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和谐班级的内涵和特征

时间:2022-04-30 08:14:03

新形势下和谐班级的内涵和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中央贯彻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和国家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传播文明、培养人才的场所,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需要和谐,学校也同样需要和谐。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所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创建和谐校园必须做好和谐班级建设,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主要阵地,师生的思想、态度、行为习惯更多的是受本班班级风气这个微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中小学校和谐班级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而且对构建和谐校园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班级的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班级之前必须认识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将从中外和谐思想及教育理论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和谐班级的内涵

1.和谐的内涵

什么是和谐?“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在我国传统的儒道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儒家思想提倡“和为贵”的价值观,认为“和”是社会最珍贵的价值;还主张“和而不同”的观念,一方面主张多样,另一方面又主张平衡,实现协调,共生互助。道家思想认为,“和”是一种状态,表现为一种秩序,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依赖、互相作用,这样就构成了稳定的和谐秩序。另提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指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主张,美德乃是一种和谐。而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而和谐是由对立和斗争造成的。主张事物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柏拉图主张善就是和谐。

基于人们对和谐的各种认识和理解,本文认为,和谐的内涵是事物各组成要素之间有序、协调、稳定的良好状态,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是事物发展成熟的标志。

(1)和谐中的有序性,是指事物存在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相互的因果关联性,而无序性则表现为不稳定性、不规则性、随机性和彼此间的相互独立性。

(2)和谐中的协调性,是指事物各要素存在的差异和矛盾是相辅相成、互助互补的关系。和谐不是要取消差异和矛盾,而是要求化解产生矛盾的各种内外部因素。

(3)和谐中的稳定性,是指事物各要素相互激励、充满活力的稳定,不是相安无事、互不影响、无所作为的稳定。

2.和谐班级的内涵

根据和谐理念的内涵,本文认为,和谐班级的内涵是指班级师生在和谐理念指引下,通过积极努力,使班级各组成要素处于有序、协调、稳定的发展态势。和谐班级中的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真诚信任,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协调发展。

(1)和谐班级是班集体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和谐班级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师生的教学、生活井然有序,各种差异能相互接受和睦相处,班级各构成要素既能相互协调又突出重点,体现出科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和谐班级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人际和谐,班级与外部校园文化的和谐,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班级的特征

和谐班级是班集体发展成熟的表现。根据班级工作基本原理和和谐思想的理念,本文认为,和谐班级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班级目标和谐

马卡连柯曾说:“如果一个集体没有目标,那就不会找到组织这一集体的方法。”班级共同的目标是集体团结的保证,是集体前进的动力。班级和谐的集体目标应体现在:

(1)民主性: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人。和谐班级的奋斗目标应是先由班主任提出初步意见,在交由班委会及全班同学讨论后,提出修改意见,班主任在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最后确立。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自觉自愿地去实现班集体的目标。

(2)适度性:和谐班级的奋斗目标要适度,一方面要求目标是根据教育目标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另一方面要求目标要有一定激励作用,目标不能定得太低,起不到激励作用,也不能太高,而应是经过学生认真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3)层次性:和谐班级的目标应有层次,具体可分为长远、中远、当前目标。长远目标指班级在整个学习期间的奋斗方向;中远目标指班级在一个学年度或一个学期的奋斗方向;当前目标指每一具体教育阶段(两至三周内)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三种目标是一个相互衔接、完整的教育要求体系。

2.班级组织机构和谐

班集体能否形成,形成之后能否巩固,取决于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和谐,是否能对班集体实行自我管理,其关键是要尽快地建立一支为同学信服、赞同的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队伍。和谐班级组织机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样性:和谐班级中的组织机构除传统机构人员设置外,还应增设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善长的方式为班级增光,使人人都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变化性:和谐班级的学生干部队伍不是终身制,其选拔与任用是一种变化机制,班主任定期或不定期调整干部队伍,真正让能者上,庸者下,让班干部队伍保持新鲜的生命力。

(3)人本性:和谐班级中班主任能真正尊重并相信学生干部,注意提高学生干部的能力、情感,不只是把学生干部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进行使用。能让学生干部在一种自由的空间中大胆工作,与普通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合作和与人沟通。

3.班级规章制度和谐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你从磨坊取去了水,磨盘就会停止,同样,如果你从班级取消了纪律,你就是剥夺了它的发动力。”因此,班级规章制度对于班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保证集体成员行为的一致性,以避免学生无可适从的现象,确保班级活动按章行事,井然有序。班级和谐的规章制度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稳定性:和谐班级的规章制度内容能在依照班情和学校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制定,体现出班级中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并保持相对的稳定,当某一问题解决后,再提出新的要求,而不是“朝令夕改”,让学生无可适从。

(2)人本性:班级中的规章制度主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保护,而不是对学生不切实际的约束与限制。

(3)民主性:和谐班级中的规章制度不是班主任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在组织学生讨论、不断修改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

4.班级活动和谐

班级活动是班级组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丰富有趣的系列班级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交往,相互了解,建立友谊;才能健全组织机构和功能,分工协作,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领导核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班级活动的和谐有以下几个特征。

(1)趣味性: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要注意以其趣味性吸引学生。班级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应是精心设计,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陶冶人,以趣味吸引人。

(2)主体性:班级活动不应是班主任老师的“独角戏”,它应是全班同学共同的舞台,从活动的设计到实施,都应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们动脑动手,勇于表现,发挥才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也可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衔接性:班级活动设计应具有整体考虑,班级活动的内容是相互衔接、由低到高的螺旋式教育系列。活动中的节奏把握要认真推敲,不流于形式。

5.班级人际关系和谐

班级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对目标的认同、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互爱互助,团结合作,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保持高昂斗志,既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有如下特征。

(1)相容性:班集体成员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差异,如学习成绩、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能通过了解逐步接纳、谅解,自然和睦相处。

(2)平等性:班级内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承担教育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之间不论性别、智力、家庭背景、成绩的优劣都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3)互:师生不仅在学习、生活上能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且能在思想、情感上相互安慰、启发,使师生能体会到安全、幸福。

6.班级的评价机制和谐

班级评价机制主要指对学生的评价,它是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于正确认识学生,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中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片面等问题,严重影响对学生的正确判断和指导。因此,和谐的班级评价应体现以下几点。

(1)发展性:评价学生不只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主体性:学生应成为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有通畅的途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老师能接纳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3)多元性:首先,评价内容多元,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更多考虑学生的身心潜能和个性特长。其次,评价方式多元,在通过考试方式主渠道外,还以学生在其它方面的表现为辅助方式。如学生的作业、设计、表演等。

7.班级舆论的和谐

班级舆论指班级中师生们的意见和言论。正确的班级舆论能使学生明辨是非,支持正确的言行,抵制和反对错误的倾向,是个人和集体发展的巨大教育力量,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对于班级舆论的引导,班主任习惯以学校教育目标出发来开展工作,不可避免地会阻止学生某些个性化的思想和言论,在当今社会生活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已明显不合时宜。当然,某些学生的消极思想,我们也应坚决地反对和遏制。因此,和谐的班级舆论应具有以下特点。

(1)包容性:正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学生们言论不同,观点交锋,百花齐放,各自提出解决办法,然后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是创新思维的彰显,又是包容精神的体现。

(2)协调性:和谐班级中不同的健康、积极言论主次分明,相互交流渗透,补充完善。班主任老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就不同言论进行充分、深入的讨论,从而避免激化矛盾,形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的集体舆论。

三、和谐班级各特征的相互关系

中小学校和谐班级的七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系统,每一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和谐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机构是骨架,班级舆论是氛围,班级活动是剂,班级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是保障,班级目标是发展方向。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应齐抓共管,各方面协调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班级的构建目标。和谐班级七个特征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和谐班级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 熊月之.和谐社会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3] 鞠强.和谐管理的本质、原理、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 庄金品,徐少云.和谐教育:现代教育科学发展之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孙冬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浙江工业大学,2006(11).

[6] 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8).

[7] 秦秀芳.构建和谐班级的实践和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

[8] 龙腾.构建和谐班级的探索.校长阅刊,2007(12).

[9] 刘光.论和谐概念.东岳丛林,2002(7).

[10] 林冬杜.班级教育管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 杨 子)

上一篇:我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唱会歌、唱好歌和会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