实习成绩评定方法,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不多,实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欠缺,给实习生反省、回顾、总结自己实习实践成果的机会并不多。

教育实习的案例

本文选取了两所大学作为案例比较的对象:英国的艾克斯特大学和中国的陕西师范大学。艾克斯特大学是英国的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该校以其高质量的新教师培训(ITT),尤其是大学后课程(PGCE)而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盛名。因此,该校的师资培育体制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英国教师培养与培训的现状水平。(以下英国教育实习案例内容选自艾克斯特大学的教育与终身学院2003教师手册。)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优长,被誉为“西北教师的摇篮”,学校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办学特色,是国内师范院校中较具代表性的一所学校,其教育实习的情况基本可以说明国内目前教育实习的水平。(以下我国的教育实习案例内容选自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制定的规章制度-陕西师范大学关于教育实习的规定。)

1教育实习目的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目的:1)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受到一次系统而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其从事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光荣感;2)通过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水平,培养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3)通过教育实习,既能使师范生全面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又能检验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从而使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英国埃克斯特大学教育实习目的:达到“合格教师资格”中对教学能力的要求:

1)策划、组织方面。(1)设置适合全班学生的富有挑战性的的教与学的目的;(2)根据确立的目标安排课程,并能明确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以便使来自不同种族的孩子都能取得进步;(3)在考虑学生的兴趣、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选择、准备恰当的教学材料;(4)参与教师队伍的工作,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监督、评价方面。(l)能恰当运用一些监督、评价策略来评定学生的进步,并用这些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2)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给予其及时反馈,使学生学会思考、评价、改进自己的学习;(3)能运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4)能区分不同学生的的学习需求,并施以有针对性的帮助。

3)教学与班级管理。(l)对学生抱有期望,并能建立以教与学为中心的关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2)能教授与国家课程有关的知识、技能;(3)能明确教学目的,运用相互关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能独立思考,自主安排学习(4)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变化教学方式;(5)能考虑到文化、种族不同的孩子的不同兴趣、经历、成绩,并予帮助;(6)有效组织、利用教与学的时间;(7)安全、合理安排教室内教学用具、资料及其他设备.

2教育实习时间安排

陕西师范大学实习时间:本科6-8周(第四学年进行)专科4-5周(第三学年进行)英国埃克斯特大学实习时间:四年制学位课程(3阶段):阶段I,10周(第二学期进行);阶段II,每周12小时(第六学期进行);阶段III,每周15个小时(第十学期进行),共计32周。PGCE课程:第一实习校12周,第二实习11周,共计约23周。

3教育实习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实习模式:统一集中实习、个别实习、分散委托实习等英国埃克斯特大学实习模式:以中小学为基地实习

4教育实习评价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3

2017秋学期小学体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动力,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贯彻《小学生体制健康标准》。秉承学校做润泽生命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最终实现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教育理想。

二、重点工作和措施

(一)增大选修教材比重,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

本学期在不同年级选定不同的体育项目,增大选修教材的比重,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专项运动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能,提高运动兴趣,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措施:

1、开学第一周召开体育教研组研讨会,确定不同年级的项目。

2、制定不同项目的考核检查标准,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二)克服困难,保证东、西校区大课间操活动质量。

学校课间操质量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与长跑活动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本学期因为学生人数激增,学校的操场人均活动面积小了,场地活动安排有了新的困难,西校区开学后操场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改造,也就是说西区的近八百的学生本学期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操场进行体育活动,面对以上困难,我们就要根据目前的条件,想方设法的保证学生们的正常体育活动。充分有效利用体育馆、楼顶的平台合理的安排场地和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们不因场地的问题而失去体育锻炼。

措施: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主管主任:柳东红 负责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制定,检查与管理

东 校 区:张杰伟 负责具体实施大课间活动安排,发现问题及时与主管领导进行勾通解决。

西 校 区:高 悦 负责具体实施大课间活动安排,发现问题及时与主管领导进行勾通解决。

2、保证体育大课间专时专用,提高实效性。

根据西校区的情况,体育教师开学后要抓紧时间进行商讨小场地上体育课的方法,合理利用好各个体育场馆和空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安排。

3、上下操组织有序,严格检查。

(1)要求各班在体育大课间入退场方面严格执行学校要求,师生准时到位,提前准备好上操所用器材,打下课铃后马上组织学生在班级门口站队,听音乐快静齐的走到操场指定上操位置。(西区学生是听下课铃后听音乐拿好器材马上到指定位置集合整队)大课间活动后,要求学生同样安静、整齐有序的听音乐带入教学楼,回到本班,教师小结后再让学生出来休息。

(2)开学后在每一层都安排值周生进行检查,一日校长和主管领导协助各楼层进行巡视检查。

(3)行政领导课间操时间分工负责安排: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李校负责安排人员

李校负责安排人员

李校负责安排人员

赵洪燕

胡建丽

张常娥

负责人职责:负责检查课间操时,各年级的集合整队和入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年级组长或班主任进行勾通,提出改进意见。

4、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安排

(1)、九月开学后上午大课间操时间继续进行大课间活动,根据天气情况,大约11月下旬上午体育大课间改为冬季长跑活动;周二、周四和周五下午大课间为班级跑步,跑步方式延续上学期的方式。

(2)体育大课间活动具体安排:

上午大课间安排:

A、活动内容:广播操、乒乓球操、跳绳、迎面接力、仰卧起坐、各种跳跃练习、足球、篮球等。(东、西区每周活动内容按体育组下发的每周大课间活动项目安排表进行)

B、乒乓队、羽毛球队、健美操队和舞蹈队队可以到指定场馆进行训练。

下午大课间安排:周二和周四两节课后25分钟的长跑活动,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后进行25分钟大课间活动。

(三)课余训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人员安排:乒乓球队(柳东红、甄筱冉)、小足球(张杰伟、赵春晓)、小篮球(高悦,肖思阳)、羽毛球(司丙辉、谷春利)田径(司丙辉、高悦、李虎强)、健美操(刘忠堂、王媛媛)、棋类(路全水)、武术表演队(闫晓鹏)

(四)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认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的测试和上报工作,重过程,把此项重要工作完成好,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教师和学生知道此项活动的重要性。

2、通过举行检测项目的比赛,来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3、制定测试工作的方案,要求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严格按方案进行实施,确保圆满顺利的完成此项工作。

(五)创新方式,改进冬季长跑比赛

随着实验二小快速的发展,班级数量和学生人数激增,多年来,学校以做润泽生活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来,而传统的冬季长跑比赛办法不能充分满足更多的学生参与,因此,本学期的冬季长跑比赛,计划以定向跑的方式进行(开学商讨确定)。

措施:1、开学后与相关机构进行商讨可行性。

2、发动所有体育组的力量,进行商讨,拿出整体可行性方案。

三、具体日程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备好课,认真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2、抓好体育常规教学工作,规范体育课堂教学。

各运动队进行队员补充,制定一校两址的训练方案。

4、举行14年级的跳绳比赛,56年级的仰卧起坐比赛。

十月份:

1、组队参加区秋季运动会和其他体育系列比赛。

2、组织1-2年级篮球原地运球比赛;3-4年级仰卧起坐比赛;56年级篮球联赛。

十一月份:配合学校参与体育与科学活动。

十二月份:冬季长跑比赛(定向方式)。

一月份:

1、组队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冠军杯乒乓球联赛。

2、做好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定工作

3、做好学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陕西大学堂;《秦中官报》;首家官报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21-02

一、陕西高等教育之文化历史背景

倘若追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根系,陕西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发祥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华民族曾创造出了与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两河流域并称于世的灿烂文明。古都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从半坡氏族文化、传说的黄帝文明到“周礼”文化,再到逐步形成了以汉唐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其根基就在具有周秦汉唐盛世文化的西安。

西安是中华文化圈的核心区,也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周之辟雍、汉之太学、唐之国子监,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从“周之辟雍”算起,陕西的高等教育史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从当今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来考量,1902年创办的陕西大学堂应该是陕西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也是近代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

二、陕西高等教育之“陕西大学堂”

1901年,西逃至陕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在西安了“新政上谕”,各方大员就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提出陈奏,清政府根据各方大员的陈奏,“回銮新政”,对封建统治的体制进行了皮毛性的调正,1901年9月,清政府就新政“兴学诏”,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西安作为临时“行在”,对新政自然不甘落后,一个月后,陕西护理巡抚李绍本徒奏请筹建陕西大学堂。光绪帝对陕西兴学颇感兴趣,在奏折上作了批示:“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不久,升允再上奏章,请求在陕西大学堂内“设农务、工艺两斋”,光绪再一次兴致勃勃地批示:“农务工艺足厚民生,著即认真兴办,毋致敷衍”。在两次批示中,光绪都强调了“认真”,可见光绪对陕西大学堂的期望。

1902年5月2日,陕西大学堂正式开学,首批招收40名学生。校址位于西安东厅门路北(今西安高级中学)一带。学堂明确提出了“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中学”分为4门16目,“西学”分为4科。“四书”、“五经”为必修课,同时设置了性理格致、政治时务、地舆、兵事、天文、算学、地质、测量、电化等西学课程。

陕西大学堂的诞生,给闭塞的关中大地带来了新气象。升允修建的学堂初具规模后,后任巡抚曹鸿勋又委派县令涂嘉荫等人前往湖北考察建筑,回陕后,仿照华、洋各式建筑对学堂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建成了中西各式讲堂、斋舍、图书馆、仪器室73处,大小房舍252间。当时,曾有人撰联形容校舍规模宏大,堪称西安城中四大建筑群之一,可与岳麓书院、梅花书院和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相媲美。

但是,仅有“广厦”是不足以办好一所学堂的。“关中僻在西陲,师资合格之员尤难”。陕西大学堂兴办之初,尽力延聘学有专长的师资。为了开设西学课程,还先后从日本聘任了5位东洋教习;中国教习中邵力子、李异材、宋元恺等人,后来都成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

陕西大学堂是陕西近现代最早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它的建立标志着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陕西大学堂在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陕西高等学校。1912年,在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的力主下,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成西北大学。

三、陕西高等教育之《秦中官报》

除了陕西大学堂外,在晚清的兴中,陕西又相继创立了陕西实业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客籍学堂等一批学堂,其中高等学堂还有4所――创立于1903的陕西宏道大学堂、创立于1905年的陕西师范学堂、创立于1907年的陕西法政学堂和创立于1909年陕西存古学堂。

陕西法政学堂的前身是设立于1903年的课吏馆。课吏馆是清末地方官员接受教育的学堂,后来均改为法政学堂。陕西课吏馆1903年设立后,随即创办了《秦中官报》,这是在西北地区创办的首家官报。

《秦中官报》初为五日刊,但随着政体更迭或经费情况的不稳定,时有半月或月刊出版的情况。该刊于1905年改名为《秦报》,1907年,陕西课吏馆改为陕西法政学堂,该刊主办机构也随之变更。1908年9月,该刊主办机构改为陕西学务公所,《秦报》更名为《陕西官报》。《陕西官报》为旬刊,出版14期后停刊。这样,《秦中官报》虽数次更名,但也连续出版6年,总共出版了320期,成为陕西教育机构创办最早和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

《秦中官报》在其第1期序言中写道:“庚子(1900年)以后,朝廷讲求新法,开通民智,于是湖北省商报、北洋官报,以及浙报、晋报相继而起。吾秦远在西陲,风气之开较东南为晚。卯(1903年)之春,于省城设课吏馆,乃附官报局于内,而以馆员司选录校刊事,月得三册,分发各州、县、学堂,俾资观览。竟癸卯一冬,报凡八出……”这段话记述了陕西官报的发端。《秦中官报》局附设在课吏馆内,并由课吏馆负责编选,课吏馆借助报局宣传新学,向陕西介绍兴办新式学堂的授课内容和教育体制,双方互动的良性协作发展关系说明,陕西办报刊之初,就是形成了积极进步、追求务实的办报风格。

当时全国创办的报刊并不少,但是由办学机构主办报刊,并将办报与办学结合起来,在全国少见,在陕西更是从未有过的,因而,《秦中官报》可视为陕西最早的“高校校报”。《秦中官报》的办报目的,是让更多在学人员及市民了解陕西政要情况及中外时局,提倡“讲求新法,开通民智”,使每一个人“知关内政治之得失,风俗之醇浇,物产之盈虚,人才之消长”。它先后开设了《谕旨恭录》、《秦事汇编》、《直省文牍》、《外报汇抄》、《文艺存略》、《路透电音》等主要栏目。

《秦中官报》主持公正,体察民情,“州县判决词讼,有案涉奇异审断公明者,冤狱者,大谬无理被撤参者,一概登报”,对陕西地方事迹“加多加详”。它尤注重传播西学,普及教育,鼓吹“增设文武实业诸学堂,将欲天下无一不学之人,即无一无知之人,人人有知,人人力学”。使“知贵真知,学贵实学”,“凡大学堂季课、课吏馆月课,如有佳作,皆可附刊”。

在政治倾向上,《秦中官报》无疑是忠于清王朝和抵制维新的。樊增祥在《秦中官报•序》中写道:“戊戌之事株连秦人不少矣,是秦人不愚于祖龙之焚书,而愚于无父无君革命平权之邪说也。”并诅咒主张维新变革者是“野狐怪鸟”。然而,它在客观上也记述了陕西当时的历史时政,向陕西传播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新知识、新思想,使陕西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正因为如此,该刊物在当时广受欢迎,发放途中时常遭拆封偷窃,出现丢失现象。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5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著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歌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

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战国时代的文献也明确提出了旋宫的理论,《礼记·礼运》篇中说:“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①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中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拘,累累乎端如贯珠。”②这一时期音乐理论取得了重大成就,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1.官学衰退

最初的礼乐教育都属于官学。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其原因在于王权的散失,使社会上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即便如此,官学还是存在的,且由于文化中心的转移,官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向民间传播,这在客观上扩大了官学中音乐教育的范围。东周以后,官学中音乐教育的内容已经随着文化学术的转移传到了民间,民间有了更多的通晓官乐的人。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乐文化没有消失,反而传播更加广泛。

西周可谓官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完全垄断了学校教育。但是在春秋战国的官学中,礼乐教育虽仍是主要内容,但与西周的礼教相比就没有那么系统严格了。随着礼乐制度的衰落,官学中乐师、乐工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他们的音乐传习构成的那一部分音乐教育,在艺术形式方面更加丰富,其音乐技能也更加高超。这一时期的师旷是乐师的代表,师旷在琴的演奏方面有着精湛的演奏技巧,民间流传着很多描述他高超琴技的小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学中的音乐教育已向技能型方向发展,音乐教育产生了一些相应的改革,就连宫廷中的音乐教育也有了一些私学的性质。乐师教授的对象不再只是贵族子弟,且乐师有的也是来自于民间,这样官私两者便融合在了一起。

2.私学兴起

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陈旧的“礼乐”制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各诸侯国以强欺弱,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在此背景下,各国需求的是适应新形式发展的管理人才,奴隶制教育已不合时宜。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培养出本阶级的人才,所以他们要改革,私学承担了这一方面的历史任务。这一时期“士”成了促使私学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聚徒讲学,进一步扩大了私学的规模,为私学的盛行拓宽了道路。相对于官学来说,私学的音乐教育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方式也更加灵活,音乐教育自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私学的兴起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更多阶层的人们有机会接受到音乐教育。在西周,官学受教的对象只是王孙贵族,而私学受教的对象则很广泛,既有服务于宫廷中的专业乐人,又有文士阶层的人员,还有一部分人是来自民间的艺人。由于私学具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因此教育形式上更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中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在民间存在的音乐活动,传教的方式则是设学教徒,其目的是传授技艺和提高文化素养。

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替,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少音乐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中对当时的音乐教育和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深刻影响的便是两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荀子。

1.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所谓“乐”不仅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可,正所谓:“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在《礼记·仲尼燕居》中,从孔子提出的“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方针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礼乐、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他认为音乐应和“礼”积极配合,共同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③孔子期望用礼乐的结合达到“仁”,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身。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推崇韶乐。

孔子把这些音乐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重视“乐”,但不是为“乐”而“乐”,而是通过乐对人们思想教育起到感化、调节的作用。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是教化人民的工具。这种音乐思想,促使他提出了新的“乐教”的主张。他把音乐有意识地贯彻到诗、礼中去,把乐教与诗教、礼教结合起来,甚至把乐教看成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我们从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观点。孔子认为人们都要接受音乐教育,只有进一步实施乐教人们的修养才能得到提高。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方针打破了贵族垄断音乐的局面,使更多的人接受到音乐的教育,培养出了如公孙尼子这样的音乐家。公孙尼子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写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在这本书中公孙尼子提出,对人们进行音乐教育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是为了教育人们“平好恶”,使人们成为统治阶级所需求的人才。这一音乐思想的提出在客观上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兼收百家,最终形成自己的音乐思想体系。荀子的音乐理论是最系统的,其音乐思想在《乐论》中有详细记载。荀子肯定了人们的日常音乐活动,认为音乐是人类感情所需要的,因为音乐可以使人向上。荀子看到了音乐的巨大社会功能,认为音乐能够教化人的内心,还能教化政治,从而达到“和”的目的,这一点在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荀子主张用音乐引导人,使人的心灵变得纯洁,他发现音乐能起到感动人心,陶冶性情,使社会关系和睦的作用。所以荀子十分重视后天的礼乐道德教育,他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移风易俗,所论教的内容也是“雅颂之声”。在音乐教学内容上,荀子主张学习雅乐,因为“中和”为礼乐的基本特性。“和”要求平和,反对过与不及,“中”而“不淫”就是“平和”,这就是他的“中和”音乐思想。荀子和孔子一样,也主张礼、乐配合治人治国。

荀子对音乐很重视,但并非一味强调娱乐,他认为推崇音乐的前提是“重己轻物”,也就是说要把个人的修养放在首位,不要被感官享乐所左右,否则将适得其反。他在音乐教学中所论教的内容是“雅颂之声”,而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使当时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为后世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当代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音乐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及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发现该时期的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现阶段,更是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受重视不够的问题始终存在,对于音乐教育者而言可谓是任重道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与德育紧密结合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以规范教育与审美教育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强调对音乐尽善尽美的追求,注重音乐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对于进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我们在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中绝不能忽视古代音乐教育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

注释:

①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37.

②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9.

③吴晓明.浅谈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音乐思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参考文献:

专著:

[1]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扬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李福顺,刘晓路.中国春秋战国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

[6]朱启新.中国春秋战国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83.

[7]蔡仲德.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8]刘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9]毛礼锐,翟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论文:

[1]陈艳.略谈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观.郑州大学学报,2003.

[2]朱志德.孔子的音乐思想.武陵学刊,1995.

[3]金尚理.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孔子研究,2003.

[4]吴晓明.浅论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音乐思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5]薛雷.先秦时期的宫廷音乐探微.艺术百家,2001.

论文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当代意义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6

论文摘要:周代教育伦理的主要特点有:明确教育的社会功能,坚持教育入世的价值取向;重视礼仪教育的作用,莫定中国礼仪之邦的基拙;注重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借鉴周代教育伦理就要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教育作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学校礼仪教育,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地调整教育结构。

一、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在政治上采取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以贡税的形式榨取奴隶的劳动成果;在思想意识上尊礼尚施推行礼制。与此相适应,西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为我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本源。

我国的学校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夏代教育“以射造士”,注重培养武士;商代教育“以乐造士”,注重培养宗教人士;周代的统治者汲取夏、商两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西周教育既敬鬼神又重人事;既重视道德教育又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化知识又重视武备训练;既重视礼仪规范也重视内心情感的培养。因此西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重视教育作用,把教育作为化民成俗的切人点。周人对教育的重视超过了夏商。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其铭文日:“乌呼!尔有唯小子,识之。视于公氏,又尔于天。彻命。敬享哉!”这里周王所训,既有对宗族子弟缺乏知识才艺的优虑,也鼓励小辈们奋发学习,效法父辈为周王朝建立劳绩的训诫。《周礼》和《学记》中,特别强调教化人民,要从教育人手,可见重视教育已经成为周代统治阶级的共识。“发虑宪,求善良,足以搜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心由学呼!”化民成俗必赖于学,其法乃在于行事必致思虑,用人必求善良,如此一来可以小致声誉。然不足感动民众,训服众人。要想服众必须礼贤下士,体恤和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即使如此,仍然无法教化人民,成其美俗。因此统治者欲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非从人民的学习着手不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日:‘念始终典于学’其此谓乎!”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优先、为最主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西周时期,教育是各级官员的主要责任。据《周礼》记载,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周代的教师都是由国家职官担任,因此当时的“师”,既是行政首领,是分管各部门工作的官,又是负责教育和教化的“师”,官师合一。《周礼》确定的官职共有348个,而带师的官职33个。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保证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周王朝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夏商,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正因为如此,才有周代教育的繁荣和教育制度的完善。

2.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扩大了民众接受教育的范围。据旧籍所载,周代教育体制比较完备,不仅贵族子弟享有各级教育的权利,即使是平民也不乏受教育的机会。西周贵族子弟的教育场所,有所谓小学和大学。《大戴礼记·保傅》曰:“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学生人学时间与家庭政治地位有直接关系。王候太子入学年龄为8岁,公卿、大夫之子人学年龄为10-13岁,众子及平民子弟人学年龄为15岁。小学教育是以“德、行、艺、仪”为内容的德行教育,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西周的大学教育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大学的学生一类来自按身份人学的贵族子弟。一类来自经过一定程序推荐和选拔的平民中的优秀分子。大学人学年龄王大子为15岁,其他人20岁。据《学记》记载大学学制9年。大学的教育内容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祭祀需要礼乐军事需要射御,因此大学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射御次之。

周代的平民教育,主要在称为“塾”、“库”、“序”的“乡校”进行。《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比年人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社论学取友,为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为之大成。”由此可见,周代已经有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一家设有私塾,一党设有岸(五百家为党),一遂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术)),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人学,隔年考试一次。人学一年后,考经文读句,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习,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为小有成就。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称之为大成。

《周礼·大司徒》之职曰:“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其下属官小司徒、乡大夫、乡师、州长、党正、族师诸人之职责,则是按大司徒之职分级落实,层层贯彻。由此看来,周代的教育网络是比较完备的。

3.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放在治国施教的首要地位。周人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礼,王之大经也。”“礼,国之纪也。”礼是区分人和动物以及衡量人格高低的标志。懂得父子之亲,男女之别,知孝梯,懂礼让,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礼是辨别是非的标准。“不学礼,无以立”,鉴于此认识,周代教育以礼仪为本,“六艺”之中,礼居其首。

周代负责礼教的主要是地官。《周礼》六官中地官司徒为总教官,所以礼教必然由大司徒及其副手小司徒总负责。大司徒掌握邦国的土地、人民等,“施十有二教,”前五教全为礼教。“一日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日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日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日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日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周礼·地官·司徒》祀礼指祭祀之礼,阳礼指乡饮酒之礼,阴礼指婚姻之礼,乐礼指奏乐舞蹈合于礼节,“仪”指尊卑贵贱之礼等。至于具体实施又由下属官员施行。如师氏教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孝行、友行、顺行)。保氏教“六艺”(礼、乐、射、驭、书、数)。舞师教四舞(兵舞、钱舞、羽舞、皇舞)等。西周这种内容具体充实,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规范为主,官员分工明确详细的道德教育为实现“化民成俗”建立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4.注重文武兼备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周人把祭祀和射御作为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部分。为西周建立,周王征犬戎、灭崇国发动了多次战争;为扩大疆域,打通道路,武王会盟八百诸侯;为加强统治,周公东征三监,平定叛乱,这一切无不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培养能文能武一专多能的人才,早在成王之世,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就已经形成。

“六艺”指礼(政治)、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战车)、书(认字书写)、数(算术)。《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教。”礼、乐、书、数是习文方面的教育,其中又以礼为最重要。学射学驭,意在习武,以培养贵族军事骨干。射是一种武艺,它是培养人才的主要课程,即便是国王,在其少年时也要学习掌握。除了射以外,还要学习受、矛、戈、戟的使用,加之弓(射),称为“五戎”。《礼记·月令》:“乃教于田野,以习五戎”。至于驭,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技艺,平时、战时都能用到。为适应形势需要周人把文武兼备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也是选拔人才的标准。

二、通过西周教育特点的粗浅分析,产生许多联想。虽然历史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但西周教育所形成的伦理传统,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彩。

1.明确教育的社会功能,坚持教育入世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教育就有人世和出世两种倾向。所谓教育出世包括两类:一类是教育以宗教为板依,把其价值仅仅定位于论证宗教的合理性和坚定信徒的信仰方面;另一类强调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个体追求精神生活的圆满适意,而对社会生活采取蔑视的态度。所谓教育人世,就是教育为国家政治经济服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周代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结合,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人世之先河。对周人来说,教育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周人强调对于个人,教育能够便人安身立命,被社会容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家庭而言,教育具有荫泽后人,荣耀门庭的意义;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一定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于国家而言,教育具有保江山稳民心的社会功能。所以周代教育非常重视德性培养,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不计个人得失,不问个人安危荣辱,以天为己任的精神。《学记》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认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和良美风俗。这是中国教育传统中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经典性概括和总结,至今仍不失其伟大意义。

2.重视礼仪教育的作用,奠定中国礼仪之邦之基础。原始社会是“风俗的统治”,作为风俗习惯的“礼”,是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当人类社会跨人“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礼仪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它既为人们的行为设立了标准,又为人们的行为指明了方向。礼仪使人们学会约束自己,也使人们知道如何约束自己。周代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作用,在周人夺取政权以后,在沿袭过去礼仪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制礼作乐”。周公首创的礼制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军制、丧祭、冠婚、朝聘、饮食、射御、辞让到日用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而又严密的规定。这样,礼仪的内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是礼节、仪式,而且也是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具有了法的效力。礼制作为一种文化模式,把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规范、社会制度等程式化、一体化了。周人礼仪教育的特点有:重视礼仪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把礼仪作为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尺度和调节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把礼仪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手段;运用礼仪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正因为如此,礼仪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代当政者以及儒家学者的重视,也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华人社会的特质。

3.重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教育的持续发展。教育能否成功,其重要的检验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并且通过教育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周代教育为建立和巩固周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为适应国家政治和建设需要,周人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文教和武教培养文武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六艺教育运用而生。为适应国家需要,周人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在教育内容上,从宗教教育变化到六艺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由打骂式教育变化为诱导式教育;从教育施教者来看,由神职人员变为各级官员;从教育对象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周代教育适应形势发展,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为周王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认真分析周代教育伦理,仍然具有现实价值。吸取周代教育伦理的精华,反思我国现代教育,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首先,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教育真正看成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看成政府的重要责任。周人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来概括教育的社会功能,其意为教育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而且有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自然之实体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体社会实体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控制和调节人口、保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教育先行”的理论依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教育的社会功能更加明显,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不能否认各级政府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最为明显的是教育公平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短缺的矛盾,而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这一现实是历史形成的,并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同时,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因而,认识和调整这一制度性因素,应当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继承我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提高对教育社会价值的认识,真正地把教育“放在心上,拿在手中”,明确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应该承担发展教育的主要职责。在教育发展战略的规划、结构的调整、教育基础建设、学生就业、经费投人、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政府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加强学校礼仪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是礼仪文化,注重礼仪教育是周代教育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注重礼仪教育的传统并未过时。批判地继承周人礼仪教育的思想内容、形式方法,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提高道德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周代的礼仪教育是适应奴隶社会统治而制定的,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同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平等观念格格不人,这是应当剔除的;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如爱国、勇敢、诚信、敬老、尊师等观念与社会主义礼仪是一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超越传统文化,又要继承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这种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和容易接受,并会成为反对和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强大力量。同理,社会主义的礼仪,只能建立在对民族礼仪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并赋予时代内容。各级学校都应把礼仪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现代礼仪常规教育。礼仪常规是青少年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由于它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不仅有助于青少年了解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礼仪规范,而且也为他们确立了一个明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对提高青少年文明礼貌水平是极为有益的。制订礼仪常规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有机结合,从而收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7

Abstract:th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iangxi provin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aculty research sit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culty of record of formal schooling and title, highly educated, low loss, high professional teachers more young teachers, No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ports.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江西 调查

Key words:craz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orts teaching; Jiangxi, Surveys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49-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普通高校的50%以上。到2008年,江西省有省属高校71所,其中高职院校51所,占71.8%,比2003年净增42所。高职院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上都占据了江西省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对本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从2008年江西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不容乐观,51所高职院校中合格院校数5所,基本合格院校数39所,黄牌预警院校数5所,红牌预警院校数2所。高职院校多数是通过升格、合并或新建而成的,其师资队伍、教学等方面都和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相吻合。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随机选择了15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学校体育的师资队伍、教学等现状进行了调查,揭示了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探索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为促进江西省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发展、进行学校体育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51所高职院校中分层随机抽取15所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部(组)负责人和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全国和江西省教育年鉴和教育统计,了解全国及江西省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通过江西省教育厅计财处查阅本省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2)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了封闭式和开放式回答。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笔者请对本课题有关的体育方面的专家全面审核、评价问卷的内容、结构与整体设计,进行逻辑有效性分析。采用了“再测法”以求得问卷的稳定性。15所高职院校体育部负责人各发放一份问卷表,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体育教师95份,回收91份,回收率95.8%,有效问卷88份,有效率96.7%。

(3)专家访谈法

向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江西省普通高校的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改革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教材和项目设置以“三基”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导致多数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师生来说,当务之急,要改变对体育课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下表可知:大一男生、女生在每周平均活动时间6、3小时,加上体育课的时间90分钟,每周活动时间与教育部要求相比,男生几乎相当,女生偏低;大二男生、女生每周活动时间平均为4、2小时,加上体育课的时间90分钟,每周活动时间都偏低。从感觉上体育课吃力、认为通过大学体育可取的进步的人数来看, 学生并非不喜欢上体育课,然而活动时间相对比较少,同时发现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上体育课的一种矛盾心情。针对这样的现状,不利于从体育课角度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不利。

教师是构成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虽然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基本上担负起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但调查结果与高校体育师资评估体系指导大纲对比,当前仍存在不足之处。(1)教师的编制。教师的编制按照在校人数的多少,分班多少而定。为确保体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以30人左右为宜。体育教师工作量周学时一般为10-12学时。调查数据显示,实际班人数达到40-55人,实际工作量达到12-18学时。其原因:近几年来,各院校均扩大招生,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增长不成比例,导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为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而疲劳不堪。 (2)学历结构。我省地方高校现任体育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严重偏低,由调查结果可知;仅9人是近两年引进硕士研究生,博士为零。甚至个别高校硕士为零,本科学历占主要,并且多数函授本科学历,45%的教师没有进修过硕士研究生课程,但这些教师仍是这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国家规定到2000年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数要达到40%,但实际情况与国家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以完成教学任务和目的为依据,充分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更应体现教材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特征,从调查情况看,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三大球、田径、武术、健美操、乒乓球、舞蹈等项目,并且田径项目相对减少。但教学内容对体现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特征不太充分。主要体现在:一是竞技运动项目的内容比较多,健身娱乐项目相对比较少;二是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发展角度来看,体现时代气息的运动,如网球、游泳、羽毛球等项目开设比较少。

四、建议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是创新的过程,转变观念才能使其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应树立 “健康第一”和 “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为目标。

第二,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材内容。根据新的教学目标,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师资、课时及教学条件等出发,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大纲进行改革、修订、打破过去以竞技项目为主要教材的格局,安排切合实际的课程,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实用性、科学性、实效性及趣味性。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8

教育培训机构实习周记第一周这一周刚刚到达广西东兴市,一切都很不适应,床是木板床加一床草席,每天晚上睡得腰酸背痛,还咯吱咯吱的响......这一周我们的教学任务是辅导小学生的暑期作业。算是一对一辅导。我负责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小男生,黑黑瘦瘦的,性格也比较文静,作业还是完成的不错。通过带他我教育培训机构实习周记第一次知道了当老师的感觉,哈哈。有点小成就感。这里的饭菜也比较奇特,菠萝炒鸡肉,教育培训机构实习周记第一次吃......还挺好吃。

教育培训机构实习周记第二周我带的班级是小学的孩子,在刚开始他们还没有放寒假的时候主要是在下午放学后辅导他们的家庭作业,以及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内容再帮他们疏导一下,还有教育培训机构实习周记第二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提前预习等等。后面后主要是寒假作业的辅导,针对大家的实际情况单个辅导,共性问题就给他们在黑板上讲解。我喜欢在课间时间和这些孩子聊天,一起做游戏。

虽然只是相处了短短的一个月,但是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不仅使师生关系更是好朋友。有的孩子很顽皮,上课期间老爱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动动这动动那,心思根本不在课堂上,刚开始对这些钉子户我真的是没法,不敢训更不敢打,有时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后来在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地学会了与这些孩子相处,下课后我会找他们谈心,主动地去关心他们,一朋友的语气开导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讲一些道理,慢慢地他们上课也更加专心了,作业也完成的更好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高。看到这些我真的好开心好,有成就感。

教育培训机构实习周记第三周在这次社会实践期间,在我自己看来遇到的最棘手的事情不是应对那些顽皮的学生也不是应对那些难题,最困难的是和学生的家长和交流,由于我经验不足,以前也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人,在应对家长的时候显得言语有些青涩,有时候孩子的家长会来补习班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近期的表现等,我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些紧张,因为我不太善于与人交流,特别是有时候有的家长会问得很仔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每当看着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和家长们侃侃而谈,我就会很羡慕很羡慕,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感觉不敢说,放不开。这是我在这次实践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不过发现问题就是好的,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慢慢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培训机构实习周记第四周记得老师曾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单位,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回想一下,在这一个月里觉得自己真的很值,在这期间学到的东西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短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在这其中,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会让我终身受用,回到家时爸妈也说我变得懂事多了,脾气好多了。学校让我们去实践真的很有用,我们从中受益匪浅,社会实践让我们知道了,挣钱真的很不容易,也明白工作的辛苦,以后也不会再浪费钱了。

上一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范文 下一篇:矿山开采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