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时间:2022-05-03 07:56:02

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实施,教育已由重视学生知识与考分转向重视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育的目的,如果仅仅为学生获得高分而开展,那么,我们的教育只是在作匀速反方向运动。当然,这就无从谈什么素质、创新与改革。为此,国家在提出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又进行了新一轮课程的调整与改革,构建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过了种种改革与实践,虽然总体上呈现上升、前进的发展趋势,但是所取得的成绩甚微。要真正地快速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与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教育在这里扎根,在这里运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与教育密不可分,而一切事物的产生又与时代的前进同步。所以,我们的教育也理所当然地要紧跟时代,不断改革与创新。正如前文所述,教育要真正实现改革,实现创新,教师责任第一。那么,我们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去创新呢?

一、变“师问”为“生问”

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这一点,应从最基本的做起,即变“师问”为“生问”。过去的教育,总体上呈现一种固定停滞的状态:师问――生答――师小结。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影响着学生的自身发展。要切实体现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应变“师问”为“生问”。比如: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我们教师应只给出条件,让学生提问并自己完成解决。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使他们的思维活动空间扩大了,创新的能力体现了出来,教育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我们不能给学生一条鱼,要给他们鱼技,即要“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如果我们只是给学生鱼吃,不给其钓鱼的方法,那他们永远也不会钓鱼。创新的教育,不是培养老师,而是发展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自学中引导他们明确学习方法,并正确灵活运用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变“传授”为“指导”

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可概括为六个字“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从而完全阻止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等。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在走退路吗?为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改革、创新,首先应从基本的做起,即必须把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指引者,学生一切知识的获得,应由其自己去亲身实践,去探索,放大学习空间、外延活动范围,形成自学自成自知其然。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做到改革先行,实践探索,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必须“切忌”传授,要“切记”引导。

四、变“苦学”为“乐学”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们的情感选择较差,动摇性突出,同时表现出不深沉和脆弱等特征。反映在学习过程中,便是不自觉性、不稳定性、不深入性与不坚定性,表现为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浓,动机不强,不专一,不认真,依赖性反映十分明显。而传统的教学只重视学生的“认识”这个单一学习过程,忽视了情感和意志对“认识”过程的调节和优化作用,把“教书”与“育人”分开,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学生学习之乏味,学习之苦涩,且教学质量不高,大大削弱了教学过程的教育作用,使课堂教学长期处于事倍功半的状态。为此,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乐学场景,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哪怕是最差的学生,由于受到成功的鼓励,他们也会很乐意做更难的问题,反之,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他们只体会到学习之苦,学习之无获与无颜面。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每一具体阶段上,又要让他们不断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满足和喜悦。这样,学生的“苦学”才能真正的转化为“乐学”,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形成积极互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活拨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新的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重视学生、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思维能力,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做到如上所述,必须首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创新的教育打好第一仗。

上一篇:教育实践者“教育立场”意识的唤醒及意义 下一篇:浅析《论语》的教育思想及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