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时间:2022-05-04 11:59:14

论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最近,笔者参与了在广东省档案馆展出的《科学重建铸就奇迹――广东对口援建汶川灾区图片展》的讲解工作。在熟悉展览、撰写讲解词、承担现场讲解的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关于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的可行性研究,以促进两馆取长补短、共同开拓工作新局面。具体阐述如下:

一、档案馆拥有丰富翔实的历史及现代文献资料,为筹办精品展览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正因为档案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性、真实性、知识性、信息性、广泛性的特点,使专门管理和研究档案的国家、省、市各级档案馆掌握着丰富翔实的历史与现代、民族与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资源。过去,对待档案的态度,常常是秘而不宣,使其远离大众视野,充满神秘与严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体制的完善,民众需求的增长,有条件的或是有意识的档案馆,也都开始尝试举办不同专题的展览,让沉寂多年的历史、文献、图片等珍贵资源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原有价值也被不断放大与利用。另外,档案的特殊性质决定其有一定的解密期限,并非手头现有的资源都能毫无保留地全方位展现。从办展角度来看,这是―种局限,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为不同时期举办同一主题的展览截留了部分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工作的深入,档案馆提供的文献资料,将对国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的发展做出更为充分和全面的诠释。

二、博物馆具备专业的陈展与讲解队伍,为打造精品展览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

文物(展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不同主题的博物馆,拥有不同类别的文物及展品。而作为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机构,博物馆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业务发展理念,其中包括文物的征集与收藏、陈列与展示、宣传与推广高科技项目的开发与维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等。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特别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博物馆的工作重心有过不同的要求,由此也促使相关专业部门的整体提升和长足发展。比如,过去―直把博物馆的研究、展示功能放在第一位,并采取“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等业内公认的高端评定项目加以促进,使得博物馆在陈列展示方面,穷尽思路、锐意创新,开创了博物馆陈展手段的新局面。现今新建或是改扩建的博物馆,多以恢弘大气的整体构思、精美珍贵的文物展品、别具一格的版面、惟妙惟肖的场景为基础,辅以多媒体、声光电等展示及互动项目,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人手,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再通过宣教人员专业生动的“因人施讲”,灵活有效的宣传推介,使得古奥生涩的各类历史、自然、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亲切有趣起来。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对于博物馆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起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对于主要承担“教育”职责的宣教工作者,在讲解语种、技巧、水平、组织能力方面,都有规范的标准与制度。再加上全国、省、市范围内的各类讲解比赛,更是对讲解员业务能力的全面考核。另外,博物馆在宣教活动拓展,宣教理论总结方面,也在多年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查阅2007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已正式将“教育”置于“研究”、“收藏”等功能之前,为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宣教队伍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博物馆今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切实的目标。正因此,博物馆从其自身定位与专业走向角度出发,以新颖独特的陈展手段,准确到位的宣传讲解,积极广泛的营销推广,为打造精品展览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

三、档案馆与博物馆之间的资源整合,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将成功开创“双馆齐下”的全新模式

追溯过往,档案馆与博物馆本来就有着不解之缘―成立于1951年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献部。而档案与文物之间,从古至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甲骨、铭、鼎等特殊文物,还同时具有档案和文物双方面的属性。如今,虽然档案馆与博物馆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就应泾渭分明。据笔者了解,过去有的档案馆在举办展览时,因自身硬件设施所限,曾经租用过博物馆的场馆,个别大型的展览,也曾借调过博物馆的讲解人员,有过小范围的合作。而随着社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人们对信息掌握程度的要求不断提升,档案馆的场馆建设也日益先进和完善,不仅有符合档案业务开展的各类设施,还有专门的展示场地和报告厅,方便举办各类长期或临时的专题展览,以及业内学术报告、市民讲堂等。因此,档案馆与博物馆两馆之间在业务职能上的拓展和延伸,已显现出广阔的合作空间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1.史料研究方面的合作。如今,许多学科都面临着综合化、细化和边缘化的趋势,博物馆学与档案学之间原本就存在交叉。因而,从史料研究的角度出发,档案馆与博物馆之间的资源整合、互通有无,将不断强化。特别是随着档案制度的改革,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在过去看来非常机密的档案资料,现在已逐渐允许人们了解和查阅、研究和利用。由此,两馆可以自身拥有的珍贵文献、声像资料、文物原件为基础,针对某一特定专题开展合作,深入挖掘、梳理、研究,尽力还原和丰富历史原貌,再通过联合办展、出版研究成果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

2.专题展览方面的合作。如今,档案馆以陈列展览、出版公布档案来发挥自身“宣传教育职能”的做法,已开始变得常态化。但因没有专业的陈展设计人员,主要以外包形式交由设计公司来完成。这期间容易出现专业断层,不能确保设计公司能完全吃透展览大纲的精神,做出与展览相适应的设计方案。另外,目前档案馆主办的展览,从客观上来看,还存在着“重史料轻形式”的陈列基调,多以版面和实物的展示为主,高科技项目的辅助展示较为缺乏。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当今社会,观众的欣赏水平日益提升,对于展览内容与形式的要求也朝着“全、高、精、尖、深”的方向延伸。因此,充分利用博物馆现代陈展理念,专业设计人才的优势,举办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为一体的档案专题展览,已是水到渠成。

3.讲解宣传方面的合作。陈列展览与讲解宣传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好的陈展,如果没有好的宣传推广其影响力将大大减弱。按档案馆的现状来说,目前并无讲解员的岗位设置,存在一定的缺失,可通过与博物馆的资源整合进行弥补。如借调博物馆专业讲解员承担展览的讲解,或是邀请讲解业内专家,对档案馆现有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培训,从中选拔具有潜质的人员重点培养,兼任馆内专题展览的讲解。在推广方面,可借助博物馆常年重视营销而打造的平台,吸取其积累的有益经验,除却依赖政府发文这条宣传主线外,尽力发挥旅行社、共建学校、合作机构、两新组织、社区的能量,通过多种渠道、以最快的速度展览信息,从而在社会上迅速掀起参观热潮,拓宽展览的辐射面。还可通过两馆网站链接,扩大“博物馆之友”、“档案馆之友”的信息拥有量,共同培育关注两馆发展的社会团体。

综上所述,档案馆、博物馆分别作为从事档案、文物管理与研究的专职机构,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职能与工作重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化与衍变。而两馆之间的资源整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将化单一为综合,化分散为融洽,从而有效转变各自为政的固有办展习惯,成功开创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双馆齐下”的全新模式!

上一篇:与时俱进 不忘安全 下一篇:《参考消息》的创刊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