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七大风险

时间:2022-04-30 07:43:38

如何化解七大风险

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就需要有新思路,需要充分清醒认识现在所面临的新的国际产业发展环境,应全面布局,进行其产业风险管理。

就全世界经验来看,一个大国想改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新进入者面临着旧有产业格局的重重约束。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只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和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产业分工格局在发达国家之间有所变化,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最新一次,也是二战后最深刻的一次国际产业分工变动,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必须面对七重大风险

我国企业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是通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产业链比较完整。第二个特点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我国工业参与国际分工,制造业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释放,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比较明显,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上仍处于低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如果想要我国企业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取得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首先看清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具体而言,我国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会面临七重风险:供应链风险、市场需求风险、进入者风险、技术替代风险、内部竞争的风险、政策风险和资本(金融)风险。

1、供应链风险。企业的供应链,包括原材料、技术和设计等是企业国际竞争中的命脉所在,在过往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通过其跨国公司垄断如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的价格,限制技术转让、保护专利等手段取得产业竞争优势。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对中国的技术转移日益趋于谨慎;在涉及核心技术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在中国建立独资公司以防止核心技术扩散到我国民族经济体系;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构建“专利池”的方法,对中国引进技术和组合式创新实施围攻,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路径锁定。

2、市场需求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是着眼于未来长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短期看,限于产业发展和技术瓶颈,市场需求有待培育,最典型的就是电动汽车,受制于技术研发,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成本过高导致价格没有优势,进一步限制了产业发展规模,仅仅依靠政府采购只是杯水车薪,而国外市场随着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国际市场出现萎缩局面,如何化解可持续发展风险关系到企业的生死。

3、进入者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新技术与新产业的高度融合,对进入企业有着比较高的技术和资本要求,进入门槛应该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在我国很多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不具有核心技术,对于新兴产业偏重于制造环节,准确说是偏重于组装,导致整个产业进入者过多过滥,低价竞争,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例如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能力,投资量,占据世界前列,但核心装备和技术几乎全靠进口。我国太阳能电池材料生产和组装能力强,但太阳能镀膜核心装备靠进口。风能组装能力大,但关键控制系统靠进口。发展新能源成为各种类型企业的战略重点,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一盘散沙,竞争力低下。

4、技术替代风险。全世界目前处于新的技术革命前期,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对技术发展动向把握不准,很容易导致企业巨大的投资风险,这方面的教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表现尤为明显,我国企业花巨资投入兴建3G网络建设刚具备雏形,4G网络的技术就已经初露端倪,造成整个行业宽带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并未缩小,网络演进面临体制机制的艰巨挑战,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信息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

5、内部竞争风险。由于我国各个行业产业整合度不够,企业偏重于制造环节,进入门槛比较低,普遍依赖于高投资和海外市场,在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格局下,彼此之间大打价格战成为常见现象,整个行业里所有企业都面临过度竞争的风险。随着我国政府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国有企业抢项目、抢市场和内部过度竞争的现象值得警惕。

6、政策风险。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处于动荡之中,而且短期看不出来有平稳的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频繁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短期的政策和产业长远发展之间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造成企业发展前景不明,进退失据。

7、资本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市场需求还有待启动,技术研发投入巨大,产业整合需要大量资金。但资本市场的资金在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下,投资趋于保守,这就给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企业带来资本不匹配的风险。

二、全面布局化解风险

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就需要有新思路,需要清醒地认识现在所面临的新的国际产业发展环境,应全面布局,进行其产业风险管理。从建立供应商联盟、培育市场需求、消融潜在进入者、关注新技术和新流程、协调同行竞争、充分理解把握政府产业政策和发挥资本市场力量七个角度确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

1、建立供应商联盟是国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产业布局的关键。

不注重供应链的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会陷入“大而不强”的发展瓶颈。选择这样的战略,是充分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如果在开局之初,上游供应链为跨国公司控制,如现在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产业发展短期内依靠资本市场的力量,或许可以取得量的扩张,但长期的发展前景必然会受到重重限制,因此,国有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发展战略,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紧密的联盟关系,这也是国际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取得战略优势的通用做法,比如在上一轮的国际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微软和英特尔的战略联盟为两家公司取得在新兴产业中竞争优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样的战略布局,为两家公司在这轮新兴产业发展中奠定了20多年的竞争优势。

上一篇:选哪个部门负责全面风险管理? 下一篇:先兆流产保胎治疗2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