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本科生跨文化英语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01 09:52:55

浅析本科生跨文化英语能力的培养

【摘 要】社会的发展要求本科毕业生跨文化英语能力指的是具有跨文化的主观意识,拥有面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转换能力。本科生的跨文化英语能力培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选择合理的教材,同时营造英语文化交流的氛围,提供给学生实践锻炼的场所。

【关键词】跨文化 文化素养 交流能力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加深,当前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面对着更多的英语交流机会,跨文化英语能力成为本科生的基本要求[1]。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离实际尚有一定的差距,学生面对跨文化英语场景时语言能力明显不足。革新英语教学的教育理念,把英语的学习和文化知识结合在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英语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学急待解决的难题。

本科生跨文化英语能力的理解

跨文化的英语能力指的是面对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士交流时,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选择适合场景的词语和语句,顺畅地交流。

英语语言的文化范畴通常包括人的价值观念,语言逻辑思维方式,文化的发展史等[2]。文化理解的偏差会导致交流的不顺畅,容易发生误解甚至阻碍正常的交流。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具体的表现就是英语语言的学习由单纯的知识技能学习,转向对于语言背后文化内容的了解,在两种文化交流时熟练地转换。

本科生跨文化英语能力的要求

1.满足社会需要的培养目的

当今的中国,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用英语与外国人士进行交谈、工作已经成为常态,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技术交流,经常需要用英语交换信息。在原有大学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3]。不同的文化对于交谈的潜在要求、判断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本科生英语教学工作的目的就是完善已有的英语结构,为继续深造、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定的基础。

学生是社会的骨干力量,跨文化英语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时换位思考的信息重组,掌握不同的行为规范,避免理解差异带来的思想冲突,有效地应对文化背景带来的不利影响。突破单一思维的局限性,开阔眼界,构建联系中外的知识体系,将语言知识由单纯的纸面掌握转向实际的应用实践,真正体现出语言交流的本质。

2.跨文化的主观意识

跨越两种甚至多种文化交流时,首先应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具体包括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知识储备[4]。汉语的思维方式是谦让式,喜欢客套,把对方放在第一位,而说话本人放在从属的位置,以突出对对方的尊重。而英语把自己放在首位,直接提出观点,习惯直奔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表现现象找寻背后的文化内涵,双语交流时能自行在头脑形成文化切换的机制,较为完美地实现两种“母语”的文化迁移。

3.文化英语使用能力

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而英语交流的主要对象就是英语国家的人士。实际的英语交流时会发生在不同的场景,如餐厅、写字楼、工程现场等,交流的对象身份各异。经过跨文化英语的教学后,学生了解交流者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逻辑思维方式,熟练掌握用英语交流的语言规律,英语语言的熟练程度明显提高[5]。

本科生跨文化英语能力的培养路径

培养本科生跨文化的英语能力,学校和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先行。深刻认识到,本科生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四年的英语教育,拥有中英两种文化范畴的交流能力。按照现有的教学资源,逐步建设符合跨文化交流要求的英语教学体系。

1.明确的培养目标

本科生跨文化英语能力的培养目标明确,与学生的专业方向、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既保证实用性,又具有前瞻性。教学计划制定时需将本科生的跨文化英语能力细化到具体的指标,列出考核标准,便于任课教师执行。

跨文化英语能力培养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广度与深度也无法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提并论。保证本科生经过四年的教育,具有基本的跨文化英语交流能力,能够与母语为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日常性的交流,掌握常见的英语背景文化知识。

拥有跨文化英语交流的思维。对于英语语言的理解,客观上学生更多依靠直觉的认识。缺乏深度的了解、思维的不足导致以自学为主的大学期间、工作后的再次充电都带有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而通过科学的培训,学生毕业步入社会,拥有对于英语知识体系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问题时明晰学习的路径,有的放矢,整个职业生涯受益终身。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现代的高校教育过度重视应用知识和技能训练,中国的优秀文化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向外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样如此。人文素养的缺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他们看世界的眼光。跨文化英语能力的培养出发点是增强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了解,但客观上也加强了本国文化的深层次学习,提高了两种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在中国和英语环境中,合理地遵循不同国家环境的语言倾向,把大学生培养为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栋梁。

2.教师是第一执行者

英语教师是跨文化英语能力的直接培养者,是将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的直接执行者。教师首先应具备跨文化英语的交流能力,充分了解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切入点,拥有足够的教学技巧,对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流能力充分了解。文化涉及内容宽泛,问题多多,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具备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大胆地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保持与时代的接轨,将文化意识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学生记忆当中,解决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提供给学生兴趣的着眼点,把英文语言的学习与对于客观世界的了解融为一体,实现生活与实习的理想结合。

3.合理的教材选择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教材增添的内容以常见的多元英语文化内容为主,讲述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行为特点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文化,并带有扩展性,引导学生自行深入的学习研究。精读为主,泛读为扩。精读教材是课堂的内容构成,体现基本的文化构成,主要的知识、常用的语言环境等。保证既能短时间提高跨文化英语的交际能力,又能形成基础构架,为学生的自学铺垫路基。

教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接受能力和专业需求。现在的大学生拥有了独立的主见、个性的判断能力,喜欢主动接受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事物。当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倾向达成一致时,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动力,效果明显,事半功倍。增加的文化内容与高等院校英语的要求相符合,把需要占据的知识点融合其中,可以增加浅显易懂、含有重要文化知识点的西方经典作品。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文化的理解程度效果明显。

4.英语文化交流氛围的创造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英语文化的交流氛围。语言与文化单纯依靠理论学习,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加深文化的理解,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在随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才能事半功倍。更为重要的是,创造的氛围模拟交流发生的场景,带给学生实际的代入感,增强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从课堂做起,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互换角度,以相反视角来学习和理解跨文化的英语交流。整个交流过程,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只是交流氛围的创造者、引导者和判定者。有条件的学校,邀请外教和留学生参与其中,进一步增强实际性。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9期,第114-115页。

[2]任杨、杨丹:《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与方法》,《教育探索》2014年第5期,第55-56页。

[3]罗湛:《关于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基于跨文化的视角》,《教育探索》2014年第11期,第37-40页。

[4]李玲:《基于中西文化解析视角的大学英语自主阅读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4期,第157-158页。

[5]郭乃照:《教师文化信念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4期,第106-110页。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钢琴轮指技法在作品中的体现 下一篇:浅析翻译教学语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