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长久坚实的“长城计划”

时间:2022-05-02 09:08:33

构建长久坚实的“长城计划”

《计算机教育》:微软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高度认可,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互信。与高校合作不同,和政府的合作有哪些独特的方面呢?

张高: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教育部合作,始于2002年6月27日双方签署的《中国教育部与微软公司合作备忘录》。在“长城计划”签署之前,我们之间就有很多的沟通和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互信机制,“长城计划”标志着双方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合作。

在与教育部的合作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教育部在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与IT、计算机相关的导向性政策和热点主题。这是我们设计“长城计划”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这种合作并不是单方面地把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想法通过教育部贯彻到学校,而是在项目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哪些是教育部关心的、哪些是高校关心的主题。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我们可以提供哪些资源,这是建立长期合作的重要的基础。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上也有一些特点,比如,项目的定位和实施努力寻求创新的模式,所以,创新性也是“长城计划”另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项目设计、期望的效果、项目实施,还是达成目标采用的方式方法,我们都和教育部有深入的探讨。

总之,通过教育部的指导和反馈,我们的设计项目更符合高校的需求,可以说,三方都比较容易建立互信,而不是勉强推出一个单方受益的项目。

《计算机教育》:“长城计划”是微软与中国高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项目在中国进展得非常成功,以致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标杆。这样一个标志性的项目,是怎样产生的呢?

张高:“长城计划”是在2002年6月27日在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先生访华期间正式签署的,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但是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9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之初和中国高校的项目合作。

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一个基础研究机构,我们的研究员从事计算机基础研究,他们要发明新的技术、写论文、申请专利、作产品转换,甚至还要带学生。研究院就像一所大学,与学校有着天然的共同语言。

1998年成立之初,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把高校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个合作经过了几个阶段的探索。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校园访问,了解高校的需求,看我们能够为高校做什么。同时,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和教授沟通,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是我们1998年到2000年之间工作的主要的形式。从2000年到2002年在和高校沟通的基础上,我们逐渐开始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与高校的合作项目,并将“长城计划”逐渐扩展开来。

《计算机教育》:在“长城计划”项目合作中,高校和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在你们与高校合作中,高校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们之间是如何开展工作呢?

张高: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帮助高校。我们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才是教育的专家,我们并没有认为微软要替代这样的角色。我们更多是想要看看微软能够帮助高校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做事的方法、做什么、如何做方面,都最大程度地听取老师的反馈,所以我们的方法和模式很容易得到高校教师和教育部的认可。

《计算机教育》:从2002年开始,“长城计划”已经顺利地开展了两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建立了科研合作、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这样一套非常清晰的项目体系。是什么因素让“长城计划”保持着持久的活力呢?

张高:“长城计划”之所以能保持持久的活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流于形式。“长城计划”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我们与高校师生保持充分的交流。我们在师生反馈的基础上,再根据教育部每年制定的政策性的规划,制定出“长城计划”具体实施的内容。IT业发展迅速,每年的热点、挑战和思路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保持快速更新。教育部每年会从学校收集反馈意见,从宏观上制定政策,能够及时反映高校需求。“长城计划”项目设计也充分关注这些反馈意见,这也是“长城计划”能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计算机教育》:相比较过去的两期,“长城计划”第三期有哪些新的亮点呢?

张高:该计划预计在2008年11月与教育部续签“长城计划”第三期的合作协议。第一、二期中好的项目会在第三期中保留,有些方面的合作将会在第三期中得到强调,比如说加强对青年学者和教师的支持。高校的发展,师资至关重要。下一代的领军人物,不管是在研究方面、还是教育方面,都会在未来五到十年从这些青年教师中产生。因此,第三期“长城计划”会有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系统规划,比如,我们会提供青年教师访问机会,让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作短期访问和研究,通过切实感受研究院的创新机制和参与一些实际的前沿课题的研究,使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我们还计划利用科技手段让我们的项目帮助更多的学校。过去,由于资源、经费、人力的限制,这些项目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些传统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希望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更多老师和学生服务。比如,我们计划构建促进精品课件资源共享的课程平台和远程授课系统。

在第三期“长城计划”中,我们还准备进行一些跨学科领域的合作,比如利用计算机来解决环境、能源、健康、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等。

《计算机教育》:按照你们的观察,“长城计划”的实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与你们当初的预期有什么不同?

张高:“长城计划”为教育事业开辟了一些新的思路,项目运行几年来的效果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在强强合作的基础上营造了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有许多世界级的专家加入到这个平台之中。我们建立的10个重点实验室,已有8个升级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并没有以经费、场地的大小、人员配置作为硬性指标来评价,而是注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比如最有影响的论文、研究项目在学术界的影响、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及在相关领域里的影响力。现在,联合实验室每年高水平的论文超过100篇,培养的优秀博士生有二三十人。

在课程方面,我们也在尝试新的思路。“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的理念就是共享精品课程的资源,而不是把这个课程作为某个学校独享的资源。只有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把大家的智慧放在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设立了微软学生俱乐部,这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我们认为要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就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我们每年支持几百个学生实践项目,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微软提供技术、提供指导,让他们真正去做一个项目。这些项目不一定转化成新的产品,但真实的项目过程,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长城计划”在人才培养、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探索,这样的努力还会继续下去。

《计算机教育》:没有“一劳永逸”的项目,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与高校合作的重要性,也纷纷加入到与高校合作中来,微软有什么样的策略让“长城计划”绵延发展呢?

张高:曾有一位美学家用生物学的概念谈论他的“共生美学”理念,这很有意思。微软的高校合作和“长城计划”,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的规划,这样它才会有生命力。这种规划基于几个重要的原则。第一个是我们定位的高校关系应该是帮助教育,而不是把我们的东西强加给教育;第二是我们在制定具体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双赢的原则;第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合作伙伴 “生态环境”的建立。我们所从事的是教育行业,它绝对不是微软一家企业可以做的,我们需要很好的合作伙伴,只有把这样的“生态环境”建立好,微软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与其说是“长城计划”的绵延发展,不如说是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使中国的教育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持续的发展。

上一篇: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发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论道微软教育高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