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视角的城市功能研究

时间:2022-04-30 06:46:30

基于产业视角的城市功能研究

摘 要:城市功能是城市作用于经济地域系统的能力,产业发展引起了城市功能的变化。主导功能是一个城市的优势所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优化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业;城市功能;城市主导功能;城市功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1-0079-05

城市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大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聚集。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就赋予了城市一定的功能,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发展带来产业资源集中的需求,城市综合体出现了新的变迁,一种依托某种产业聚合建立的具有较大规模,包容多种物业形态,能提供全方位服务,具有复合功能的综合体开始出现,这就是产业综合体,它是利用城市运营的概念把产业资源聚合在具有城市功能形态组合中,创造了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一、城市功能的内涵

城市功能就是城市作用于经济地域系统的能力,是城市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是城市对外联系的作用能力。不同学科对城市功能有不同的界定,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学派认为,城市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城市管理学从城市经营管理角度分析,认为城市功能体现为文化承载体、社会生活依托体和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学的观点则提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认为城市就是市场的集合,城市存在的最大功能是服务于交易的实现。尽管各种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城市的特定功能,但城市经济学从城市的形成和本质来界定其功能,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城市经济学指出,城市的形成过程集中体现出两种经济效应,即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城市功能正是在这两种效应基础上得以实现。城市将一定地区的人口流、智力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起来,通过城市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并向其他地区扩散,此即城市功能的本质。

最早提出区域经济效应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他在1955年提出“增长极理论”,指出增长并非在所有地方同时并进,而是集中在一些增长点上。各个增长点的引力和斥力各不相同,通过不同的发展途径,向各自的经济腹地扩散,并对一定的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各“增长极”自身产生“城市化趋向”[2]。城市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其增长极作用便凸现出来了,这就是佩鲁所说的,城市作为地理上集中的综合产业极“改变了它直接的地理环境:而且如果它足够强大,还会改变它所在的国民经济的全部结构。作为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集中中心,它促进了其他资源集中和积累中心的产生。当这样两组中心通过物质的和智力的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在一起时,广泛的变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视野和计划中就显示出来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虽然涉及产业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但最终归结为城市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聚集和吸引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地理、区位和中心优势。他的理论打上了克里斯塔勒(W.Christnller)的“中心地理论”的烙印。后者指出了关于城市区位的抽象理论和城市布局的具体模式,并根据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研究在均质平原区域内如何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强调城市趋向于设置在六边形市场范围的中心,由此能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财富的生产和流通。这是增长中心理论的雏形。增长极(即城市)带来的区域效应表现为通过资源与产业的集中来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社会成本,带动地区发展。集聚经济效应是指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当人口和产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定的范围,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费用就比处于分散状态要低廉得多;同时,集中的产业和资源为经济个体提供了更多的交易信息和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信息外溢(information spillovers)也需要较近的空间集结,其效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迅速递减。英国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K.J.Button)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划分为10个方面,即“增加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减少实际生产的费用;降低‘输入’本地区原料及延伸的费用;促进辅工业的建立;积累起职业安置制度;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集聚;金融等行业机构条件更优越;提供范围更广泛的设施如社交、教育;工商业者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改革”[3]。城市在本质上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聚集经济,其形成原因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外部、产业内部的聚集经济,也被称为“区位经济”,主要是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性而形成;第三个层次是多个行业(产业)向城市地理集中形成的聚集经济,也称“城市化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产业间的外部性。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中产业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均衡点是积极外部性和消极外部性相同的时候。在城市化达到一定规模之前这些优势会产生一种拉力效应,拉动产业向城市集聚。社会生产力带动社会分工,加速了城市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完善便利的交通和服务设施,充分的经济要素,使产业聚集在城区。这种集聚效应有利于利用城市经济资源以及生产协作、配套与专业分工,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城市产业的聚集增强了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根据城市经济所体现的集聚效应和区域效应,可以将城市功能分为对内、对外两个层面:对外指城市对特定区域内资源发挥吸纳作用,并随城市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内城市功能则表现为市场环境功能、服务环境功能和服务能力三个层面。城市功能的经济实质就是提供各种外溢效应。城市外部功能实现的前提是内部市场功能的实现,而外部吸纳功能的强化又进一步提升其内部各项功能。城市对内对外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从不同角度细分城市功能,如根据城市主导产业划分为制造型城市、服务型城市等;根据资源环境特征划分为资源城市、旅游城市等,但这些划分只体现具体城市提品的类型和城市职能,是城市基本功能的扩展。

二、城市主导功能

现代城市的功能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功能,指一切城市都具有的生产、流通、分配、社会、行政等共同,它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另一类是主导功能,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它影响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城市的主导功能有与其物质内容相一致的两大特性:一是对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即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支配作用,城市因其盛而盛,因其衰而衰;城市的性质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功能的选择和培育以及城市功能的布局,而城市性质主要决定于城市主导功能。二是对区域作用的外向性。即该城市的特殊功能是以满足自身以外区域的需要而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它是城市经济成长的基础。

城市只有在一般功能的基础上有主导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因此,城市不能盲目扩展规模。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警告我们:“一个大城市,盲目扩展、壅塞的结果,将逐渐丧失它吸引与聚合多种构成因素的一些特有功能,完全变成一群乌合之众,看起来活跃热闹,实际上日益解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倘若说这种“集聚性”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发挥各项功能的基础,那么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一般功能是相对城市周围的乡村而言的;主导功能则是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的。

在城市功能关系结构中,主导功能与一般功能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主导功能是一个城市的优势所在,是决定一个城市整体功能的主要因素,而非主导功能则是围绕主导功能来发挥作用。一个城市的主导功能往往是这个城市的支柱,是城市经济起飞的动力,通过主导功能,形成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优势行业、优势产品,并利用主导功能的相互渗透开展经济交流,更好地发挥多功能的作用。

城市功能,尤其是城市的主导功能是由分工决定的。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工和分工所决定的功能也就不同。因此,分工和分工所决定的功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每一个城市都要由自己的主导功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不同,城市的主导功能也应有所变化。城市主导功能优化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寻找并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功能的形成与发展要有相应的产业来支持,实际上城区经济功能的演化是城区产业不断分化升级的过程。城市经济功能的完善迫切要求城区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且高效的产业结构。从城市经济学分析,区域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要素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更多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进行,并且是以城市产业联系作为载体来实现的。但在一定时期,城市的功能及主导功能是一定的,寓于城市的产业之即城市功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体现出来。产业结构是产业类型及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有机整体,产业结构决定着生产要素资源在城市各产业间的配置方式,决定着产出的类型和产出的水平,从而也决定着城市功能的性质和水平。首先,产业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城市功能的性质,确定了城市的“能性”。人们在确定城市功能类型时,都是通过对主导产业的甄别进行的。其次,产业结构的水平决定了城市功能的辐射强度,规定了城市的“能级”。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往往由生产效益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带动力较大的产业充当主导产业,产业间的投入产出链条环环相扣,基础产业部门和非基础产业比例协调,基本上不存在“瓶颈产业”,城市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较高。高水平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高效率增长,使城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城市的竞争力迅速提升,城市功能的辐射力迅速增强,城市的区域地位不断提高。最后,城市产业结构通过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地域分工专业化的发展,确立了城市的“能位”――依据个体城市专业化与城市群(带)整体综合化的互动发展模式,构建以城市体系为核心的区域网络经济框架。今后,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功能的发育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予以支撑,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人口分布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加深;城市功能的实现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空间承载。城市功能与城市产业相辅相承。有什么样的功能,就必然有创造这些功能的产业,有什么样的产业,一般就具有相应的功能,并且主导功能往往是由城市的优势产业创造出来的。城市的产业结构作为城市功能赖以发挥的物质基础,其优化和升级对于推进城市功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要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城市的功能和质量评价相关。明确并且处理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配置最佳的产业结构,是发挥城市功能作用的关键所在。

三、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

进入20世纪后,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土地资源变得紧张,用地功能竞争激烈,城市内部出现了工业、商业、行政、居住区前所未有的功能区空间布局结构。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城市结构提出各种理论,解释城市结构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方式,解释功能分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正是功能区的出现和发展,才促进了城市结构的优化。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优化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指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中显示出的特点,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述城市形态和城市内部相互作用的网络。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城市形态与城市内部的相互作用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两个重要内容。城市形态就是研究不同规模层次的城市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定量化地描述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城市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联系紧密,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其它要素乃至整个城市系统都产生影响,城市内部的相互作用描述的就是城市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是指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按照自己的特性在城市空间中有规律地分布、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反映城市功能在城市内部不同地区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布局决定,如政治功能往往相对集中,社会功能则相对分散,与居民分布相协调。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充分释放城市功能潜力。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每个城市都会形成诸如CBD(中央商务区)、居住区、工业生产区等不同的功能区。然而,由于每个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以及城市发展程度不尽相同,所以其功能分区的空间形态也各具特色。

城市是现代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区别于增长)的主体动因是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夕阳产业的及时淘汰,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城市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不仅促进城市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离不开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职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是由城市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决定的。因此,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优化主要是通过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也离不开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功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能强化城市的辐射功能,而且还会引起城市功能系统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的巨大变化。当城市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主导型向第三产业主导型发生转变时,生产方式也会相应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这种经济结构上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使得进一步的聚集发展变得不经济,另一方面也为扩散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城市功能系统所承载和赖以发展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扩散作用所形成的产业在城市内的重新分布。从西欧、美国传统制造业城市的衰落到以计算机等新兴产业城市的兴起;从我国“东北现象”、“西南现象”到东南沿海城市的蓬勃发展,都雄辩地证明了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之间存在着同兴同衰的联动关系。这种联动关系并非单向传递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区域发展对城市功能提出的要求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发展产生导向和推动作用。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需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朗索(Willam Alonso)提出的级差地租理论,反映了城镇空间结构增长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这一基本原理。城镇土地级差收益的客观存在,必然吸引各类空间经济要素的向心集聚。按市场供求均衡的原理,城镇中心区段的地价就会上升,从而产生排异现象,将附加值低的产业依次向聚集体排斥,以控制城市积聚规模的自动平衡和保持积聚结构始终处于高效益的运行状态,从而使各类用地布局按产业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区位特征。

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优化,实际上也是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不同性质、职能的城市以土地为载体的产业配置是不同的,从城市整体布局上对其合理化程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而且各种用途的土地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结构也不合理,城市土地配置效率低下。这就要求对城市用地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一般来讲,第三产业适宜分布于市中心区、工业区、住宅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则宜分布在城区边缘。这样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价值,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

四、城市功能的区际协调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猛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全球产业空间布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最重要的表现至少有三:一是随着发达国家产业资本的外移和大量的FDI流入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呈现出更加分散化的全球配置特征;二是发达国家越来越集中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其城市的生产要素配置也越来越集中于现代服务产业,从而使这些国家服务经济的特征更加鲜明;三是跨国公司出于对分散化运行的产业的指挥和控制的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把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APS)为主的城市作为全球化的节点或据点,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之间形成不同的等级体系,并在这个有机体系的内部形成紧密的要素联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不断加强。城市一般都是人口与生产力高度密集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协调组织的市场及行政作用,其发展对周边的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日益凸现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重要性,经济功能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反映了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和分工状况,体现着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城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心脏所在,而基于功能导向来发展城区经济的优势产业是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其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活跃区域经济。开放协调是城市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第一,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城市带和城市群是相邻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集群分布在同一城市群内的相邻城市,这种现象很普遍。相邻城市要素禀赋相似,城市功能状况相当,通过城市间的功能协调能共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密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联系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得以实现,这是城市群体空间功能联系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城市群体空间的产业形态表现出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集群经济并行不悖、交错发展的新趋向。从而,城市群体空间内部产业整合的方向不仅在于形成垂直分工的产业链,水平分工的产业集群将日益成为城市间分工的主要模式。第二,中心城市就要发挥自己增长极的作用,通过自身经济的辐射和扩散,与周边城市加强资源、市场、人才等要素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其他城市主动向都市圈经济靠拢,逐步形成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要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需要有一个特大城市的辐射,否则难形成固定、强大的产业集群。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市场和服务功能,成为功能完善的服务中心、繁荣活跃的市场中心,才能够带动周边城镇的共同繁荣。如能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前瞻性地统一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规划,有意识地引导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区实现对接,则无疑既有助于产业的集聚与整合,也有助于城市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增强。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日益考虑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发展中国家通过城市功能有针对的调整,以集群的形式接收国际产业转移,是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途径。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创新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它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城市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附加值环节攀升,城市产业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美]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4.

[2]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4.

[3][美]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

上一篇:改革开放后法院调解的变化与省思 下一篇:贝尔研究社会的方法论及其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