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

时间:2022-05-01 05:43:54

浅谈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

摘要:地下水既是不可或缺的水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支撑要素。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针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工作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转变。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华北地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1%、14%,工农业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而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的1.9%。由于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和经济发展格局极不匹配,导致了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开采降落漏斗范围不断扩大,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华北地区经过四五十年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华北地区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专家指出,大漏斗不仅伴随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也预示着这一地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面临更大问题。

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市由于缺水,如今只能依靠超采地下水来发展经济,成为我国“成长”最快的地下水漏斗群之一。目前,沧州市中心地面整体沉降已达1.68米。长此以往,“桑田变沧海”绝非杞人忧天。首都北京,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三盆水”如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事实上,沧州、北京的情况只不过是整个华北地区的缩影。偌大的华北平原几乎没有入境和过境的大河流,近年来随着降水的减少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华北已成为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位居全国后三位。

严重缺水使人们不得不把目光盯在地下。目前,河北省机井已达9万余眼,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近年来共超采地下水几百亿立方米,其中属于不可再生的深层地下水达200多亿立方米。河北水利专家英若智说,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仅河北境内就出现了20多个漏斗区,加上北京、天津地区,影响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左右。

伴随地下水漏斗,这一地区地面也随之沉降,还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铁路路基、建筑物、地下管道等下沉、开裂,堤防和河道行洪出现危机,南运河部分堤段已经下沉了1米左右。地矿部门测定,华北地区49个县市地面裂缝达到400多条。秦皇岛市海水倒灌面积已有55平方公里,许多工业冷却设备被大量腐蚀。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河北每年有4万多眼机井报废,一半以上的机井只能出半管水或少半管水,机泵被迫多次更新,加重了农民负担。

地下水污染严重,危及供水安全,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在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包括无处不在的石化产品污染、大面积的农药化肥污染、以及城市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对地下水的污染等,且呈现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的调查评价与监测仅限于部分城市和地区,而且调查评价与监测的指标非常有限(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只有34项,美国为74项,欧共体56项),远不能满足供水安全的要求。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则是不可替代的。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当,将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阻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 地下水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地下水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支撑,二是生态支撑,三是环境支撑。

(一) 资源支撑

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撑着我国水资源的供应,互为补充,不可或缺,这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资源属性互为补充。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配极不均匀。一年之内,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也就是说,我国地表水资源中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地下水分布广、储存量大、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的特点正好弥补了地表水分布范围有限、动态变化大的不足,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供水水源。

其次,地下水水质优良,一般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不通过任何处理就可直接饮用。

第三,北方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开发利用地下水是地表水不足或无水可用的干旱季节应急供水的必然选择,是一些地区增加供水量的重要途径。

(二) 生态支撑

在北方半干旱区,地下水是天然湖泊、沼泽等湿地生态的基本支撑条件,地下水是这些天然湿地的重要补给水源。

在沿海地区,地下水和海水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平衡,地下水是防止海水入侵、保护海岸带生态的天然屏障。

(三) 环境支撑

地下水不仅是重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地下水一旦遭到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是长期的,难以消除。地表水的污染治理已经相当困难,与地表水的污染治理相比,地下水污染治理难上加难,费用昂贵,甚至无法根治。

二、 对策与建议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充分认识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关系,统筹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统筹水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上中下游的用水比例,统筹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跨流域调水的关系,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保障供水安全的基本战略对策。

根据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战略应把提高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减轻或避免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产生的地质灾害等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地下水资源数量调查评价为主到数量、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并重,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转变。为此,提出五项建议

1. 按地下水资源赋存和分布规律,实施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

华北地区以节水为前提,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实施含水层恢复与保护工程,遏制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不断加重的趋势;

2. 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带,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

地表水“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得当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国家正在下大力气加以治理。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供水安全的重大问题。由于地下含水介质的隐蔽性和埋藏分布的复杂性,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比地表水困难得多,所需成本也要高得多,有些甚至根本不可能得到彻底治理。防治地下水污染,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地下水防护带,是防止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措施。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工农业生产布局,在查明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状况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地下水防护带的范围和防护层位,采取严格措施,保证地下水水源地及补给区范围内的水质不被污染。

3. 实施地下水人工调蓄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以色列、德国、瑞典等)把水资源的地下调蓄作为扩大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并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把水储存在地下更为科学、经济、安全。可采取人工诱导的方式把将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洪水、水库弃水等纳入地下,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在枯水年,可适当地超量开采,腾出库容,在丰水年予以补偿。

4. 加强城市地下水水源地储备

应加强城市后备地下水水源地的勘查,以备应急之需,实现从无序应急供水向有序应急供水转变。

5. 加大贫困缺水地区和地方病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力度,实现有效开发利用,是解决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途径,是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上一篇:民情、常理与司法 下一篇:民意关注司法审判的法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