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体会

时间:2022-05-03 05:59:38

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体会

关键词 咽鼓管 分泌性中耳炎 综合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病,目前临床常采用鼓室穿刺抽液或鼓膜切开置管进行治疗,传统的鼓膜置管术因其破坏鼓膜结构的完整性,以耳漏和残留鼓膜穿孔等并发症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2006年3月~2009年5月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5例,对其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采取对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5例(56耳),男29例,女16例,年龄19~72岁,平均48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部阻塞感或闷胀感,听力下降。查:鼓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内陷,浑浊或慢性充血,有鼓膜积液症。所有患者都常规使用鼻内镜检查鼻咽部,排除患有鼻咽癌及鼻咽新生物,纯音侧听,声导抗检查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

持续2周全身治疗:①激素,神经营养和血管扩张剂:地塞米松10mg口服,3次/日,3天后开始减量。地巴唑片20mg,3次/日口服,肌苷片0.4g,3次/日口服,三磷酸腺甘二钠片40mg,3次/日口服,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100μg肌肉注射,1次/日,细胞色素C注射液30mg肌肉注射,1次/日;②广谱抗生素。

局部处理: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1%丁卡因、麻黄碱、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和收缩鼻黏膜,鼻咽部以1%丁卡因液喷雾2次,鼻内镜明视下导入耳咽管导管至咽鼓管咽孔,将硬膜外麻用硅胶管经耳咽管导管内导入咽鼓管,抽吸鼓膜内积液,用生理盐水及α-糜蛋白酶反复冲洗结束后,自管内注入混合药液0.5~1.0ml左右(混合药液主要为3%氧氟沙星1ml,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5mg)鼓室清洗完毕后留置硬膜外麻用导管并固定于鼻旁。其后,每天通过导管往鼓室内注入药物,并清洗鼓室及咽鼓管。一般置管后留管2周左右,个别患者视病情需要可适当缩短或延长置管时间,拔管后1周及1个月后分别定期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及咽鼓管功能。

结 果

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未发现鼓膜穿孔及因本治疗而引起的咽鼓管永久性瘢痕狭窄,本组患者完全缓解达39例,部分缓解6例,治疗无效0例,复发5例。

讨 论

咽鼓管最重要的功能是保持鼓膜内外两侧空气压力的平衡,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为咽鼓管功能不良,因咽鼓管完全或不全阻塞,造成鼓室积液,引起听力下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提出综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概念:①强调进行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②神经营养药物目的在于降低咽鼓管表面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增加氧的利用,促进物质代谢,从而促进耳蜗毛细胞及支持细胞功能的恢复,改善听功能;③由于鼓膜切开置管术可造成长期耳漏和穿孔,在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抽吸,冲洗,注药的方法来达到清除中耳积液,消除中耳负压,恢复咽鼓管功能的目的。

上一篇:足月妊娠剖宫产术时切除子宫肌瘤16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丙泊酚\芬太尼联合麻黄碱及利多卡因用于无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