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春季论坛综述

时间:2022-05-04 12:22:00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春季论坛综述

摘要:教育体制需要与时俱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需要探索具体化的路径。一些高校在内部决策制度、自主招生制度、人才培养体制、学部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地方在教育行政职能转变、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卓越成效,教育体制改革在理念与实践上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94-02

2012年3月1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了主题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体制创新”的春季论坛。论坛设立了主旨演讲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两个分论坛。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铭泰集团等不同方面的领导、专家发表演讲。正在学院参加培训的第41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37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31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第35期全国省、地督学培训班学员共四百余人参加了论坛。

一、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重在探索具体化的路径

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在论坛中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是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总体性思路,各地、各类高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和特点来贯彻落实。现在各地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具体化、细致化的路径。这个过程就是将《教育规划纲要》的内容与具体的教育部门、教育层次和教育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起来的过程。只有具体化和细致化,才能真正把《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到位,才能体现《教育规划纲要》重在落实的要求。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指出,新阶段有改革的新任务,同时以往改革中积累的问题增加了改革的难度。由于新的利益集团的形成又会成为改革的阻力,因此这个阶段是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深水区就是改革的表层问题经过一些时间已经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深层次的。攻坚期就是改革遇到的阻力已经不是一般性的阻力,而是来自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甚至是一些强势群体,这就增加了改革的难度,所以改革既需要有勇气和魄力,也需要有改革的智慧和策略。

二、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探索

《教育规划纲要》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摆在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的重要地位,并指明了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岩松介绍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情况与体会。当前高校自主招生存在如何在众多报考的学生中进行取舍的问题,存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存在推良不推优的问题,存在“小高考”的问题。

铭泰集团总裁、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王兴贵介绍了该校产教协同的理念与实践。产教协同就是通过产业和学校之间的协作,优质高效地培养吉利本身和社会所需的人才,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温州医学院药学院院长李校堃介绍了该校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把学科的优势用到人才培养上,该校把医院的资源和他们自主的企业资源捆绑在一起办学,形成了一个大药制的学科平台,同时实现了学院、医院和企业的三方良性互动。科研在这三个地方流动,学生在这三个地方流动,最终增加了学生的市场经验、开阔了视野。临沂大学党委书记丁凤云介绍了该校红色育人的经验。该校建立了红色影视教育基地,成立了临沂大学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实验基地,成立了山东省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山东省沂蒙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反腐倡廉基地;该校还组织了红色歌曲比赛、红色演讲、红色论坛和军训,组织了大学生红色秋季运动员。

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可有不同的视角并涉及高校不同的工作方面,而最实质的问题乃是权力、资源的配置与运作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结合本校实际阐释了相关的经验与思考。民主决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该校有一个独特的管理服务的网络平台,当中所有的来信实名照发,不是校长去答复,是各个部门做回答,实际上不只是回答问题,而是解决问题。当中还有投诉、意见和表扬。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在用这个出台,这就是每天都有见面会和座谈会,人人都可以参加。来信是公开的,回信也是公开的,所有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全校师生的监督下。开始有的处长觉得这是压力,后来觉得这个很好。

一些高校对学部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俊杰介绍了该校学部制改革的“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进行本科大类招生。学生进入学部后可以有两次选择机会,这就使学生按照他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迈出了很好的一步,这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这对发展新兴学科、优化学科结构、拓展学科领域有利。三是有利于整合资源。可集成学科群体优势、搭建创新大平台、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

四、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探索

转变政府教育行政职能是教育系统有序运作的基础,也是《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介绍了创办教育服务中心的经验和体会。从2008年开始,市教育局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科室进行了整合,建立了教育服务中心,其中包括了15个机构。这些机构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室和直属单位延伸出来的,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开展全方位个性化服务的格局。

教育督导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各地为完善教育督导体制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叶恒忠介绍了武汉市在督导评估中的“三观”。一是全面质量观。由注重学校的环境条件,到注重教师教学服务的发展。二是均衡发展观。运用增值评价促使所有的学校、教师、学生在现有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当中更加关注努力的程度和进步的幅度。三是个性发展观。引导学校自我调试,挖掘发展潜力,为学校的未来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副主任郭平介绍了当地通过加大督政力度,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外部生态的经验。焦作市在评估结束后在该市主要媒体《焦作日报》上对督导评估结果进行公布,同时为解决教育督导中普遍存在的重考核、轻兑现,重褒奖、轻惩处,重说服、轻问责的问题,根据法律法规,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焦作市对违反义务教育法实行问责的办法,初步确立了义务教育的问责机制,使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体现,关系到基础教育系统功能和效益的充分实现。北京市房山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米忠诚介绍了该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一是高标准建设硬件。从2005年开始将山区中学一次性外迁,将山区小学一次性集聚,充分利用腾退的资源促进山区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发展,由此实现了战略性的学校布局调整。二是一条龙解决学生困难。由区财政拨专款到各乡镇,采取区财政支持、乡镇政府统一安排的办法解决搬迁学生往返安全和交通问题予。三是全方位保障师资。该区把一次性外迁新组建的“山区教育工程”学校划为区教委直属中学,选择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能力、年富力强的校级干部通过逐层竞聘上岗,面向全区选调重点学科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开展教学工作。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卢永军介绍了当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该区强化了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采取了内部审计与中介审计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以前教师引进渠道主要是四川、重庆的师范类高校,从2008年开始扩大教师招聘范围到教育部直属师范高校及全国综合高校:按照区域整体规定的模式,坚持行政推动和科研带动两手抓,促进了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当中努力做到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上一篇: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多元文化时代教师文化共生观及其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