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工艺》课程开发与实践

时间:2022-05-03 01:27:48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工艺》课程开发与实践

摘 要:本文结合《电子工艺》课程特点,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就业岗位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转换成学习任务并形成系列项目课程,通过学习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符合企业工作的工作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教学改革目标,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关键词:电子工艺;工作过程;职业岗位

一、引言

电子工艺技术作为电子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它本身就植根于大量的生产实际,所以《电子工艺》课程教学应立足于面向生产,强化与电子产品主要生产工序相关的操作、工艺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以及质量问题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从容应对,顺利完成工作任务。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与实际工作相近的教学环境,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教学,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的课程开发势在必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上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即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教学方式以情景教学为典型、教学环境以真实职业环境为代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外,更加注重学生组织、合作、自主学习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教学中,长期以来《电子工艺》这门骨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2)职业能力缺乏训练载体。(3)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体系编排,不利于学生应用。(4)课程培养缺少社会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子工艺》课程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改革的导向,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我们在对该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后,依据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维护和工艺管理、质量管理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与开发。

1. 岗位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全面介入,尤其是手机、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社会上很多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电子技术专业人才,例如,电子产品装配工、电子产品调试工、质检员和工艺员、电子产品维修工等。虽然近几年电子制造业向高端不断延伸,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依旧以加工生产为主。多年来,掌握电子产品工艺知识和质量控制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直是供不应求,而且,这种供需矛盾呈越演越烈的趋势。

《电子工艺》课程是中职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打下重要基础的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2. 归纳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我校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包括: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调试工、质检员和工艺员,电子产品生产管理员是学生就业后继续发展的重要岗位。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深入调研,在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与确立以上岗位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有识读电子产品工艺文件、分拣与测试电子元器件、焊接电子线路板、装配电子产品、检验电子产品质量等。结合工作能力整合典型任务,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电子产品生产操作工、质检员和工艺员等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3. 学习情境的设计。

我们在行业企业调查和分析所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来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并经过认真细致的教学设计,形成了学习领域的7个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基本反映了电子产品生产、检验、维修等职业岗位上电子工艺知识的应用状况,涵盖了这些职业岗位电子工艺技术的应用技能,符合企业需要,满足相关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组织: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分大班为若干个“班组”(如图2),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成为“准员工”,体会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教师既是 “车间主任”又是 “技术主管”,负责生产组织管理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2)教学实施:利用实训教学车间(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按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明确任务、熟悉工艺文件学生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按计划实施师生共同检查师生共同评价途径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为以学生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在任务实施环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按照工作计划表中的内容在生产流水线上模拟实际生产程序(包括生产组织、生产管理、质量监控、物料管理)进行电路的装配与检验,完成电子产品的生产任务,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过程考核。

四、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案例

下面以“声控LED闪光灯电路的装配与检验”这一项目为例,说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完成声控LED闪光灯电路装配与检验的任务,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规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掌握简单电路的手工装配方法与技能。

2.教学组织。

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3人/组(分别扮演插件工、焊接工和调试工的角色)。

3.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训练准备:课前准备好实训所需的元器件及工具仪表,并根据班级人数、学生个人能力、性格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实训分组。

(2)任务告知:教师通过展示成品板的实物和功能演示,引导学生阅读任务书,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即模拟车间生产流程完成声控闪光灯电路的装配、检验任务。

(3)制定计划:学生通过阅读工艺文件、分析工作过程,对任务进行分解(元器件分拣与检测、引线成型与插装、电路焊接、电路调试等工艺过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各自的工作任务,分别扮演检测工、插件工、焊接工和调试工的角色。并按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完成项目实施计划的制定。

(4)项目实施:由教师提供生产作业指导书,学生仿照操作,围绕工作过程,按以下4道工序进行(如表2)。

(5)考核评价:项目完成后,各小组根据过程评价标准,对产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和学生代表对各组产品进行总评。

(6)项目总结:项目总结是项目训练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总结技能、提示不足,避免学生重复犯错,有效巩固本项目的主要内容。

以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将复杂、分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隐含在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在“工作任务”驱动下展开活动,从而掌握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实施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内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就业能力。

五、实践体会

从课改后的效果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更适用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和个体的发展,具体体现如下: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把学习要素与工作要素相互渗透,学生通过职业角色的扮演,能较快地积累职业经验,从而有效地促使了教学与职业实际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缩短了“学用”差距。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教学内容载体和“教学做”的平台,并直接采用职业岗位任务作为训练项目,从而有效地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主体,实现了“教学做”的完美融合。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竞争性有了充分发挥的时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拓展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等,都能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当然,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工艺课程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中山市东凤镇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2]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与教育,2008,(3).

上一篇:新课堂新常规 下一篇:浅议猪蓝耳病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