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把握“工具、人文”两性

时间:2022-04-30 08:13:57

例谈如何把握“工具、人文”两性

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更加自然、和谐?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的。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放大“人文”,那么,语文课程的性质就变了。无论如何,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语言文字,也就失去了人文感悟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以课文《爱之链》教学为例,谈一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把握两性,让“工具、人文”平分秋色,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课文《爱之链》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阅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人间的友爱互助,值得称颂――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热情的手。

爱之链一:乔依帮助老妇人修汽车。乔依心情“很是凄凉”,但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的”老妇人依然“微笑”着!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啊!把内心的苦吞咽,把满心的爱洒向别人!乔依的手冻僵了,蹭破了,可面对老夫人的付款要求,他却“愣”住了。

生活告诉乔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乔依用自己真诚的言行给老妇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这里,作者借助乔依丰富的表情、真诚的动作、微妙的心情,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是爱,要怎样去爱。我们首先思考乔依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联系第一自然段了解乔依是在天气恶劣、因失业而心境凄凉的情况下帮助老妇人的。在这里,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可小视。其次是思考从哪里看出老妇人也身陷困境、急需帮助。“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她又冷又怕,几乎完全绝望了”,我们由此体会到老妇人的紧张、害怕、绝望。然后考虑乔依是怎样帮助老妇人修车的。重点品读第四自然段,从描写乔依动作的词语,想象乔依修车的情景,修车又脏又累,而乔依则十分认真、卖力。最后想一想乔依为什么不要老妇人的钱,他对老妇人说了什么?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走进当时的场景,了解乔依高尚的内心世界。

爱之链二: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极度疲劳”,脸上却带着 “甜甜的微笑”。这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女店主处境的窘迫,内心的纯洁。

老妇人为什么要帮助女店主?有几个原因?进入文本,我们发现了三个原因:① 女店主热情招待老妇人;② 老妇人看到女店主很需要帮助;③ 老妇人想起了乔依,想起了乔依的话。同时我们发现女店主和丈夫乔依虽然自己处境困难,却都依然热情帮助别人,两人都有做事认真的态度。

老妇人是怎样帮助女店主的?仔细品读老妇人写在纸条上的话,并再次联系乔依对老妇人说的话。原来是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也像乔依一样无私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其实冥冥之中也就是回报了乔依,“好人有好报;无私的付出,有时也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回报”。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作者匠心独具,构思巧妙,故事从乔依说起,最后又回到乔依身上,揭示乔依和女店主是夫妻关系,暗含着乔依的无私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人有时大方一点,厚爱一点,生活也不会亏待你”。另外,女店主对丈夫乔依说的话,有很丰富的涵义,让我们体会到乔依夫妇因为得到“爱”而对生活充满希望,人世间因为有了彼此的关爱、真诚的帮助而变得美好、温暖。由此我设计了《爱之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二、 感悟文本,内化语言:课文中哪一幕最让你感动?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三、 细读结局: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 回归课题,拓展延伸:

1. 你是怎样理解《爱之链》这个课题的?

2. 试着创编“爱”的经典之言。

纵观整个课堂,去掉“说教味儿”,孩子们的语言立刻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而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点:

1. 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

片段二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谈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在交流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乔依热心地、不顾一切地帮助老妇人修车;二是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乔依生活的贫困;三是联系课文二、三、五自然段感受老妇人的处境,从而感受乔依对老妇人的关心。这样一来,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被有机地整合起来。

2. 深入文本,抓字、词、句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岂不是回到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死抠字词句了吗?其实不然,对字词句的解读正是建立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的。你想,中国的方块字是多么神奇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短短几句话就可涵盖天文地理、上下千年。如果不让我们的孩子好好咀嚼咀嚼祖国的语言,那岂不是暴殄天物吗?

片段二在引导学生感受乔依热心修车时,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的精神。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艰难处境。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3. 由“扶”到“放”,渗透方法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到了高年级,孩子们更多地要尝试自己学习,等升入初中、高中以后,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虽然没有教过六年级,但我在教五年级时,让学生尝试了一些学习方法,比如:边读边想,读书作批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片段二中,老师就比较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一开始就要求学生静心默读第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子让你感受非常深刻,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解读这个词、这句话。在学生圈画时,老师也不忘提醒:不要忽视藏在课文中的某个行为、某个细节,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你就会有深刻的感受。在交流感受时,也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把握关键的细节和行为、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进行的,并没有让学习方法的运用流于形式。教完第四自然段,老师还及时地小结:读书要细心,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的理解,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能联系上下文来解读词句,感受会更深刻。学生真正学会了好的学习方法,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反思教学,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关注课文的细节描写,关注文本中情节的独特构思,学生自然会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语言,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这样的课,“语文味儿”就浓了一些。

由此我想,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当把握:语文是什么?母语教育学什么?“感悟”中如何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再度阅读新课标: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却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工具”。小学作为母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应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感悟文字背后蕴藏的人文内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感悟文本,内化语言”这一环节中增添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此时此刻,你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乔依,你就是内心充满感激的老妇人,将要分别,你们会说些什么?其他环节和第二次一样。我想这样会让“感悟”落得更实一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裴圩小学】

上一篇:小学科普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实践 下一篇:以学生需求为本,建构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