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成因及救助策略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03 01:34:44

失独家庭成因及救助策略的调查报告

摘 要:失独父母,这一曾被忽略的群体,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范围之内。专家估算,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本论文以社会各界人士为调查对象,就失独家庭的成因及救助措施进行调研,并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反馈,借以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86-01

一、失独家庭普遍程度加深,其生存也很是艰难

(一)失独家庭普遍程度加深

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各界生活环境中失独家庭存在较为普遍。到2000年,全国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数量已达5578万,比1995年增加672万。如果再将没有领证但实际为独生子女的人数考虑进去,那么1999年全国独生子女数量估计在9000万左右。如今离1999年过了14年多,以每年增加500万计算,目前独生子女总人数应在1.5亿以上。由于农村城市化和生育意愿下降,实际上每年新增独生子女家庭远不止500万。专家估算,当下我国约有1000万失独家庭,同时每年新增的失独家庭7.6万个。10年后,失独家庭约有2000多万。

(二)生存艰难

1.老无所依:在唯一的孩子离去后,养老成了难题。就连失独老人去养老院也不容易。今年7月5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获悉,“‘一福’一床难求,目前有9000多人在排号等待入住。全部满足预计要等十几年。”不仅如此,养老院的高额收费,也让很多家庭难以承受。

2.舆论压力大:绝望、恐惧、自卑、自责、内疚、说谎,让失独者们在多重折磨下挣扎着苦度余生。失去孩子,对相当一部分失独者来说,是一件非常难堪、自卑的事情。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很内疚和自责;另一个原因,是觉得别人知道了自己的情况后,在别人面前说话就没了底气,连起码的笑容都不敢流露。

二、失独家庭的存在原因分析

(一)计划生育政策

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失独家庭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若是唯一的孩子遇上意外,那便是天塌了,可是若是生有的孩子不止一个,虽然逝者让人悲痛,但至少他们还有其他孩子的关爱来抚慰内心的伤痛。

(二)生殖年龄的限制

从医学上讲有最佳生育年龄:女24-28岁。超过35岁的孕妇就是“高龄”,44岁的怀孕机率已经降低到仅有5%,怀孕的流产机率也往上提升到35%。失独较早的大多数很快就补生了孩子,失独较晚的其独生子女已经给他们生了孙子女或外孙子女。最痛苦的一类失独,就是父母已丧失生育能力而独生子女死亡前又没有孩子的失独者。

三、分析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发挥政府的主导、协调、推动作用。首先,对于当前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定义不清的部分,重新审视、完善,如:优化计划生育政策。其次,政府部门下设专门负责失独群体的组织机构,给予他们精神慰藉、物质保障、和生活照料的全面服务,计生、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合帮扶失独者与社会的联系,如建立专业性的失独家庭养老院,预防失独者生活照料风险;此外,设立政府失独家庭专项养老金,增加政府养老资金的财政投入,减少失独家庭的经济保障风险,支撑国家养老保障的顺利进行,如: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面对失独者精神慰藉风险;最后,政府应鼓励失独家庭再生育或收养、领养、过继子女,并在办理相关手续时提供方便。

(二)扶持社会组织形成社会支持力量

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关注“失独”家庭问题,特别是社区应该为“失独”家庭提供以归属感为核心的心理支持。在养老保障不足的状况下,可以求助社会力量,如有些家庭已开始通过网络使“失独”家庭联系在一起。又如上海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也在为“失独”家庭打造身心健康家园出力。目前“失独”家庭的精神关怀,主要由民间自发的互助团体来承担。但这些团体的发起和延续,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与不稳定性。有关部门应该多关心失独互助组织,并提供必要扶持和帮助,形成社会支持力量。

四、展望

失独家庭的的存在已较为普遍,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献上自己的一份力已刻不容缓。我们作为大学生,更加应该关注失独父母,如果我们遇到了,纵使自己的力量微弱,但我们还是要尽力,不敢奢望他们彻底从痛苦中走出来,但是至少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我们更加希望能够呼吁社会各界来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我们相信通过国家政府出台的政策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帮助,失独家庭只会越来越少,失独家庭也会尽早从失去孩子的悲痛中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上一篇:17岁,我们一起破茧成蝶 下一篇:柑橘家族的“世界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