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解决策略

时间:2022-05-03 10:43:32

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解决策略

摘 要: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实践,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低效现象,如合作不主动、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合作不充分、角色分工不均、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及教师评价不全面等。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与合作学习能力,实现高效合作学习的目标,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低效现象 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互学习方式,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如今,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合成、注重群策群力的大背景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并在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合作学习出现表面化、形式化倾向,而未达到预期效果,且存在一些低效现象。本文就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中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及原因

观察与研究发现,目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都是低效的,它主要有以下六种现象:

1.学生合作不主动。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使合作流于形式。

2.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观察与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学生。

3.学生合作不充分。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学习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4.角色分工不到位。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做着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天塌下来,有高个子撑着”,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发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能是“陪衬”。

5.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有的教师在抓紧时间看教案,思考下一个环节,也有的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等。

6.教师评价不全面。有的教师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二、解决策略

对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新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怎样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与自身素质的提高解决这些问题。

1.提高老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内容。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科学认识,必须防止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简单化、片面化: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只强调学生座位排法与讨论形式,而忽视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课前准备、科学分组、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工合作及最终教师的全面评价等;对合作学习应用范围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应用于对话型课文的教学,殊不知,在词汇教学、阅读教学、语法教学中同样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取得优异成绩;对合作学习组织形式认识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

3.提高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技能。优化分组,明确分工,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合理分组是关键。以班为单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不同,可采用以下几种分组方式:自然组合,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性格特点组合,相同层次学生的合作应尽量缩小组内差别,实现同一组内按统一的进度和方法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采用分组方法,发挥其教学优势,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确定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与愿望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设计以下几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矛盾型问题、假设型问题和发散型问题。

适当转变教师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了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总的来说,教师实现角色转变,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协调、激发、合作、监控和评价。

4.课堂实施,两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互相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还可以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能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探索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其中的一种,只要语文教师勤于研究,相信语文教学就定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孙艳霞.“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2011(1).

[2]关义飞.课堂合作教学浅议[J].云南教育,2003(11).

[3]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葛卫群.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语文教学质效——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模式改革的探究[J].教师,2010(12):26.

课题研究: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上一篇:精彩提问,享受课堂 下一篇:培养审美能力,享受快乐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