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时间:2022-05-02 11:56:23

论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以新时期回归文化领域的现代体育为 研究对象,对其文化层面上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和探讨,以明确其对 体育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体育;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5-0041-03

A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pirit of Humanity and

Science in Sports

PAN Dong1,FENG Fei2,CUI Jian3

(1.Sports & Science Depart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2.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 32, Guangdong China; 3.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 nd interview to research the modern science in the field of regression culture i n the new era to review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science spirit from cu ltural perspective to clarify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sport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sports; humanities spirit; spirit of science

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产业化和文化多 元化发展的格局之中。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之变迁,把握时代的脉搏,促进社会和现代 文明向前发展,“和谐社会”理念应时而提出。其中,构建“和谐社会”在精神层面上的两 个文化要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既是人类文化的内核和精华,也是影响现代社会和谐 发展和现代文明提升的文化基础。本文对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审 视和探讨,以明确其对体育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1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名词释义及相关理论界定

1.1 人文精神及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 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 根本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 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1]。”因此,以人为本来创造和表达人性化 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就是“人文精神”[2]。由于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 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 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故而它首先体现的是人,它珍视人的生命、幸福、权利和自由,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其次 是价值,使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和信念等。在这种崇尚个 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应当包括身体的发展,便成为体育人文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本 依据。所谓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即从体育文化心理层面表现出来的文化 精神的总和,它总是时代精神文明的一个客观表现[3]。“体育人文精神必须以人 为核心,维 护人的健康权利,肯定人的健康在其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优化人的生活方式和在体育 中对人性的弘扬和追求[4]。”因此,体育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关 爱人的健康和生命”的自由、文明的精神。

1.2 科学精神及体育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是体现在科学认识中的思想或理念[5]。它是人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 崇高的求实 、求真的精神,是推动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 一种精神动力,对人的发展起着手段性、工具性的作用。所以,从本质上说,科学精神就是 一种把客观对象及其规律作为最高认识和实践准则与目的的求真、求实的精神。追求真实的 利益是科学精神的诉求。体育科学精神是在科学主义传统思想下形成和发展的外显于体育的 技术、功能层面的精神。体育科学精神追求的是认识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形成科学训练观 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严谨、有效、合乎科学逻辑的原则、手段、方法,以谋求技术上的和 功能上的实效。因此,体育科学精神的实质是“以追求体育的科技革新和扩展物化功能”、 “夺取锦标”的严谨、务实的精神。

1.3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宝贵的两种精神,在人自身的 发展中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事实,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 律,使人面对客观世界能够积极地认识和改造,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求善、求自 由的人文精神,则使人主动把握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人永远是目的而非手段,是追 求自主、自觉的真正主体。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基础,人文精神只有建立在科学精神 的基础上,人之主体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具体、真实的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 魂,它是科学精神发展的指路明灯,科学精神如果背离了人文精神,人类只能成为被物质利 益诱惑下的傀儡,人的本质就会丧失,人性就会泯灭,社会就会倒退。只有人文精神与科学 精神相统一,相融汇,相补充,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这一视角出发,人类要创 造出一个合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就必须创造出一种合理的文化精神,即体现人 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哲学终极关怀的精神。

2 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因素分析

2.1 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理论基础

根据体育运动学科体系的结构分层原理[6],该体系的立体金字塔结构自下而 上分别由人 文原理层、科学原理层和实践操作层构成。处于基层的人文原理层,作为体育人文科学的基 石,注重揭示体育的本质,培养体育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为承载于其上的科学原理层用以揭 示体育运动客观规律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文支撑。与此相应的“冰山结构 ”学说也进行了形象的理论阐释[7]:体育科学精神追求的物质文化在技术层面上 的表现有如 浮于冰山水面上令人关注的有形之物;体育人文精神指引下的精神文化在价值层面上的表现 则是潜藏在水深之处的无形之物,但是对外层的物质文化变革有强大的滋生力和辐射力。探 索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其实质是探究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惟有如此 ,体育的发展才能到达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彼岸。

2.2 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必要性的现实反思

2.2.1 竞技体育领域对“金牌至上”绩效的过分追求容易造成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不可置否,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昌大和技术的先进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种种好处和 便利,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体育 竞赛组织和赛事转播方面,人造卫星、现代化通讯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的运用 ,提高了赛事组织运作效率和收视率;在比赛的技术分析和情报收集方面,无线通话器、摄 录机、电脑统计软件的使用,保证了比赛资讯的更新和赛况精确无误地分析;在训练和竞赛 的装备方面,高科技含量的比赛场地、器材、服装的研发有效地促进竞赛成绩的提高;在选 材和训练监控方面,各种生物学和心理学指标和手段的运用,贯穿于训练的整个过程,提高 了训练实效。训练的科技含量正成为竞赛的热点,它可以有效提高竞技成绩,甚至可以决定 比赛的最终结果,因此,科技效能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价值意义获得了广泛的肯定。然而, 科学技术犹如普罗米修斯之火,它既能给予人类无穷的力量,也会给予人类极大的灾难 [8]。 当我们在竭力追求科学技术带来的效能的正面价值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由此导致的负面苦 果。竞技体育过分的追求“竞赛夺标”容易使科技的技术价值追求偏离轨道,也容易造成人 文精神的缺失。

2.2.2 学校体育改革的“初衷”与学生体质下降现实与体育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

进入新世纪的学校体育,在顺应推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自身也进行了一番轰 轰烈烈的改革。以新《课标》为主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无论从指导思想到课程目标体系, 还是从教材内容、方法、手段到课程评价体系,无一不是呈现出改革之后的“新气象”:既 满足了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教改文件中关于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又有利于学生终身体 育意识的培养;既扭转了以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 认识,又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人性化需求。然而,这看似完美和成功的学 校体育课程改革,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方法,也 没有建立起恰当的机制,致使教改施行容易流于形式和表面的变化,偏离教改的初衷,以致 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目标达成不具显效性的状况,使得一些教师们体会到了这场学校 体育改革的“阵痛”。与此同时,我国各类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的现实状况, 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的学校体育改革仍然还存在不力的状况。特别是与新《课标》中的 评价体系相关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降低各个运动素质的达标标准以应证此次课程 改革的绩效的做法,显现出了些许改革不彻底,实效性不够强的无奈:以新《课标》为主的 学校体育改革,仍然无法在目标指向上真实地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人文 关怀,也缺乏一些在操作层面上体现科学、严谨和合理地理论指导,它犹如一张理想的蓝图 ,却因实践操作中还存在无法落实的客观依据,使得这场改革的成效最终打了折扣。最近, 相关的职能部门或许是意识到了改革与现实的反差所带来的舆论效应及负面的社会影响,提 出要提高中学升大学的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和要求,加大升学考试中体育素质加分的权重,这 样会导致部分重点大学有可能会将体质较弱但成绩优良的考生拒之门外,以此手段来强制提 高和改善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2.2.3 大众体育发展需要以人为本为目标的制度保障

当前衡量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水平的重要标志仍然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导下的全 民体育参与程度和发展水平。经过11年的努力和坚持,全民健身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家喻户晓 的“体育名牌”,也汇聚成一种巨大的社会文化活动[9]。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 地意识到, 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和东邻日本,我们的大众体育发展仍然还存在着不少距离,也存在着许多 不尽完善之处。 我们通过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的研究可以清楚的了解:发达 国家的群众体育发展成效高的关键,在于其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法令制度,使得群众 体育的发展既有目标指向和引导,又有制度进行保障。比如日本在关于国民终身体育的规划 和发展上,无论是日本国宪法、文部省设置法、地方自治法,还是教育基本法、社会教育法 ,或是体育振兴法、保健体育审议会令等,均从不同的侧面明文规定了日本群众体育从组织 开展、社会教育指导、公共福祉、政务管理等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和措施,使得日本国民体育 的开展在各种具体、规范、针对性强的法令制度轨道中得到了健康、有序、实效的运行 [10]。 造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不够完备的关键问题是《纲要》没有成为有效的制度规范,没能通过 真正的体育立法来保障国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和效益。在当前,与真实、显效的体育立法 相比还缺乏具体规范的法律实践程序的《纲要》还不能够使民众的体育参与权利和效益获得 有效保障。大众体育发展中的体育立法问题如何承载体育对人们健康需求所倾注的人性化关 怀?仍然是体育学者们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3 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路径构建

3.1 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体育运动操作模式的培养

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必须使教育的对象从物化到人化进行转变,突出育人为本, 着眼于塑造和谐发展的理想人格,才能够满足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正是体育人文 精神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注重对体育教育过程在技术层面上的科 学调控:一是从个体层面上,实现体育对人的塑造,既要引导人们学会科学的体育锻炼的知 识和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要培育“以人为本”、“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人文观 念;二是从社会层面上,通过体育教学和科研,构建体育人文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人们提供 一套值得信赖的体育价值体系和可接受的价值标准,充分发挥体育人文精神对社会的引导和 昭示作用[11]。因此,在体育人文精神指导下,合理使用科技为体育服务,为健康 服务,才能做到科技以人为本、彰显体育的生命价值。

3.2 充实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加强学科互构,精神互融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与属性 ,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方法多样。体育科学虽然在数字化、公式化、定量化上不如自然科学 ,但在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为规律,以实践为标准上却与自然科学没什么差别。体育科学 既需要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 精神、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12]。因此,通过学科整合,将体育科学的客观规律为 尺度的客观 原则,与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体育科学和人文社会学双重属性的, 或是交叉的,综合性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学科体系,有助于我们对人类文化现象做出系统和 全新的理解和把握,为科学与人文有序结合和高度统一提供学科平台和沟通渠道,并且在互 补中孕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之果。

3.3 促进校园及社区、健身俱乐部的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厚重的人文体育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 一个有利于体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文化载体。而社区体育文化,则是推进群众体 育健身手段和健康观念向制度化发展的民生工程。因此,更新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 育文化环境,发展丰富多彩的大众体育健身路径,可以让受众的“身、心、群、德”等素质 得到自由、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可以因时因势的以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 奥运效应”以及2010广州亚运会的筹办为契机,以“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将大 众健身活动在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对两种精神的整合为目标,在校园内、社区里、行业体协及 体育俱乐部中倡导和谐发展的体育教育理念和科学愉悦的体育健康观念,既可以有助于弘扬 体育人文精神,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和俱乐部体育文化的新风 尚,又可以实现个体的个性化人格的丰满雕塑,从而实现朝着“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取向 上发展,实现体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13,14]。

4 小 结

1) 体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类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特点不同 , 各有侧重,但是在终极目标的指向上,都是“以人为本”的,因而两者是互补统一,和谐发 展的。

2) 在体育发展进程中,必须辩证地认识体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技术、制度和精神层面 的 影响,通过对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中出现的一些容易造精神缺失或者科 学精神滥用的现象的反思,把握好如何在体育实践中合理地贯彻两种精神的指导,以取得良 好的实效。

3) 体育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必须在“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上,在 体育交叉学科的立体式构建上和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体育文化的营造上,实施具体的路径建 设,以使体育的两种最重要的精神能够在人们的体育实践中融通,实现人的自身和谐以及与 社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建伟.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J].自然辩证法 研究,1998(1):59-60.

[2]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周爱光,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4):10-12 .

[4] 童昭刚,等.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5] 雷好利,林世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发展观[J].党政论坛,2006(4):8- 10.

[6] 马特维耶夫. 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7] 宋继新,贡娟. 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J].体育学刊,2004(1):7-10.

[8] 杜焕强. 从康德的理性观念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补[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2):30-31.

[9] 卢元镇. 2008年后的中国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12-14.

[10] 森川贞夫 编著. 生涯スポツのすすめみんなのスポツの社会学[M].东京 :共荣出版,1985.

[11] 李树旺.论我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建构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5 (1):52.

[12] 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24(3):67-69 .

[13] 董传升,张永凤.科技对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影响[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 08,27(2):4-6.

[14] 李春月,郝庆威.奥林匹克与中国人文思想的契合[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7(3):19-21.

上一篇:我国优秀女子冬季两项运动员射击训练中脑电图... 下一篇:踝关节局部振动训练与肌力变化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