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唯一,做到第一

时间:2022-04-30 06:36:48

阳先生是个大忙人,手上握着一大把的公司,其中一个还是香港上市公司,他是老板,是企业家,实业家,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可我们的相遇,却是在西安大唐西市举办的“首届全国民间博物馆藏品博览会”上。显然,他的身份不仅是企业家,还是收藏家。第一天没有见到他,他的助手反复说,他能来可不容易,太忙了,也许因为出来这几天,生意上就要受到不小的影响呢。可他还是来了,而且带来他最好的宝贝,可见他非常重视这次博览会,认为是中国收藏界一次交流、宣传、学习的好机会,是一次盛会,不来不行。我反复欣赏了他的宝贝,主要是大清皇家机制金币、清皇室御用怀表、铜镜和专用的“7501”瓷器。

第二天我们约好了见面的时间,他匆匆赶来,一看就是个爽快人,思维敏捷,快人快语。先从他的收藏理念讲起。

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第三次收藏热潮,盛世兴收藏,大量的收藏爱好者挤进了收藏的队伍,好像是个人都可以称为收藏家似的。这就好比中国股市,人人都去炒股了,挣钱的机会就少了,选择好股票成了最重要的前提。而要想进入收藏界,选择恰当的收藏品种是第一位的。

中华民族泱泱几千年,有太多的灿烂文化,留下太多的历史文物,作为一个收藏家,不可能什么都收,找准收藏定位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张先生可是下了大功夫的,他把收藏界的历史反复研究。他认为,中国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器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化和工艺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可是他从现在开始收藏已经太晚了,价格也太高了;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发展的时代,青铜器是这一时期的最高代表,要收藏就应选择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战国、秦汉以后,铁器出现,反映这一时期技术和艺术成就的应以铜镜为代表,收藏这一时期的铜镜就特别有意义,他就选择了价格相对是洼地的铜镜。唐以后到宋、元、明、清时期,应以瓷器为代表,高古瓷,元、明、清瓷的收藏应是重点,但是好东西大部分都让人收走了,他也就不去凑热闹了。清中后期机器时代到来,机制币、钟表、邮票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应予特别关注。

又要玩收藏,又想做老大,又要玩出特点来,怎么玩呢?他要沿着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走一条捷径,找一些相对比较冷门,又有很高的升值空间的东西。

张先生反复比较,他看准了大清皇家金币。古钱币收藏的人太多了,品种也太多了,他不去凑热闹。清朝的金币存世量极少,还没有人能够收齐,如果下点功夫,独辟蹊径,真可以玩出一个“第一”来。

张先生认准了目标,开始跑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参加各地的拍卖会,不惜血本,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把大清朝所有的金币收齐了。

清王朝自咸丰起,凡发行新的年号制钱时,都要先由户部(财政部)根据新钱的设计试雕象牙样币,以作恭呈皇帝御览之用。到光绪中叶,清政府开始试铸机制金属货币,凡由户部造币总厂设计的大清银币,必须先铸金质试样币,进呈皇帝审定,因数量稀少,非常珍贵。

大清十三代皇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1643年至1911年共268年期间,只有光绪、宣统两朝才使用机械打制的金质呈样币给皇帝御览,在此之前都是使用象牙雕刻的呈样币给皇帝御览,如“同治通宝”宝泉牙祖币。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国最早的机器铸币厂――户部造币厂(原天津机器局铸钱局)从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购进全套造币机械,并聘用外籍技师,1890年该局投产。光绪、宣统两朝(1875年-1911年)36年间,共有5种皇帝御览金币。而这5种金币张先生现已全部揽入怀中。他手上的这套大清皇家金币是全世界唯一一套完整的中国金币(机制),堪称孤品。

这套大清朝皇家金币,填补了中国古钱币收藏的空白。过去中国的收藏界,一向没有“皇家金币”这一说,说明这确实是个冷门,但它毕竟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一部钱币史就是一部金融发展史,其中环环相扣,一脉承传,缺失了任何一环,都会中断历史脉络,不承认这段历史是不对的。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拥有它,与普通百姓无缘,这就更显出了它的珍贵价值,堪称稀世珍宝。

张先生的收藏已经不仅是把玩,冥冥之中,他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他说:“也许是前世有约吧!”

币制改革,是历代皇家都要进行的大事情,这关系到江山社稷,国计民生。那么为什么只有光绪、宣统两个皇帝拥有金币呢?这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有关。十八、十九世纪,正是机器大发展的时期,光绪和宣统也算是赶上了这个好时机,从西方引进制造钱币的机器,为皇家效力。因此,大清皇家钱币也就开启了一个新的币种――金币。同时,大清宣统二年(1910年),中国颁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币制法《国币则例》,将国币单位定为“圆”,规定以圆、角、分为货币单位,定银元为国币,废除银两制度,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银元铸造权归中央政府。在张先生收藏的金币中,有一枚“大清银币长须龙金质呈样币”,第一次将“两”改为“圆”。这是中国钱币史上的重要一笔,是珍贵的历史记录。该钱币原在著名钱币收藏家马定祥手中,后由张先生在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上拍得,如获至宝。

在张先生的展台上,有一对精致的对表(温馨与纯真),这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1760-1820年)送给嘉庆皇帝的国礼,也是张先生在拍卖会上所得。该表壳上是精美的珐琅彩,是18世纪中后期名画师的作品,原装表盒依然保存完好,内衬布上还有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皇室徽章,外箱则是当年皇室专用的摩洛哥小羊皮,是唯一被证明国王赠与皇帝的礼品。这个“唯一”,正是张先生要追求的历史价值。

说来这对表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816年8月13日,受乔治三世委派的阿美士德使团抵达天津,准备拜见皇帝,但中英双方就礼仪问题发生了分歧,清朝要求英国人实行三跪九叩礼,英国人则认为有损大英国威严坚决不从,反复协商后,英国人决定用单膝下跪低头三次代替三跪九叩。最终皇帝同意接见。英国人连夜赶路于凌晨到达,皇帝已经决定接见了,但是英国人因为官服与国书未到达要求休息,因此大大得罪了皇帝,认为其傲慢无理,取消陛见,下令驱除英国使团。后又经解释,方才消气,几经周折,终于收下了英国人的礼品,其中就有这对精美的对表。这段历史也说明中国在当时世界上不容忽视的高尚地位,因为强大、富有而高傲,各个国家都争先给中国送礼。

据考证,像这样的对表也就仅此一对,连保存外国钟表最多的故宫里也没有这样的对表,都是单只的。

经欧洲钟表专家考证此表确是由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赠予大清嘉庆皇帝的礼物,也是收藏界唯一获此证明的珐琅彩绘怀表。

同时展出的还有“中国第一表”,中国钟表业的鼻祖――亨达利钟表行在成立当年――1864年生产的一对表,又是一个第一。

在金币和对表的旁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展台,中间挂了一幅主席的画像,原来这里展出的是专门为主席制作的“7501”专用瓷,又被称为“红色官窑瓷”。1975年,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接受了一项任务,为主席制作一套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7501瓷”因此得名。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发现张先生的独辟蹊径之处,也就是他的又一个“唯一”。

瓷器是中国人特有的产品,收藏家可谓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有实力的收藏家都是从高古瓷器或者是明清瓷器收起,对当代瓷器不屑一顾,认为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张先生却独具慧眼,他认为收藏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哪个环节都不应该放弃。并发现当代瓷器里面有许多非常精美、质量上乘、数量不多的产品,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值得收藏。尤其是当他发现“7501”毛瓷后,更是惊喜万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他开始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当年为了烧制“7501瓷”,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专门组织了40多位顶尖高手,突击研究设计,选用最好的材料,用最好的工艺进行生产。当时中国最著名的陶瓷艺术家王锡良、戴荣华、汪桂英等人都参与其中,据说,原材料是从10多吨中选出1.2吨,来专门烧制“7501瓷”的。而图案,则选用了釉下红梅和釉上水点桃花等,之所以用梅花和桃花,是因为喜欢这两种花。

他发现“7501”有五大特色:一是相当一部分是釉下五彩,这种制瓷景德镇以前没有;二是用1400℃的高温烧制而成,釉面玻化程度极高,以前制瓷没有达到这么高的温度;三是釉下双面对花,碗内碗外芙蓉花重叠一致,这种工艺以前也是没有的;四是所有餐具都带盖,这也是以前没有的;五是品种齐全,有餐具、茶具、烟具、文具,皆成龙配套。

张先生不惜血本将所有发现的“7501”瓷器都收了回来,现在他手里的这套,是全世界唯一一套最全的“7501”毛瓷。如今,“7501”毛瓷的价格正在迅速攀升。张先生又走赢了一步。

“7501”毛瓷的出现立即引起日本人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由东京国立博物馆策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7501毛瓷”赴日本岐阜县现代陶艺美术馆、茨城县陶艺美术馆、山口县立美术馆、东京市涩谷区立松涛美术馆巡展一年。得到日本专家学者的肯定及好评,被誉为千年景德镇的结晶。这是中国民间藏家藏品首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出国巡展。“又是一个第一。”张先生不无得意地对我说。

可见张先生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成功的收藏家,而作为收藏家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准确的定位,不玩则罢,要玩就玩到第一,玩到唯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精明,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不过张先生对我说,他搞收藏可不是为了挣钱,所有的藏品只买不卖,他搞收藏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了继承、传承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只要自己的藏品能够记入史册,得到各界的承认,为中国的收藏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比什么都高兴了。(责编:辛友)

上一篇:精美绝伦的战国玉人 下一篇:玉器高仿鉴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