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RTK技术在一级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01 08:54:32

网络RTK技术在一级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摘 要: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本文介绍了RTK及网络RTK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和网络RTK技术在一级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RTK;网络RTK;一级控制测量;应用实例

中图分类号:TU311.41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2 RTK技术的基本原理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足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整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未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RTK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伪距观测值,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数据量比较大,一般都要求9600的波特率,这在无线电上不难实现。

3 网络RTK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网络RTK技术中,线性衰减的单点GPS误差模型被区域型的GPS网络误差模型所取代,即用多个参考站组成的GPS网络来估计一个地区的GPS误差模型,并为网络覆盖地区的用户提供校正数据。而用户收到的也不是某个实际参考站的观测数据,而是一个虚拟参考站的数据,和距离自己位置较近的某个参考网格的校正数据,因此网络RTK技术又被称为虚拟参考站技术(Virtual Reference)。

4 网络RTK技术在一级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4.1 工程项目:萧山区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二标段)。

4.2 GPS-RTK一级点的布设:共埋设一级控制点333个,编号为I12351-I12683,联测2个D级点GD179、GD183对本次施测成果进行检查。

4.3 作业依据:《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及杭州市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网络RTK技术规定》。

4.4 GPS-RTK一级点的外业观测

4.4.1 外业采用的仪器为两台Trimble GNSS R8-3双频接收机,仪器编号:4920172372、4921173467,其标称精度符合规范要求,仪器经浙江省测绘器具检定站检测,检测合格且在检测有效期内。

4.4.2 观测利用HZCORS系统进行,流动站观测时用脚架对中、整平,流动站设置卫星高度角≥15°,有效观测卫星总数≥5颗,PDOP值

4.5 GPS-RTK一级点的数据转换:

外业数据检查符合规范要求后,导出控制点的WGS84坐标,通过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CORS中心提供的在线坐标转换软件进行坐标转换,分别求得杭州坐标系和杭州坐标系(120°30′)成果,取符合规范要求的各次观测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平面最终成果。

4.6 GPS-RTK成果精度情况

4.6.1 同一时段2次观测平面较差最大值和两时段平面较差最大值统计入表1、表2。

4.6.2 联测了2个D级点对本次测量成果进行检查,新老成果比较如下表。

4.6.3 本测区共检测了23条边长。其中边长较差相对误差最大为1:15974(I12409-I12561),最小为1:441866(I12435-I1243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网络RTK技术在一级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总结出:①网络RTK技术方便快捷,能搞提高工作效率;②网络RTK技术精度可靠,能够满足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2]孙建华.杭州市HZCORS系统坐标转换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浙江测绘,2009,2.

上一篇:惠东平海南门湾河口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下一篇:iearth国内首个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