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能除千年暗

时间:2022-10-01 01:45:53

(一)

香港私人珍藏一西晋青瓷人形灯(图1w,造型古拙趣怪,十分罕见,聊备小文记之。

该灯由灯盏和灯柱两部分组成,呈上小下大圆筒状;中空,塑一人形,头顶一帽状灯盏,灯盏内正面有一空心瓷管通向盏心,为置放灯蕊之用。人物露牙、突脐及带兽尾,怀中搂一温驯之巨鼠,双手合于鼠口下持一物喂鼠;肩膀两侧各攀附一只长尾猴;两只手臂上各塑一只小老鼠,面向巨鼠作亲昵状。平底露胎,带深褐色窑红及垫饼痕v图2w。施青釉,局部对称点褐彩,器身遍布无色细开片,莹润如脂。人与各种小动物之间搭配合谐有致,率真自然,隐隐透出一种神秘静谧的美。

(二)

中国灯具的出现最晚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古代灯具开始在民间推广普及的时期。其中尤以陶瓷灯具为大宗,如熊形灯、卧羊烛台及青釉人骑兽烛座等。就点灯方式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烛灯和油灯。二者主要区别在于,烛灯的灯盏v盘w中部常有一枚凸起的支钉v又称“烛焊”w,或其他可用作固定之物,以及合适的孔洞来固定烛身。根据目前出土的实物考察,用细柱状蜡烛的烛灯最迟在东汉晚期已经出现v图3w。至于油灯,一般只需于浅盘状的容器内放置油质燃料,用以点燃布缕或线索加工而成的灯蕊,如著名的带“甘露元年五月造”铭熊形灯即是。较为精细的则于灯盏v盘w中附带有管状物以固定灯蕊,如本文介绍的人形灯v图4w。尽管烛灯与油灯的使用方法、燃料v一为固态,一为液态w等有异,然据孙机先生考证,其实在汉代,除了单独燃点的蜡烛以外,油灯的灯柱也叫烛。

人形灯是中国灯具中较具特色的灯具,其主要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而以各种动物为题材,或以人骑v抱w兽形灯具,则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巧合的是,浙江省博物馆亦收藏有一件与本瓷灯造型相类的褐釉人形灯v图5w。虽然局部残损,然难得的是其背部釉下刻有“大吉祥”三字铭文,是汉代常见的吉祥语。从其肩部两侧残存的动物形态来看,应与图6人物肩上的长尾猴属同一题材。一般认为其怀中所抱动物为熊,熊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种祥瑞而大量出现于画像砖、烛台、器足上,铭文亦说明所塑动物皆含吉祥之意。而老鼠想必寓意谷仓常满,从而引申丰衣足食之意。同时由于鼠类繁殖量大且快,故又有繁衍不息之意。至于主体人形帽冠v灯盏w以及肩膀的小猴v侯w,当为中国古代传统“加冠封侯”的美好期望。中国古代工艺品纹样讲究谐音和寓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收藏有一件西晋时期的青釉羊头v吉祥w鼠系罐可资旁证v见《中国文物精华大全》200页,图065.w。玉笥堂亦收藏有一件精美的抱羊(吉祥)带底盘胡俑柱油灯(见《玉笥堂藏越窑青瓷》文物出版社2007编号67)。汉末魏晋南北朝之际,阴阳五行之说盛行,神仙鬼怪等怪诞之风泛滥,故出现此等拼合之奇特造型当不难理解。虽不带铭文,但其象征祈福之意义却是十分明确的。当然亦不排除二俑所抱之动物皆为同指,只不过艺术表达形式稍异而已。从其胎、釉及点彩方式等风格分析,当为西晋时期越窑产品。总而言之,此西晋越窑青瓷人形灯当直接沿袭自东汉人形灯,且为同一窑系或相邻地区的产品。

(三)

灯除了为人类带来光明,在佛教礼仪中亦具特殊意义。如据《施灯功德经》《法华经》等经书所载,在佛塔、佛像或经卷前燃灯,即能够获得大功德。且由于灯可破暗为明,所以经中常将法、启蒙比喻为灯,如以智慧照破愚痴暗障,于是称智慧为无明长夜灯炬。另外,法脉也称为法灯,师父传法于弟子,称为传灯;承续法脉,称为续灯;延续不绝,称为无尽灯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包括瓷质灯在内的各种灯具已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作为都市人,今天已无法想象古代没有电灯的日子,只有在偶然停电的那一刻,我们才能顿悟那一盏青灯带给我们的温暖与安全感。千百年来,此青釉人形灯,不知曾照亮了多少人的心灵,排解了无边的孤寂,又破除了几许的迷障,然终能丝毫无损流传至今,殊为难能可贵。

(责编:雨岚)

上一篇: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下一篇:一块玉牌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