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鸟“混进”《写生珍禽图》

时间:2022-10-03 06:55:39

土鸟“混进”《写生珍禽图》

《写生珍禽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宋徽宗的作品。历代鉴赏家从笔法、神韵上赏析这件作品,但却鲜有人去考证《写生珍禽图》上到底画了哪些珍禽?现在这些珍禽是否已经灭绝?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鸟类研究专家李湘涛先生,为大家揭开千年名画中的奥秘。

《写生珍禽图》全卷高27.5厘米,长521.5厘米,共绘有12段水墨写生花鸟小图,每段小图的核心都是一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禽鸟。李湘涛先生大致过目一看就分辨出了其中8种,他表示,这幅画作非常写实,把各种鸟类的特点表现得十分充分,大多数比较好辨认,但由于此画为水墨绘成,不如实物或彩色照片容易分辨颜色,所以另外4种禽鸟一时不好辨认。可以肯定的是在宋徽宗这幅《写生珍禽图》中既有中国四大名鸟中的画眉、百灵,也有街头、公园里随处可见的麻雀、灰喜鹊,虽名为《写生珍禽图》,但并不都是珍禽。

画眉――百啭千声随意移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学名:Garrulaxcanorus,也有人叫虎鸫、金画眉。分类在雀形目科画眉亚科。

外部特征:

画眉鸟体长约24厘米。上体橄榄褐色,头和上背具褐色轴纹,眼圈白,眼上方有清晰的的白色眉纹,下体棕黄色,腹中夹灰色。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台湾地区也有,但外表略有不同。为广州市市鸟。该鸟为普遍性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之山丘的浓密灌木林中,喜欢在晨昏时于枝头上鸣唱。

画眉性格隐匿、胆小,领域性极强,雄鸟性凶好斗。平时只有在秋季才会三五成群的出现,叫声明亮悦耳,为鸣鸟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饲养而成为笼鸟。据考证,从宋代开始就有家养画眉的进行观赏的习惯,正是由于悠久的饲养历史及其动人歌喉,画眉被人誉为我国四大名鸟之一。

灰喜鹊――得意高枝占

学名:Cyanopicacyanus;英文名:Azure-wingedMagpie;灰喜鹊别名山喜鹊、蓝鹊、蓝膀香鹊、长尾

鹊、鸢喜鹊、长尾巴郎。分类属鸟纲,雀形目,鸦科,灰喜鹊属。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地。灰喜鹊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特征:

灰喜鹊体长约40厘米。头和后颈亮黑色,背上灰色;翅膀和长长的尾巴呈天蓝色,下体灰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灰喜鹊是平原和低山鸟类,常见于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园和风景区的稀疏树林中,常十余只或数十只一群,穿梭于树林间,不喜久留,似游击式活动,骤然成群飞向这里,又突然飞向别处。不甚畏人,遇惊吓时一哄而散。一般灰喜鹊的叫声为粗哑高声的zhruee或清晰的kwee声。

由于灰喜鹊不畏人,容易驯熟,所以也能调教成家养宠物,需要架养。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戴胜――星点花冠道士衣

英文名称:EurasianHoopoe拉丁文名称:Upupaepops戴胜,又名叫胡\\、花蒲扇、山和尚、呼哮哼、咕咕翅、鸡冠鸟等。分类在佛法僧目,戴胜科,戴胜属。

外部特征:

戴胜鸟体长约30厘米,全身棕色,两翅和尾栗黑色,有棕白色横斑。头上有长羽冠,嘴细长而弯曲,是和啄木鸟类似的益鸟,能插入泥土、石缝间挖食蠕虫、蜘蛛、蝼蛄等幼虫和昆虫。这种鸟最大的特点是长有能不时展开的扇状羽冠,在有警情或遇惊吓时,头顶的羽毛会立起,警报解除后松懈下来。戴胜鸟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古时正月初七为"人日",是日人们剪彩为"华胜"戴于头。而此鸟头上有羽冠,如人戴胜,故名"戴胜鸟"。

戴胜鸟的分布遍及中国,以长江以北地区多为旅鸟和夏候鸟,有时也会终年居留,如在河北;江南地区个别地方为留鸟。戴胜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种鸟虽遍布全国各地,但由于自身繁殖能力较弱,现在已比较罕见了。李湘涛告诉记者,目前在天坛公园里时常看到戴胜和灰喜鹊的身影。戴胜喜欢单独栖息在开阔的原野、农田或林缘的树木上,比较难饲养。

在中国,戴胜鸟机警耿直的禀性,忠贞不渝的习性还象征着祥和、美满、快乐。所以市面上有许多以戴胜为题材的工艺品,例如2000年的时候中国金币总公司发行的《中国珍禽》系列中《戴胜鸟》彩银币。中国古代也有许多赞美戴胜鸟的诗。

麻雀――与人生活息息相关

英文名:sparrow 鸟纲雀形目(Passeriforms)文鸟科(Motacidae)麻雀属鸟类的通称,也叫北国鸟,个别地方方言又称呼为家雀。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广布于欧亚大陆,是一种最常见的雀类。

外部特征:

一般麻雀体长为14厘米左右,褐色。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最易辨认的特征之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呈小叉状,浅褐色。幼鸟喉部为灰色,随着鸟龄的增大此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

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

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记载过一只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因为麻雀主要以谷物为食,可以说它是对人类依赖性最强的鸟类之一,但是,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类屈服的鸟类,几乎没有人可以养活一只麻雀,它与被饲养的命运无缘。

白头翁――未老头先白

拉丁名:Pycnonotussinensis 英文名:ChineseBulbul白头翁学名为白头鹎(bēi),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鹎科Pycnonotidae鹎属Pycnonotus。白头翁在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为留鸟。白头翁是我国特有鸟类,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特征:

白头翁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头顶两侧自眼后开始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

白头翁性活泼,不甚畏人。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饲养白头鹎是为听其悦耳鸣声,故多选择雄鸟。但是野外捕捉的成鸟胆小,不易驯熟,故通常掏长羽芽的雏鸟或将离巢的幼鸟饲养。

斑鸠――背负千古骂名

确切的说是珠颈斑鸠。学名:Streptopeliachinensis英文名:Spotted-neckeddove分类属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珠颈斑鸠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云南各地。为台湾省及沿海各省的常见留鸟和笼养鸟。珠颈斑鸠、"中斑"、"珠颈鸽";

这种鸟全长32厘米。体重125-180克,容易被误认为鸽子。雌雄同色,体羽大都为灰褐色。最显著的特点是颈部有一黑色羽带并有白色斑点。尾羽外侧为黑色,尾端有明显的白斑。羽毛容易脱落,嘴暗褐色,比较柔软,脚紫红色。

珠颈斑鸠有多种叫声,常为反复的"咕咕-、咕咕-",连续而低沉。在久雨初晴时和久晴欲雨时鸣叫特别频繁。喜欢生活在开阔地及稀疏的树林中,房前屋后有它们较多的踪影。常飞到地上、旱田或小溪边觅食,生性胆小,人若靠近,则常转身以背相向。除晨昏觅食外,平时都栖息在跨空电线、树林中。晚上一般成对或单只栖息在桂花树、樟树等常绿或有较多横向干枝的树枝上。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诗经•召南•鹊巢》中有云,"维雀有巢,维鸠居之。"后来引申为成语"鸠占鹊巢",意思是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

太平鸟――清声唱太平

英文名:BohemianWaxwing;拉丁文学名:Bombycillagarrulus;分类在雀形目Passeriformes山雀科Paridae山雀属Parus。太平鸟别名为连雀、十二黄;又分为大、小太平鸟,不同处在于尾尖端是黄色还是绯红,但是《写生珍禽图》为水墨画,所以无法分辨所画的鸟具体是大太平鸟还是小太平鸟。

外部特征:

太平鸟体形中等大小,体长约在19厘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同形同色,成鸟额部及面部前端为栗色,向头后部颜色逐渐变浅;额基部、眼先、眼周及眼后部有黑色纹带,颌部亦有黑色区域;头顶具细长的簇状羽冠,上背和肩部的羽毛灰色,太平鸟体羽基色变化平缓,特殊部位颜色鲜亮,体形体态优美,外形颇为俊俏悦目。叫声为颇有特色的清亮的成串buzzingsirr声,鸣声简单。

太平鸟在中国见于东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均有本物种,东南沿海的江苏、福建都有本物种分布,本物种为冬候鸟,在中国东部本物种的分布最西限达到陕西、青海一线,另外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沿岸也有一块分布区域可见本物种。太平鸟一般为群栖性。栖息地多为高大的针叶和阔叶林带,它们常常结成大群活动于这些高大乔木的顶端。本物种未被列入中国的保护动物目录,但已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中为近危物种。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太平鸟是中国传统笼养鸟种。它们形象俊美,虽然没有动听的叫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完成叼纸牌、取硬币、打水等难度不一的杂耍节目,因而颇受养鸟玩鸟者的喜爱。但是本物种至今没有实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太平鸟在北京曾经是冬季常见鸟类,但最近几年,除了在非法鸟市尚可见到本物种外,在野外已经难觅它们的身影。

百灵――空使莺啼燕妒

外部特征:

百灵鸟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它们的头上常有漂亮的具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百灵鸟和草原一起经过几百万年的共同演化,获得了适于开阔草原生存的各种特征。百灵一般在三月末开始配偶成对,在地面上鸣叫,并选择巢区。雌雄鸟双双飞舞,常常凌空直上,直插云霄,在几十米以上的天空悬飞停留。歌声中止,骤然垂直下落,待接近地面时再向上飞起,又重新唱起歌来。它生性大方,喜欢在道路上觅食,旁若无人。雌鸟在孵卵时也不像其他鸟类那样容易惊飞。

百灵鸟既是"歌手",又是"舞蹈家"。它的歌不是单个的音节,而是把许多音节,串连成章。它在歌唱时,又常常张开翅膀,跳起各种舞姿,仿佛蝴蝶在翩翩飞舞。百灵鸟不但以其美妙的歌喉,优美的舞姿,令人叹服的飞翔技巧美化了环境,也给人类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更以其自身的存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北方,它是人们饲养的一种名贵的笼养鸟。

百灵的笼养历史悠久,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我国古代的圆桌也有多种形制,比较常见的是独腿圆桌,俗称"百灵台"。为什么叫百灵台呢?养过百灵鸟的人都知道,它的特性是不上架,老在地上跑。所以在鸟笼子当中要立起一个圆台,百灵鸟才能站在上面引吭高歌。我们的桌子叫"百灵台",是一种很形象的叫法,而且也显得非常有诗意。

上一篇:佳士得中国区负责人汪洁专访 下一篇:西周青铜食器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