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里开出希望之花

时间:2022-05-01 09:01:45

根据《韶关市“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方案》,到“十二五”期末,新建16座中心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新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任务后,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5.75万吨/日,总处理规模将达到41.75万吨/日。

在“珠三角”,建设污水处理厂早已成为各地按部就班的一项常规工作,但在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每座处理厂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的投入,对当地各级部门来说都是相当巨大的压力。

即便如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减排工作要求,2015年,韶关市环境保护局克服困难、寻求办法,以“每座中心镇都至少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的成绩,为“十二五”减排工作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也为韶关市的环保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

大塘镇,亏钱补贴做贡献

“你可能想象不到,就是因为电费对镇上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像蓝田镇,刚刚才装上路灯,还是限时使用。对我们韶关的基层政府部门来说,不是不想把工作做好,但钱经常是根本不够用。但即使这样,对于环保工作提出的要求,基层领导都是想方设法去解决、落实。比如这次中心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平均一个的造价就要六七百万,每个镇都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尽力不给整体工作进度‘拖后腿’,他们能做到这样,我们也很感动。”去往污水处理厂现场察看的路上,韶关市环保局负责污染减排的工作人员动情地对我说。

韶关秋末的午后还是烈日炎炎,碧蓝天空映衬下,曲江区大塘镇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里的美人蕉饱满地绽放着,长势喜人。

“这里的施工建设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之后就移交给了韶关市曲江区鑫田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运营,具体的情况还是让邱厂长说一下吧。为了给我们介绍情况,他是专程赶过这边来的。”走进厂区,顺着韶关市环保局污控科副科长卢建明的指引,我见到已在此一直等候的大塘镇镇污水处理厂的邱伟华厂长。

据邱厂长介绍,大塘镇污水处理厂在2015年初建成,8月开始试水验收,目前处理能力可以达到2000吨/日,总规划处理能力为3000吨/日。但是虽然目前处理厂已经可以正常运转,最大的问题却是进水量缺乏、进水浓度偏低,基本上每天只有300吨的污水处理量,所以设备打开运行一阵之后就无水可处理,只能暂时关闭,等水量有了一定储备,再行开启。

“除了水量不够,有机物也偏少,氧化沟不能正常工作确实很麻烦。我们每10天左右就要从曲江那边的厂里拉过来2吨污泥,好在还有那边支持着,要不然就要定期买面粉、红糖、尿素往里面兑,光是这一项一个月就得几千块钱。我们接管之后,真是没少投钱呢。这里没有自来水,所以我们自己打了一口井,花了2万多;园区附近都装了路灯,又花了几万块;还有为了完善在线监控,我还专门拉了一条网线,每个月的网费就要1600。虽然说政府承诺一年会补贴14万元,但是这笔钱远远不够啊,开始几年我们肯定都要贴钱的。”说起目前的状况,邱厂长一脸无奈。

“其实在韶关,邱厂长他们的主要业务都在曲江区第一污水处理厂那边,那个厂规模比较大,也运营得很成熟。现在这边刚起步,困难很多,需要有经验的公司来管理,所以明知现在不赚钱,鑫田公司也接管下来,确实是帮忙做贡献了。”卢建明的几句补充,让我进一步感到鑫田公司接手这项工作的意义。

马市镇,运营主体待明确

告别了邱厂长,我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始兴县马市镇污水处理厂。和大塘镇污水处理厂地处相对偏僻荒凉的地方不同,马市镇污水处理厂就位于镇上繁华区域的一隅,走过一条小路,就是车水马龙的中心区。

马市镇污水处理厂也是韶关市所有中心镇中建成的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曾经具有很典型的标杆意义,一度引来其他镇的很多相关人员参观、学习。

这座厂的建设资金在2011年就已经到位,2013年开始建设,总投资额556万,和大塘镇污水处理厂一样采用的也是一体化氧化沟+人工湿地的方式,日处理规模为2500吨,工程于2014年6月30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无独有偶,这里目前每天的进水量也只有七八百吨,同样面临进水量不足、进水浓度不够的问题。

“现在进水量较少也是因为镇上一个主要用水区域,马市工业园还没有接入管网,如果把它们的用水合并进来,每天的处理量就能达到1400~1500吨。现在我们建设的管网有400多米,接下来也将继续铺设。其实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实还比较好解决,麻烦的是现在的运营主体始终没有明确,很多工作难以开展。”

工程的投资方代表、始兴县马市镇经济发展总公司法人代表刘军最后的一句话不禁让我有些惊诧――处理厂已经竣工运行一年多了,运营主体却仍然没有明确,那目前运行费用是怎么解决,日常管理又是谁来负责呢?

刘军回答说:“现在费用都是业主方,也就是我们经济发展总公司在负担,总承包方中山环保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做技术支持,虽然我们也进行过招标,有些公司也做了方案,但始终没有一家公司最终把运营承接下来,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担心赚不到钱。不过既然建成了就一定要使用上,所以我们即使一直在搭钱,也坚持着让处理厂正常运行。”

听到这,卢建明突然想起来,“对了,不是有一笔居民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吗?应该是0.8元/吨,这笔收入也可以贴补一下你们的支出吧?”

“不瞒你们说,这笔收费我们镇从来就没有收过,虽然2009年物价局就通过听证,允许征收,而且市里和县里也早就开始征收,但是我们镇却始终没有落实这项收费。”

“哦,是这样。不过还有一笔钱,当时污染减排的经费中,有一项以‘以奖代补’名义下发给你们的奖金,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200万。你们可以和政府申请专款专用,用于处理厂日常的运营、支出啊。用这笔钱你们也可以继续完善在线系统和实验室这些项目。”听到马市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的资金难题,卢建明也替他们着急起来,既是指导,也出于关切地积极帮他们出着主意。

在前往下一地的路上,我和卢建明聊起目前韶关中心镇众多污水处理厂的现状,深感除了资金,他们面临的进水浓度和进水量双重缺乏竟也是一个大问题,这点又和珠三角地区是截然不同的。

“对,这就是韶关的现实情况,越来越多的人出去打工,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卢建明无奈地说:“所以也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比较污水的浓度,在全国范围看,南方偏低;在南方,广东偏低;在广东,韶关偏低;在韶关,又是中心镇偏低。这和地理状况、季节特点、生活习惯都有关,也是没办法的事。”

是啊,曾经说“人定胜天”,但回头看还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概莫能外。

珠玑镇,独辟蹊径保环境

说话间来到了珠玑镇,这是一个以弘扬姓氏文化而闻名的古镇,历史变迁里,曾繁盛衰落几度沉浮。今朝此地又是旧貌换新颜,众多姓氏的后人都在积极问祖寻根,兴修土木以表追思之情。

而污水处理厂就位于景区之内,虽专辟场地用围栏阻隔,但外观依然清晰可见。与前两处传统“一体化氧化沟+人工湿地”模式完全相异的是,这里没有水池,也没有湿地,有的只是四个横放在地面上的绿色圆柱形大桶。

听说我们要来,南雄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叶贤银专程赶来,已在此等候多时。一见我们下车,马上热情地说,我带你们去看看处理设施,也让专人讲解一下。

虽然刚届不惑之年,但毕业于上海名牌大学的叶贤银却是个有着十几年本行业工作经验的“老环保”。会技术、懂管理、多年担任基层领导,这些特质使得叶贤银更注重“实效”,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作为领导最关键的是不能出现决策性失误。”所以当谈到为何珠玑镇的污水处理厂独树一帜地采用了膜处理技术时叶贤银的回答也正体现了他的工作理念,“因为这个污水处理厂修建的地点比较特殊,就在景区内部,所以在污水处理设施的选择上必须要充分顾及这一地理特征,一定不能给游客的身体健康和景区的日常运转带来负面影响。如果采用传统的一体化氧化沟技术,污水露天处理,暴露在外,且不说化学制剂对人体是否有害,就是散发的异味,也会让人感到不适。在空旷、偏僻的地点修建没有问题,但在人流集中的景区就要慎重考虑了。”

“所以我们也几次开会讨论建设方案,大家都一致认为现在采用膜处理技术,虽然投入成本高一些,但是不会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会给景区景观带来破坏,也不会损害游客的身体健康。而且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小,继续扩容简单易行,很符合这一区域的要求。”

关于膜处理技术的具体工作原理,珠玑镇污水处理厂的技术人员潘汉诚详细给我进行了讲解。据他介绍,每个“圆桶”的处理能力为500吨,里面主要采用的就是兼氧膜生物反应器(FMBR)技术。兼氧膜生物反应器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单元高度结合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在其中,污泥在优势兼性菌群的作用下,将大分子有机污泥污染物逐步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最终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实现污水污泥同步处理,不产生外排污泥的效果,所以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类有机污水的处理,特别适合农村污水治理。

小潘说:“使用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这种技术确实有很多好处,第一是占地面积小,比如我们现在的四个‘桶’只用了原计划的几分之一的面积,如果接下来扩容,还有很大空间;第二是全封闭没有异味,很适合景区的环境;第三是没有污泥产生,实行了减量化,也节省了处理费用;第四是容量灵活,我们现在的一个膜处理器容量是500吨,是最大规格的一种,总共处理量可以达到2000吨,如果一些地方不需要这么大的量可以购买小一点的‘桶’,容量从15~500吨有几个型号。如果以后我们想提升处理量,再增加膜处理器就可以了;第五是节省人力成本,我们日常工作主要靠在线系统监控,一天两个人倒班就可以了,万一出现故障,厂家的人会马上赶来维修,所以并不需要太多工作人员值班,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夕阳西下,马不停蹄的一天采访任务结束了。辗转三地,看到三种不同形态的污水处理厂,每一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其中也深深感到基层环保单位开展工作的辛劳与不易。

“报告有时只是简略地写了几句,但其实他们基层付出了很多,所以多写写他们的事迹,也是很感人的。”韶关市环境保护局宣教负责人欧阳群丽的一句话,由衷而发,其实也正道出了我此行的目的――作为宣教工作者和媒体人,多反映基层工作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环境》杂志近年来秉承的宗旨之一,义不容辞。

一路上卢建明也几次重复,“基层投入这么多钱建设污水处理厂很不容易,一定要保证它们都顺利运行,不能沦为‘空晒太阳’的工程。的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舍得如此投入建设环保设施,重视环保工作的决心可见一斑,相信有了这份决心,在“十三五”工作即将全面铺开之际,韶关市未来的环保事业一定会开创崭新局面,蒸蒸日上。

上一篇:二手房的心路历程 下一篇:宅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