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基础教学中的“乐学”

时间:2022-05-01 12:04:55

浅谈哲学基础教学中的“乐学”

摘 要:“乐学”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中的珍宝,其本质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即教学中肯定学生的个性和自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放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地位;融洽;关系;基础;情境

“乐学”思想是人类教育史的珍宝。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从中获得求知的喜悦。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学问,只有以它为乐,才能更好地懂得它,可见“乐”在求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教,而忽略了学,错误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才是成功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唯命是从,没有创新,逐渐地把学习当成被接受知识的“苦差事”,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者甚至“弃学”。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学改革的使命,变过去的“强制”为“吸引”,使学生“乐学”。

乐学思想,其本质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即教学中肯定学生的个性和自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解放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乐学思想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是贯彻乐学思想的关键。在教材统一的情况下,促进学生“乐学”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学。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目标指向是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不能包办。学生对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哲理辨析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乃至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根源于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学的影响只有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认可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无条件接受,他们对学习有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好这一次课,而忽略了主体学生的接受情况。因此,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被动地接受了一些“死”知识而不能学会学习方法,这就抹杀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离开教师后依然什么也不会,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地位予以认可,这是实施乐学思想的先决条件。

二、乐学思想必须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曾经有不少学生表示,由于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影响了这一门课的学习。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效果之间起着一种“剂”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在教学生活中建立的,它体现在“教”与“学”的平等。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人格互重,教学互长,双方的创造精神可以得到高度发挥。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可以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认知、情感需求,完成乐教

心理学家认为,需求是人们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乐学要以满足学生认知、情感需求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知识和情感。情感是激励学生求知的动力。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了对真理的追求。哲学基础教材每章均为概念之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钻研教材,加深对学生哲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如果教师不在把握哲学概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找一些富有情趣的哲理故事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需求,就不能完成乐教,也不可能使学生乐学。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兴趣、完成乐学是很重要的。下面从抓住情境、创造情境两个方面谈谈怎样做到“乐学”。

1.抓住情境,因材施教

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应具有熟练的驾驭能力,不断依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活而不乱,导而不死,使之适应学生的需求。如,去年冬天的一次教学活动,恰逢喜降第一场冬雪,而且是几年来罕见的大雪。上课后,学生还余兴未了地盯着窗外。这时若按正常教学计划授课,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于是,我临时调整授课计划,先就窗外雪引发学生对雪展开联想、探讨,然后讲了一个“以雪为题,借酒咏诗”的哲理故事,巧妙地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教学内容引了出来,因为景近情连,使本来学生因窗外大雪分散的注意力收了回来,在情与境的联想之中,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的哲学概念。此教学过程,既让学生树立了学哲学的自信,又让学生明白哲学基础原来也是可以情境相连的,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哲学基础的兴趣。

2.创造情境,完成乐学

教学中,并不是有很多巧遇让教师利用,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创造适当的课堂气氛,来达到调动学生情感的目的。创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锻炼语言描绘情境等。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快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下的“乐学”

课上的“寓教于乐”,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课下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自学”意识逐渐加强,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叶圣陶说:“凡为教育,必期于达到不需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乐学”能使学生最终达到自己主动学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工贸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政文组)

上一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策略 下一篇:声乐初学者常见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