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伦理现象文献综述

时间:2022-05-02 04:59:44

考试伦理现象文献综述

[摘 要]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考试环境可以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的人才,反之,则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本文主要综述了现代各种考试伦理现象的原因,即从社会诚信、考试体制以及有关考试的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改善考试伦理现象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考试伦理;功利性;诚信;体制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4-016-04

一、当代考试伦理现象

从古至今考试一直是社会、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来推动社会进步,而且很好地分配了整个社会资源,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随着考试的功能不断扩大,考试的功利性也日益突显。在充斥着各种考试的今天,每一次考试对于个人的利益应该是人们最关心的。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人们会开始权衡各种利益得失,为了通过考试,有些人甚至将法律和道德丢弃到了脑后,采取各种作弊的手段来帮助自己。近年来,考试作弊的现象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成为了社会现象,成为了一种社会行为。如2011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吉林四平考研学生耳机接受答案事件;2004年6月广西南宁英语四级考试泄题事件等。面对近年来各种考试作弊现象层出不穷,考试作弊呈现出普遍化、作弊主体多元化、作弊手段现代化和集体职业化等特点。(1)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化。考试作弊现象已经不是相对于以前传统的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小偷小摸式的作弊了,现阶段的考试作弊现象相当的普遍而且作弊人数也在不断攀升。(2)作弊主体多元化。在各种大型的作弊案例中,作弊主体不再是考生个人,还包括考试的组织者、监考人员、考务人员、出题人以及提供答案的第三方。这种大范围的作弊关系网络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考试作弊现象,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3)作弊手段现代化。早期的作弊手段仅仅只是夹带、考生相互之间传递纸条或者交头接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弊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小型录音机、作弊笔、透明纸印刷、耳机、手机信息等常常出现在考试作弊之中,监考人员防不胜防,使人们不禁唏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4)考试作弊集体职业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作弊,“”、“助考公司”这类新兴的职业与产业应运而生,专门代替考生考试。考试作弊产业化、集团化的趋势已经难以阻挡。透过种种的考试现象,我们看到了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面临这些危机,我们应当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今考试作弊的现状,问题的根结在何处?

首先确立考试的伦理性。考试是否具有伦理性,在考场上考生是否应该遵守伦理道德?所谓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实际上,考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所导致的活动,所以,考试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也具有伦理性。那么为了保证在如实反映考生实际水平的前提下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性,考生以及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不仅应当恪守规则、尽忠职守而且还应该遵循道德的引导。

二、对于导致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分类

1.考生通过考试作弊来投机取巧。这类考生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就不认真,学习无动力,精神状态萎靡,对所学内容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认识,对知识概念也都模糊不清,而到了考试前他们就临时抱佛脚,怀着侥幸的心理企图采取各种作弊手段来通过考试,来获得高分、奖学金、升学和上岗的机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考试过程中监考力度的不严格以及惩罚力度不够大而使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希望侥幸成为漏网之鱼。

2.社会环境给考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考察考试作弊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把与考试有关的群体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年人4类,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试作弊愈]愈烈。凭心而论,小学生是最诚实的,他们一般不会在考试中作弊,在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作弊最多,而以成年人为主体的各种社会考试,作弊的普遍性和公开性令人瞠目。在教育心理学中,人行为的发生而导致考试诚信或者作弊是知识、情感和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本知识相同的基础上(考试不能作弊),左右考生的就是情感与意志这两种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所接受的教育使他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有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之分,相应的教育功能也有正负之分。在学校中,老师当然应教育学生不仅在考试,而且在生活中也应当诚实守信,这属于正面教育。反面教育自然是那些教唆学生在考试中无视考试道德的反面影响,这些反面的因素都有可能伴随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影响个人的成长,而社会教育则是各种不利影响中最直接、最常见的反面教育,这与社会之中不讲诚信,乐于投机取巧的风气是分不开的。要解决考试作弊问题,需树立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在社会上提倡一种正气。诚信是人一生中最重要也是走向成功所必须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当今所处时代最需要的一种道德品质。当前,考生在考试中作弊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这样不仅极大地损害了诚信考试的风气,而且在作弊中所出现的一系列连锁效应也会对整个社会不正之风起到助长的作用,严重妨碍了社会的诚信道德建设。

3.考试制度的不完善。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著名哲学家罗尔斯通过他的著作《正义论》提出了实现社会正义的两条正义原则。罗尔斯的正义论思想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反映出人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高度关注。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就明确地提出,社会正义之一就应当是一切为之平等地向所有的人开放。如上所述,人们平等地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并根据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各种利益的分配,正是实现这种正义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罗尔斯的理论主要是注重制度层面的公正性,也就是说,从制度的角度来保证人们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如果说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那么一套健全与完善的考试制度是前提。那么有人就说了,考试不能作弊这人人都知道,考试作弊也会受到惩罚,制度一直都摆在那里,为什么以前作弊的现象就很少呢?他们觉得是市场经济使人们过分注重利益,不管是考生还是想通过考试来获取利益的人都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而弃伦理道德于不顾。而韩东屏教授在《考试伦理的失落与拯救》这篇文章中指出:“从市场经济社会的层面对此做出解释似乎是很有说服力,也能顺理成章地说明为何计划经济时期没有考试舞弊问题――因为那个社会不重利益重革命,那时的人们学习也都不是为了自己。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该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社会吧?可是当我们管教育的官员向他们询问他们国家的考试舞弊现象时,他们先是不解其问,继而甚至惊奇,因为他们那里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同是市场经济社会,同样是要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和决定个人前途的西方国家没有考试舞弊问题,这就表明,市场经济社会无论如何看重利益,也不会是导致考试舞弊问题发生的必然原因。”进而指出中国的考试伦理现象问题是出在考试制度上。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制度问题是指制度的完善而不是说中国没有考试制度或者说中国的考试制度不好。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却没有紧紧地跟随而来,在这样一个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法律与道德所制约的真空地带,随之而来的便是淡漠法制观念和不尊重伦理道德的现象。全国每年约有40多万人参加司法考试,但现实中,存在一种现象,考生在报名时,人为移民,在分数优惠地区报名参考,取得司法资格。司法资格的取得,采用的是每次开考后根据国家计划人数确定分数线,并对不发达地方给予分数上的优惠,因此,司法考试的移民对分数的确定也会产生影响,因为移民的增多,必然拉高不发达地方的考分,从而造成本土考生的不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司法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国家司法考试应试规则》等法律和规章,均未在司法考试考生居住地的年限上有强制性的要求或有禁止性规定,此点是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我们不能说这些考生就是违反了法律法规,他们这种考试移民的现象实际就是属于考试作弊,但是司法资格的取得,即意味着就业实现的可能,尤其是律师业的高收入,会取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身份上、政治上的等等。这些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参加考试的人,因其所受教育明显较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有优势,无形中等于获取了不当利益。这种现象影响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损坏了司法考试的权威与形象,也对建立诚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为有关部门完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敲响了警钟,呼唤建立一套现代考试制度,加强组织规则和制度建设。

4.现代社会对考试功能的“解读”。这点在前文中也有所提到,之所以将这点单独提出,笔者个人觉得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已经将考试的作用及其他为人们所带来的利益放到了一个极其不恰当的位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考试就其本来意义是教育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借助考试不仅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而且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测定。如果我们将其本末倒置,学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为了奖学金等等而去考试,最后沦为考试的奴隶,难道不是现代社会对考试功能的异化吗?归根结底是分数背后的利益在作祟。在现实生活中事实就是这样,我们赋予考试的功能太过强大,而其自身承载的功利性也太重了,谁人曾想一场考试竟有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俗话说“一考定终身”就是这个意思。由于考生在考试中能获得的利益越大,则考生考试作弊的动机也就越明显,有很多研究人员就试图从经济博弈的角度分析考试作弊行为,通过对模型的建立和推倒得出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并通过对策略空间(考生作弊空间和监考教师监考有理空间)的分析,提出对考试作弊这种现象的控制和减少的合理建议。

三、现阶段我国考试伦理建设

1.注重诚信教育,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我们应该把诚信当作一项长期的工程来看待,它不是一段时间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是一代代人不懈努力共同奋斗的目标。(1)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要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几个方面依次展开,形成一个立体、梯状的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诚信教育中,主要为学生培养一种潜意识的诚信道德感,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念。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考试伦理方面着重树立基本的理念及准则。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思想上的引导,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诚实的行为,树立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一个完善的伦理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和公民的伦理素质。(2)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借助舆论力量,加大对诚实守信的宣传,对不诚信的行为和事件及时公开,通过公众的压力,使人们对不道德的事情感到可耻,同时这也是对相关部门一种无形的压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2.建立现代考试制度,加强组织规则和制度建设。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我们国家的考试制度并不完善。从考试的公平性制度、考试的保密制度、考试的管理监督制度、考试的诚信制度等等各个方面,通过实行责任到个人的制度及内部监督机制、回避机制,建立一支合格的考试管理队伍,并且制定科学、灵活的考试形势,寻求恰当、适宜的考试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严密、适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我国国情特点的现代考试制度。

3.实行依法治考,制定专门的考试法。依法治考是考试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律规范缺位客观上造成了考试管理不统一、不规范、不透明,这也是一些地方秩序混乱,发生考试伦理沦陷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考试这个众人瞩目的问题上制定单行法律,对考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法律规范,就不是一事一法的“泛法律主义”,而是维护考试正常秩序的现实需要,是确保考试公平竞争、有信度的明确选择。对于整个考试的门类、考试的基本程序、考试的主管机构、考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可能违法的、违纪及作弊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将考试置于法律面前,把作弊行为从性质上由违纪行为上升到违法行为的层次,明确各个考试主体作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考场会严肃的多。如果说要改善考试伦理的种种不良现象,单是制定法律法规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加大处罚的力度,严惩考试作弊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现状。

笔者认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全才,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是每个人都是博览群书,才富五车的大师,个人精通一门专业知识更加能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笔者个人对足球项目比较关心,万达集团与中国足球协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万达将在3年内至少出资5亿元人民币,振兴中国足球。万达集团的5亿元支持包括冠名中超联赛、女足国家队,为国内职业联赛提供资金支持;与中国足协共同选拔青少年球员赴欧洲留学;提供资金支持中国足协选聘世界级外教;大幅度提高裁判员的待遇以“高薪养廉”等。在万达赞助中国足球的框架协议中,第五条明确提到要提高裁判员待遇。目前,中超联赛主裁判执法一场联赛的收入是2500元。而日本J联赛主裁判的收入是一场8000元,韩国是5000元。万达投资后,准备将裁判的待遇提高至10000元一场,这和现在相比翻了4倍,将超过日本裁判的收入。此次万达注资中国足球,同时很看重青少年球员的培养,框架协议中,前两条是关于青少年留洋计划和青少年联赛的,会派孩子们到德国、英国、葡萄牙、法国和荷兰踢球。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现在中国足球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这是振兴中国足球的必然结果,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随之而来逐渐完善的社会体制,人才专业化是一个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笔者相信人们会越来越自由,会更加敢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毕竟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是否全面则可以归结于谁后天更加努力,如果你自己对你的人生做出选择,相信人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这样势必会从人的心里减少考试作弊的动机。另外,笔者觉得将诚信度和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想法非常可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将每个人在考试中的表现记录在个人诚信档案中。诚信档案可以作为学生申请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岗位、奖学金、评优、入党及今后就业、个人贷款的依据,并可供社会查询,为社会用人、选人提供参考,以此杜绝考试违规者的获利空间,从而使考试违规者不愿失信。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传有.考试诚信与社会正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欧海燕.考试伦理之微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

Literature Review of Ethical Phenomenon in Examination

LUO Yuan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0,China)

Abstract: Examination as a double-edged sword exerts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To help it to play a favorable role in the talents selection for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examination's strong points. Thus, the current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ethical cases in examination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ethical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grity, system, and legal administration in examinations. Also, the study here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thical cases in examinations.

Key words: exam ethics; utilitarianism; integrity; system

上一篇:试卷讲评有效性刍议 下一篇:浅谈当前教育考试作弊的特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