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华县潭下――安流矿区钼多金属矿体地质特征

时间:2022-05-03 05:37:51

广东省五华县潭下――安流矿区钼多金属矿体地质特征

摘 要: 潭下―安流矿区钼多金属矿区位于区域构造紫金大断裂北西侧次级构造汶水背斜倾没端与宝山断裂的交汇处,围绕着汶水花岗岩侵入体的四周,具有良好的地质成矿条件和找矿远景。本文着重点在于通过对矿区矿床(体)地质特征的分析,阐明矿体赋存特征,为该矿区寻找矿体的隐伏部分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 矿体地质特征; 接触带; 潭下―安流矿区钼多金属矿区

1. 矿区地质特征概述

本区位于区域构造紫金大断裂北西侧次级构造汶水背斜倾没端与宝山断裂的交汇处,围绕着汶水花岗岩侵入体的四周,汶水背斜两侧,分布着汶水、宝山嶂、苏茅排、鸭麻嶂、伯公坑、猴数岽和黄泥塘等矿区(点),钨、锡、铋、钼矿化面积达50km2,习惯上称为汶水矿田[1] 。

1.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除少量第四系残坡积及冲积层外,均为上三叠―下侏罗统上段,分述如下:

1.1.1 第四系残坡积及冲积层(Q)

残坡积层分布于山麓、山坡处,为土黄色的泥土及岩石碎块。杂乱堆积,胶结不好,无分选性。厚度1m~3m。

1.1.2 上三叠―下侏罗统(T3―J1C)

上三叠―下侏罗统上段遍布整个矿区。主要由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由于受区域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影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作用[2]。一般以浅变质为主,局部变质较深者呈石英岩化和角岩化。岩层分层界线不明显,多呈渐变过渡关系,整合接触。不同岩性往往交替出现,不易详细分层。统观全区,在岩性组合上仍可看出一定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岩性组合基本可划分为如下五组,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T3―J1C-1(长埔组第一层):细粒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出露于矿区南西部,北西―南东向展布,本层厚大于1050m,岩性为细粒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呈互层产出。

T3―J1C―2(长埔组第二层):泥质粉砂岩夹细粒石英砂岩,出露于矿区中偏南西部,北西―南东向展布,本层厚约300m~350m,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细粒石英砂岩层。

T3―J1C―3(长埔组第三层):细粒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页岩,出露于矿区中部,北西―南东向展布,本层厚约210m~385m,岩性以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层。

T3―J1C―4(长埔组第四层):泥质粉砂岩为主(含硅质结核,局部变质成砂质板岩)夹细粒石英砂岩、页岩,出露于矿区中偏北东部,北西―南东向展布,本层厚约400m~635m,岩性以泥质粉砂岩(含硅质结核,局部变质成砂质板岩)为主,夹细粒石英砂岩层及页岩。

T3―J1C―5(长埔组第五层):泥质粉砂岩夹细粒石英砂岩、页岩,出露于矿区北东部,北西―南东向展布,本层厚大于1200米,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细粒石英砂岩、页岩层。

岩层走向总的为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平缓4°~30°、局部反倾,倾角50°~60°

1.2 构造

1.2.1 褶皱构造:矿区处于潭下向斜北西翼靠近向斜轴地段,同时受矿区西南边部垭口小岩体及花岗斑岩脉影响,岩层产状较凌乱,产状一般北西―南东走向,倾向北东,局部倾向南西,倾角一般为8°~30°。为一平缓小隆起,形成矿区内次一级的小扭曲。

1.2.2 成矿裂隙:矿区内成矿裂隙产状比较单一,含矿节理密集带内的云母、石英线脉及薄脉裂隙的走向均近东西。按产状分主要有北东东、北西西组。

NEE组:走向31°~85°(一般65°~80°)本组倾向NNW为主,少数倾向SSE。本组裂隙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蕉湖岽―TC11号探槽之间)属于苏茅排矿区V3主要矿脉和V1脉组之东延部分。倾向一般301°~355°,倾角58°~75°。裂隙延长100m~300m以上。推测具有一定延深。

NWW组:走向270°~300°,倾向0~30°(一般5°~15°)倾角50°~85°,个别倾角在35°~45°。本组裂隙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和东部,延长100m~400m。裂隙较短小,密集,平行排列,为本区主要矿化裂隙组。如V1、V2、V3、V4、V5、V6、V7和V8脉。

总的看来,区内成矿裂隙比较短小,延长延深均有限。主裂隙常见分支复合、膨、缩等现象。裂隙面一般比较粗糙。由此可以认为本区主要成矿裂隙的结构面具有以张性为主的张扭性力学特征。

1.2.3 成矿后断裂:区内成矿后断裂比较发育,按其产状分,主要有三组:北东组、近南北组和近东西组。

NE组走向22°~68°,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42°~82°,断层宽度一般在1cm~5cm,断层面较粗糙,充填围岩角砾和断层泥,泥质和铁质胶结,透水性一般较好。断层错断矿脉,错移方向是南东倾者上盘北东移,错距4~15cm。

近SN组:走向350°~20°,倾向南东或南西,倾角48°~85°。断层宽度一般为1cm~10cm,充填较多围岩角砾和断层泥,泥质、铁锰质胶结,透水性好。断层错断矿脉,错移方向是上盘往南西移,个别往北东移,错距5cm~10cm。

近EWM:走向270°~283°,倾向北东6°~20°,倾角34°~88°。本组断裂往往使矿脉重复或缺失、破坏。错移矿脉达50cm以上,其上盘往南东移。断裂亦有分支复合现象。断层宽度20cm~40cm,岩石破碎或充填角砾和断层泥,泥质和铁锰质胶结,胶结疏松,透水性良好。

此外,尚见到一些其它方向的断裂,但为数不多。其中以北西走向的较为常见。它的断裂性质与近南北组相似。

1.3 岩浆岩

区内主要出露花岗斑岩。

花岗斑岩:浅红色,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石英,少量黑云母。斑晶含量10%~15%。长石自形晶,多已蚀变为叶腊石、绢云母和高岭土等;石英半自形至它形粒状,有熔蚀现象。基质为石英、长石,微粒状。呈岩脉(墙)产出,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走向285°~295°,倾向北东10°~55°,倾角50°~80°。斑岩出露宽度一般10m~25m,延长60m~300m以上。

2. 矿体地质特征

矿床赋存于汶水和苏茅排两个小岩体北东边部之外接触带的上三叠―下侏罗统上段的砂质岩石中。全区已知厚度5cm以上的矿化石英脉13条。同时,地表广泛发育着由石英、云母线脉组成的矿化节理密集带,呈线状展布,近东西走向贯穿全区。矿化带中,石英、云母线脉成群成组近似平行排列呈侧幕状分布。

2.1 矿(化)体分布、规模及产状

本区主要分布钨钼矿化带。即V1、V2、V3(主要矿脉)、V4、V5、V6、V7、V8。矿化带其空间展布特点是:是东端收敛,西端撒开。本区主要分布钨钼矿化带。即V1、V2、V3(主要矿脉)、V4、V5、V6、V7、V8。矿化带其空间展布特点是:是东端收敛,西端撒开。见矿体特征一览表(表1):

2.2 矿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

矿石物质组份:金属矿物主要有黑钨矿、辉铋矿、辉钼矿和锡石、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白云母、萤石和少量黄玉、绿柱石、绢云母、叶腊石、绿泥石等。次生矿物有钨华、辉铋矿等。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至半自形晶状、它形晶不规则粒状、交代残余状等。

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浸染状、放射状和梳节状等。

2.3 矿化特征

本区虽然矿化面积较广,矿化带走向近东西,全长2100m,宽200m左右。但主要以云母、石英膜、线、脉所组成的矿化体出现。矿化体内云母、石英线、脉近似平行排列呈侧幕状分布,每条线脉延长几米至十几米即行尖灭,延长、延深有限。矿化也较弱。

全区在矿化带中刻槽取样36个,WO3品位最高为0.020%,最低为0.002%,平均为0.005%。而脉厚在5cm以上的含矿石英脉全区仅见10条,且每条矿脉均由数个单体组成,单体延长50m~80m,尖灭侧现、再现频繁,其延长延深不大。各矿脉矿化较好的部位,一般在其中心,矿脉两端及上下矿化一般都较差。

矿区矿脉矿化差,只能以为是矿化体。矿化具垂直分带现象,上部以锡、钨为主,下部以钨、钼为主。

2.4 矿石类型

矿石中有用组份以黑钨矿、辉钼矿为主,伴生有辉铋矿、锡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工业类型为石英―黑钨矿、辉钼矿矿石。

2.5 矿体围岩及蚀变

矿体围岩为细粒石英砂岩及粉砂岩、页岩。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云英岩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

硅化、云英岩化:在矿脉两旁,由于受硅质交代和高温气液蚀变,使原来的围岩(细粒砂岩或粉砂岩)岩石颜色变浅,致密坚硬和形成一些细小白云母(云母)等矿物。硅化宽度一般几厘米至十几厘米,而且一般与矿脉脉幅的大小成正比。并在靠近脉壁处常见铁染现象。这是本矿区最发育,最常见的一种近矿围岩蚀变,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

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在围岩为粉砂岩、页岩中常见。一般在矿脉单体逐渐尖灭部位,则在矿脉侧旁见一些小脉状或细小鳞片状的高岭土或绢云母,宽度一般很小,由几厘米至几厘米,仅局部可见。

绿泥石化:往往在较深部位的矿脉或近矿围岩(粉砂岩或页岩)中,有不规则状或细小条纹状分布的绿泥石。在它出现较多的脉段中,一般矿化变差。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成因类型:根据矿脉矿石中,含有高温矿物黑钨矿、辉钼矿和辉铋矿等,同时还含有少量气成矿物黄玉和绿柱石;围岩蚀变硅化较强而且普遍等特点,说明当时的含矿热液温度较高,化学活力较强,含矿气液沿岩石裂隙侵入充填沉淀而成。成因类型属于岩浆期后以高温热液为主的气成到高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3.2 找矿标志

根据矿区的矿化特征,本矿区找矿标志如下:

(1)矿区的矿化脉产出于破碎带中,因此,地表石英细脉带、断裂带和破碎带控制着矿体的分布。

(2)老窿和废石堆一般是前人遗留下来的采矿痕迹,因此研究老窿和废石堆的规模、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了解矿化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等。

(3)铁帽、褐铁矿脉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矿区内矿化体与铁帽、褐铁矿脉关系极为密切。

(4)矿化体的围岩有较强的蚀变作用,故蚀变带是最好的和最直接的找矿标志[3]。

(5)土壤次生晕异常提供了有效的找矿信息,特别是高浓度的W、Sn、Mo等成矿元素异常组合可作为矿区的直接找矿标志,当异常分布与构造破碎带、硅化蚀变带、不同岩石接触带、岩体边缘等成矿有利部位相吻合时,更具找矿价值。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 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 地质出版社, 1988.

[2] 南颐, 周国强. 广东省岩石地层[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3] 谢国敏, 杨士辉, 谢珂. 银虎曼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J]. 矿产与地质, 2007, 21(5):546-550.

[4] 任培林, 蔺冠华. 内蒙古达来敖包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浅析[J]. 赤子:上中旬, 2014(10):306-306.

[5] 韦咏梅, 刘海明, 孙亮亮. 内蒙古必鲁甘干铜钼矿地质特征及矿床远景评价[J]. 西部资源, 2012(3):170-172.

[6] 姚公一. 我国钼矿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西部资源, 2015(3):74-75.

上一篇: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查干础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 下一篇:广东十字路锡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