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调研职工思想动态方法

时间:2022-05-04 12:33:12

浅谈调研职工思想动态方法

摘 要 本文浅谈了制造业企业职工思想动态调研方法。职工的思想动态,往往是企业制度及文化深层问题的表象反映,因此,健全开拓职工反馈渠道,是企业管理人员及时辨识企业运营过程隐患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企业管理人员仍需主动出击,找出隐患所在,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企业发展现状,为企业决策方向提供第一手信息。然而如何控制职工信息反馈,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深入调查研究的针对性,以及解决职工突出问题的有效性,对职工思想动态问题形成闭环,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思想动态 反馈 调查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群众工作路线。作为制造业企业,广大一线员工是企业效益的直接输出者,是产品质量的直接关联者,是管理制度和企业决策的直接执行者,职工的心态和动态,职工的焦点和问题,是企业发展需要关注和处理好的当务之急。

健全开拓职工反馈渠道,充分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是调查获取职工真实的思想动态信息、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把握企业决策方向的前提条件。调查研究最忌“坐井观天”,岸边垂钓可静待渔获,而跋深涉海才能了解环境,正确预期,调整方向。对职工思想动态,通过调查研究,形成PDCA良性循环机制,才能解决现实问题,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谋求稳定长远发展。

一、合理应对:反馈渠道公开化、多样化和可控化

公开化:企业要自觉接受工商管理部门和其他监管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企业运营各方面合法合规;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营造开放的文化氛围,给予员工在企业内部充分的言论自由;须公告信息反馈渠道使员工知晓,广开言路;由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工会委员会联合监管信息反馈平台,确保信息通达。

多样化:搭建“总经理信箱”、“合理化建议”和“职工信息反馈”等信息反馈平台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各个反馈平台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涵盖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各种关系面,如运行得当,则企业廉政风纪、管理流程、制度实效及员工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都可了解到现状实际和突出问题。

可控化:信息反馈平台须做到可追溯,一方面便于企业开展问询和访谈,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员工所反映问题;同时,可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面对一些不可追溯的意见和建议,企业反馈信息收集人员须通过调查取证,认真甄别反馈信息的真实性与否。

二、主动出击:深入调查研究,形成问题闭环

企业运营过程中,必须及时辨识隐患,避免隐患壮大造成危害。而企业普遍存在员工对企业存在隐患不关心、无意识或不敢说等问题,企业管理人员若不主动出击,找出隐患所在,无异于坐以待毙。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主动深入调查,消除职工疑虑,使职工坦诚主动地为企业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个人发展提出需求。

一是前期调查,通过《员工满意度问卷》或者抽样调查访谈等方式,从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了解职工需求、企业制度贯彻力度及企业管理流程合理性。如从薪酬满意度、岗位意向调查等方面,可了解到员工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宣贯效果;从行业方针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等常识问题中可了解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信心和愿景;从企业本年度重点实施项目的进度和目的等问题中,可了解到员工在企业发展重要节点中的参与度与关注度以及职工培训需求等。

二是深入研究,一方面通过公司党、工、团班子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进班组、进岗位,定期深入基层一线采集职工意见;一方面公司先提出改革发展中预期对职工将形成较大影响的课题,将思路性问题层层下发到各部门、单位,通过访谈或者问卷等形式收集职工意见,规避风险。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收集汇总后,须形成落实整改机制,递交达问题涉及的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初步解决并形成方案;需要牵涉到多个部门的问题,通过定期召开政工例会召集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协商,并将解决方案或讨论结果进行公告。

三是落实改进,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对问题形成对策、付诸实践,才能避免企业对职工问题调研工作流于形式,同时也是企业获取职工信心和信任,为调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打好群众基础,是避免职工问题尖锐扩大化的必要前提。

首先是需要对问题进行反溯和问询,一方面确认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无扩散迹象;另一方面摸清事实的成因,由表及里,探触到企业制度和文化层面。同时,还需要将职工思想动态管理纳入企业党支部考核目标以及部门业绩考核目标,使问题相关部门切实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对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必须阐明原因。

总而言之,实时掌握企业职工思想动态是现代化企业“以人为本”管理文化的重要方面,“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调查研究是健全职工思想档案,提升职工思想素质的重要前提,是健全企业管理制度、调整企业文化宣贯思路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做好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员工满意度,才能增进企业内部和谐氛围,确保企业稳定长久的发展。

(作者单位: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