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域课程《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的开发与设计

时间:2022-04-30 07:46:15

学习领域课程《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的开发与设计

摘要:运用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方法,定位于“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课程为例,通过对该专业的岗位分析确定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再根据职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并确定其学习难度等级,描述职业行动领域及其学习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最后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探索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开发与设计

作者简介:李云飞(1987-),男,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校企合作研究;高军(1980-),男,山东平邑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学术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63-04

学习领域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在课程领域开发与设计的最新成果。它是以职业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种“课题单元”。通过目标、内容及时间的安排,学习领域课程力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由于学习领域课程本身固有的价值和优势,目前已成为各中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以下简称“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设计“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将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提供积极的参考。

一、“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职业学校深受前苏联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的知识本位观根深蒂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课程)、MES(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等课程模式纷纷涌入我国。这些课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打破了知识本位下的藩篱,注重可操作性的、可外显的操作能力行为表现;以活动本质观为代表的课程目标用职业活动来描述;课程内容是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组织开始关注职业活动的逻辑发展;课程实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式;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水平和职业活动的结果。

“焊接”专业借鉴国外先进课程模式设计出了CBE课程,MES课程更是在行为主义这个维度上将模块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全面分析焊接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焊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依照“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专项技能分析——拟定最终绩效目标——描绘职业能力模块——分解出能力要求——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块”的程序,制定了本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诚然,以任务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岗位的工作分析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如何去更好的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习内容与工作世界相脱节的情况。尤其是MES灵活的模块化组织、CBE强调岗位胜任力,均对学生以任务为本位、培养职业能力有诸多帮助。但是,它们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能否让学生获得对工作体系的整体性理解?能否解决任务单列式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弊端?能否在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心智技能?

学习领域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在联邦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结果。随着对CBE、MES等课程开发模式弊端的日益凸显,德国职教界的许多人士都清晰地认识到在传统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的“双元制”模式下,职业学校越来越偏离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融合实践知识。对于我国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来说,其课程改革虽然突破了传统三段式的桎梏,也很好地去借鉴了发达国家的课改经验,但是如何更好地培养“焊接”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如何使学习内容真正地与工作世界相关联,是当今改革“焊接”专业课程的首要目标。正值学习领域课程试图要突破传统课程开发所固有的局限性,“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自然必然会凸显出其内在的价值和优势。

二、关于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开发方法

欲设计“焊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开发方法。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MES、CBE等课程开发方法忽视工作体系的整体性的弊端,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学习领域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在课程领域内的体现。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学习领域指一个有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组成[1]。

学习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建构和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综合的职业能力。与以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教学模块的“MES”模式以及以能力分析为依据组建教学模块的“CBE”模式不同,它是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的。一个学习领域可以对应相关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和完成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意味着掌握了该“培训职业”①,并获得了该“培训职业”的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的从业资格。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BAG课程分析法)。

一种“培训职业”一般可以分解为10-20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大同小异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实践专家研讨会”(由2/3职业学校教师,1/3企业技术代表,若干个课程专家组成)。实践专家研讨会要以工作岗位分析为依据,分析出所能代表该“培训职业”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然后按照胡波特(L.Hubert)和德莱夫斯(S.E.Dreyfus)等学者提出的“能力发展阶段”{2}的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3}以及知识的序列化。第三,分析每一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工作任务,析出每个具体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对象、工具、方法、要求、劳动组织以及预期要达到某种劳动成果,破译隐含在具体工作任务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默会知识。最后根据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各要素进行系统化建构具体的课程名称。图1简单地揭示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过程。

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也是BAG分析法的基础。所以,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分析工作岗位选择的时候,应该多次予以分析,要针对该地区行业的经济结构特点、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调查和探索,寻找其共同特征。另外在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时,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工作分析的引导性问题是什么,明确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与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和区分点(阈值),这也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比较关键的环节。

三、“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环节

(一)分析“焊接”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其典型职业工作任务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根据工作的相关性,将工作内容关联程度比较高并处于同一个层级上的任务进行整合重组,这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最为基础的环节——确定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实践专家研讨会成员在充分调查人力需求现状之后,根据“焊接”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职业群特点,通常完成“焊接”操作需要以下的能力:焊接操作、焊接工作工装设计、焊接设备选用及维护、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这些职业岗位分别对应设计员、工艺员、管理员、维修员、检验员、操作员等职业工作。

由于工作岗位的选择标准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标准一致,而且典型工作任务必须是一个综合化的工作过程,并具有独特的职业特征,我们可以将上述的职业岗位划分为焊接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简单机械构件的设计与制作、熔焊过程控制、焊接设备选用与维护、焊接工艺装备选用及简单装焊夹具设计、零件的切割与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气体保护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自动焊实作、焊接工艺编制与评定、焊接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焊接结构件制作、重型压力容器制造等十几个典型工作任务。

(二)根据职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并确定其学习难度等级

在划分完典型工作任务以后,我们将众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以下的行动领域,即焊接工艺的编制与评定、各种资源的配置及准备(生产计划于组织)、焊前备料加工与装配、焊接过程及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检测、焊接产品的后处理等。

学习领域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要求学生能从整体的工作世界中学会专业技能,熟悉工作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基本含义,为此开发此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必须最后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即焊接工程图的识别与绘制、简单机械构件的设计与制作、熔焊过程控制、焊接设备选用与维护、焊接工艺装备选用及简单装焊夹具设计、零件的切割与成型加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气体保护焊实作、典型焊接接头自动焊实作、焊接工艺编制与评定、焊接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焊接结构件制作、重型压力容器制造等13个学习领域。

确定知识的难度等级不仅符合学习者学习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安排。所以,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也必须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来设计和建构。基于“能力发展规律”,可将这些学习领域课程分为4个难度等级。(见表1)

表1 按照“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经验递增的学习难度范围

(三)职业行动领域及其学习目标的描述

以“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为例,它的行动领域描述是:除电弧焊基本知识外,焊接技能训练均以项目教学形式,按照制造业焊接接头实际生产过程和认知规律,将焊接接头实作项目按照平、立、横、仰四种空问位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编排;在相关训练项目中采集编入了企业专家在多年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焊接技能绝招和精粹,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技能水平。此实作是“焊接”操作中最基本的技能操作,熟练的操作可对高难度、高强度的焊接操作奠定基础。

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2]的职业能力,它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基本要求。该学习领域的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焊接方法的基本知识、主要特点,了解其应用范围并能熟练进行操作;技能目标:了解焊接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熟悉相关的焊缝质量标准,建立牢固的焊接质量意识;根据一个实际的零件生产图,能阅读零件图、看懂图纸所表达的信息,并能采用电弧焊对其进行焊接加工;掌握焊接生产过程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环境意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是对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职业能力进行课程论和教学论转换的结果,是对反映职业工作本质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理性选择[3]。学习领域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着重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重要性。工作过程知识最初由克鲁斯(Kruse)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工作过程知识定义为“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方面的、劳动组织方面的、社会方面及相同相关的层面上对由相关人员参加的整体工作过程的理解”[4]。简单说来,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而是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的,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5]。工作过程知识既包含某一岗位所需的显性的、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也包含难于用语言表述、相对隐蔽的默会知识,比如整个工作过程的价值、理念、诀窍等。深入挖掘工作过程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对于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为了完成其既定学习目标,以及破译其中隐含的默会知识,需要按照企业和学校共同要求设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隐含在工作过程中的默会知识。表2为“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

此外,还要确定“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的专业工作的对象;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和劳动组织;专业工作的要求。专业工作的对象是工作过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它不仅表明了工作对象本身所确定的事物(如焊接的材料),而且表明了其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如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程序);劳动工具、工作方法指的是工作过程中运用的工具材料与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不仅涉及岗位间的关系,还包括岗位内部的工作分配和相关责任。专业工作的要求可以分为企业的要求(企业的经营与生产过程对工作提出的要求);技术标准(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劳动安全、环境保护)以及顾客的要求。表3为“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学习领域(学习难度范围3)的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及工作要求:

(五)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的基本要素,是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既是特定职业情境相关的具体学习任务,也是能够反映特定职业特征具有完整工作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可以通过“低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中等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较高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典型接头焊接件综合实作”四个情境来构成。每个学习情境还可以下设若干个子学习情境,比如“低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可以安排“T型接头平角焊缝焊接实作”、“骑座式管板焊接实作”、“平对接接头焊接实作”等子学习情境,“中等难度典型接头焊接实作”可以安排“T型接头立角焊实作”、“T型接头立角焊实作”等子学习情境。

同时,每个学习情境要严格按照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及要求设计,准备安排每个情境所需的理论课程的学时和实践培训的学时,其中实训学时与理论学时为5:1左右。一般情况下,完成此学习领域大都通过假期顶岗锻炼、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等方式进行,而且要从易到难的序列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四、结语

目前,“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系统理论研究还尚未建立,这主要是因为学习领域课程在我国还没有完全普及起来。但是随着传统学科课程以及诸如MES、CBE等课程开发模式的弊端和问题日益显现,学习领域课程正利用其身固有的价值和理念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

基于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理论,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立足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确定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了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对应的主干课程。通过对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分析,又对主干课程加以难度的确定,最后提出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焊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力求解决传统课程模式忽视整体性的工作世界、工作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问题,破译工作过程中的默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观有着独特的内在价值。当然,课程设计者在在具体开发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是否能够整齐理解学习领域课程的真正内涵、如何理解工作过程知识、如何使用BAG法、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这些问题是课程设计者必须首先澄清的。

最后,课程设计者要认清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出现不是把MES、CBE课程模式全部抛弃,而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课程开发者要重复多次地检验和完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课程实践者也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下注入学习领域课程,避免“一刀切”的极端做法。因此,动态性、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设计者和实践者始终要站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角度,以“焊接”专业自身为逻辑起点,只有准确抓住其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特征和内涵,才能够成功地制定出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注释:

①“培训职业”一词来源于德国。由于我国与德国对“专业”的内涵和理解不同,翻译方法也有差异。我们可以把“培训职业”理解为我国的“专业”。

②“能力发展规律”: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

③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由易到难可以分为定向和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与功能性知识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4.

[2]张友辉,肖凤翔.关于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7(24).

[3]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4]Kruse, W. Von Der Notwendigkeit des Arbeitsprozess- Wissens [A].Schweitzer, J. Bildung fuer eine menschliche Zukunft[C].Weinheim/Basel. 1986,189.

[5]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01).

上一篇:以案例教学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项目实践... 下一篇:美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