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时间:2022-04-30 07:18:32

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对有些科目的学习“跟着兴趣走”。学生对所学的科目如果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他们就会投入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地、积极地、愉快地学习。从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创设教学语境,创设活动情境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提高认识;创设语境;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活动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对有些科目的学习“跟着兴趣走”。学生对所学的科目如果感兴趣,他们就会投入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地、积极地、愉快地学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中职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热爱英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要求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密切。所以,作为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某一门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掌握英语这门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因为21世纪是电脑和英语的时代,掌握英语的人才才有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空间。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不断抓住机会给中职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讲明形势,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习英

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发自内心

的强烈欲望。

二、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英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开发潜力和多方面的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动性。当学生的思维摩擦出火花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出现思考的障碍时,要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让学生更有信心,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英语课上,我经常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展开对话。例如,在中职教材Unit 9 Eating out一节课中,主要学习了如何预定和点菜两个交际功能。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交际用语,如:

1.Can I help you?

2.For how many people?

3.What would you like?

4.May I take your order?Etc.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根据这些句型和课文内容自编小品,进行交流对话。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学生的思维也在集体的直追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利用影视欣赏,进行英语教学

由于缺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阻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理

解,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影视欣赏,使学生对异国的风情和文化进行了解,对英语的使用,有了切身的理解和体会。通过让学生看原版的英语电影及电视的有关片段和丰富多彩的视听材料,让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2.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内容学完以后,教师引导学生亲自改编课本剧,物色人物角色,进行英语表演。同时还可以举办周末英语角、英语小品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扩大英语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章,增加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多听广播、录音等扩大英语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教学语境,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语言形式,虽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作为以说汉语为主的中国学生来说,它仍然受到说话的时间、交流的地点、表达的主题、学生的个性等交流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中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情、教材内容的特点来创设学习、应用英语的语境,让学生利用对话、演讲、朗读比赛等形式加强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和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和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他们主动地内部活动、主动性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和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学习和

创新。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由于学习而带来的紧张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因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的身份已经转变,他们在活动中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观众,活动为学生能够更真实地展现自己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气氛。有了活动,一切就变得轻松活泼,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1.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粤江专修学院)

上一篇:让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冬日里的一缕阳光” 下一篇:中职教育中的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