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时间:2022-05-03 08:22:38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引发人力资源在管理模式上也发生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人力资源与企业运营形成矛盾发展的趋势,不利于企业、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基于“胜任力”模式的新型管理方式,探讨其在管理上的作用。

【关键词】胜任力 人力资源 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的合理化管理更是促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人力资源决定了社会特定时期的生产背景,与此同时,不同时期的环境和社会要求,会产生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因此在社会的现行阶段,应将胜任力的管理方式结合到人力资源中,以此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管理意识与实际的人力资源发展产生矛盾,我国的人力资源在管理上不仅出现意识上的落后,而且措施也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流动性大,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支柱,更是企业的支撑,但是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例如:薪酬、绩效、晋升等方面,导致人力资源不稳定;其次是缺乏人力资源职位制度,部分企业中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缺乏一定的职位制度,造成职权上的混淆或空缺,由此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责任感,制约了企业正常的发展;最后是管理上缺乏随机应变的计划,人力资源的整体也是呈现动态变化的,对其进行管理,更是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保障人力资源的发展以企业实际情况为依据,提升人力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二、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力主要是指在人力资源结构的整体中,根据个人能力的不同,将人才进行分开管理,以便其在企业发展中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胜任力中相关指标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的肯定和划分,因此针对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以下分析:

(一)胜任力在人员结构中的应用

通过胜任力对人力资源的结构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外部人才的吸纳和内部人员的晋升。基于胜任力的人资管理对招聘、晋升设置一定的考核标准,例如:招聘时,企业可针对应聘者进行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考评,根据其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其对企业、应聘岗位的理解,确认应聘者的价值,通过胜任力的模式确定应聘者在企业录取后,是否会为企业带来长久的效益;晋升时,需着重对被考核的员工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胜任力模式中涉及的方法和关键点,对其以前的工作记录、行为表现、职业道德以及员工是否适合晋升的岗位进行研究,实现对人力资源结构的管理,而且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可将企业自身的价值取向、观念、目标,积极地传递到员工群体中,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稳定发展。

(二)胜任力在人员激励上的应用

通过对胜任力模式进行考量,其在人员激励方面的管理效果非常明显,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相互依赖。因此,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不仅可促进企业实力的提升,更是企业对人才重视的表现,激励制度的构建首先需要以“信任”、“公平”为基础,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可帮助企业挖掘人才,同时让员工的劳动得到认可,提升企业对劳动者的尊重程度,利用激励制度促使员工形成自我约束力,实现工作中的自我鼓励。当员工的付出得到企业的肯定时,员工会自发形成一种自我资源管理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企业的奖励,由此,促进企业与人才的良性循环发展,一方面保障企业的人力资源可根据社会的进步进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保障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发挥有效的价值。

(三)胜任力在人员培训内的应用

特性培养是胜任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胜任力的人员培训可针对培训员工的具体特性进行,可以以员工为企业创造的效益为划分标准,实行基于胜任力的员工培训,而培训最终的目的,即是再次提升员工可创造的效益。培训是企业内部为提升绩效衍生的方式,同时也是员工在工作一定时期后必须的环境,在胜任力参与下的培训可通过员工对自我的认识、人格的实际表现形式以及企业工作的目的等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员工培训涉及的主要因素,对员工岗位的胜任能力进行划分,确定对其进行培训的方式以及内容,促进员工在发挥个人能力的同时,为企业的进步、发展,提供更大的价值,提升基于胜任力人资培训的管理效益,保障人力资源与企业在胜任力的作用下,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运营。

三、结束语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中的人力资源结构同时以信息化的趋势发展,以胜任力为基础,运用在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其成效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积极明确了社会人力资源的结构、模式;另一方面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控制、管理,促进人力资源不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可发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明斐.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13).

[2]方永瑞.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3]杨东涛,朱武生.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理论热线,2012(12).

上一篇:住房支出、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 下一篇:融资性担保公司与银行共赢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