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 保鲜课堂

时间:2022-05-01 06:03:57

感受生活 保鲜课堂

摘要: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45分钟——有时是意犹未尽的“短暂”,有时又忍无可忍的“漫长”。一直以来,每一位老师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可谓伤透脑筋、煞费苦心;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两个最古老最本质的命题。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更持久一些,注意力更集中一点,可能就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从实际生活出发,不断的采用新思维,不断的探索新方法,变着法儿的上每一堂课,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不失为我们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本文就如何结合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去保鲜课堂的思维模式,作一些肤浅的感悟。

关键字:生活;课堂效率;新思维;保鲜

人类的一切进步都源于“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才更能接受外界的知识。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若能保持这种新鲜求知的欲望,无疑将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促进。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保持兴趣,充满激情。时刻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如果老师们能够联系生活,在平常课堂上能多多的实践新思维、新方法,我想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一、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更是创新的源泉。人类发展到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活动无处不在。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方面,平时用信息技术工具(手机、摄像机等)记录好“生活”。在我们身边有多彩的情景资源,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每一个让人感动瞬间、让人新奇的事物都是我们教学的素材。春暖花开赏百花,赤日炎炎捉知了,丹桂飘香摘硕果,白雪纷飞堆雪人。教师的感受多了,体验够了,就会利用我们所学的工具、技能来表达心中的想法。我们的课堂也会自然而然的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就也就更容易被激发兴趣。所以,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生活中的小例子成为我们课堂的主角吧。比如我们在多媒体章节教学时,完全可以汲取学生运动时的素材。如他们普遍喜欢“打篮球”,那那就尝试做一做中国版“灌篮高手”的片段。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也做一个“有心人”。平日多关注身边小事,走近自然,感受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来表达情感、学以致用,表现我们美好的生活,享受“快乐学习”的美好境界。比如“日出日落”、“地球自转”、“节日祝福”你如何用DV、Flash工具来实现等例子,是学生普遍欢迎的。

其实生活中信息技术课有趣的素材一大堆,只要你“心中有课堂”、“眼中有生活”,学生肯定学得“乐颠乐颠”的,效率提高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做一个课堂的“主持人”

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讲解 —> 学生练习 —>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特别是像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短短45分钟的课堂,如果不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技能可掌握,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可以多参考《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改变上课形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尽量做一个课堂的“主持人”,而少做知识的“传声筒”。

1.精心构思形式多样、乐趣无边的课堂。

相对而言,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学科。特别是现在进入了“互联网”、“物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这就使我们在素材的选择上比其他学科更有条件跟上时代的节奏。所以,做一个不“OUT”的主持人也就成为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具体的课堂形式也要多样化,今天可能是“榜上有名”,明天就可能变成了“小组夺冠”……总之,一方面要创设好整堂课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主持人的角色。让大家在娱乐化的形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

所以,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我想作为一个主持人下面几点可能是每日必须的:

精彩的导入——巧妙的设计——宽松的氛围——激情的投入。

2.努力培养“主持人”的定力、魅力。

一个好的主持人总能够牢牢hold住观众的情绪,控制现场的气氛。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各自的满足。我想,课堂也是一样的。那么如何才能当好这个“主持人”呢?

(1)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

(2)幽默风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快乐、忧伤,并付出真情。

(3)满腔热情、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整个课堂活动中去。

(4)感受着学生的感受。

3.重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作品的优劣,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态度。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发现亮点,多鼓励,然后根据各自的气质给予适当的评价。如果有可能,可以提出建议,帮其改善,让他感受到尊重、喜悦,慢慢的他会爱上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提升学习信心。

三、做一个永远的“年青人”

课堂要保鲜,我们自己就得新鲜,让自己成为永远的“年轻人”,充满活力、意气风发才可能感染学生。所谓“物以类聚”,要让学生们喜欢他们的老师,进而喜欢课堂;必然要求师生有相似喜好,共同语言,甚至相同的思维。其实“师者”是需要不断更新、蜕变、超越自我的,我们要紧跟生活的潮流,通过尝试着去了解孩子喜欢的东西而去理解孩子。让自己和学生们一起“天真”,一起“时尚”,一起“追梦”,一起“动漫”……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教育”、“教育的生活”!

学习是我们课堂保鲜之本。请记住,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参考文献:

1.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2.陈旭远 《推进新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转化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