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2006~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时间:2022-04-30 05:31:39

红古区2006~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单位:730084 兰州市红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讯作者:吴杰

【摘要】 目的 了解红古区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流行特点。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古区2006~2010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本区共报告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起,发病222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均为传染病疫情,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部事件及病例发生在各类小学及幼儿园。结论 加强学校内的卫生管理及健康教育,建立严密的疫情监测制度,减少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公共卫生; 流行病学分析

学校人群聚集,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因学龄儿童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成为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处理,易造成暴发和流行,除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为了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特对红古区2006~2010年学校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2006~2010年红古区调查和处理后经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2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起(包括幼儿园),均为一般突发事件。其中2006年5起,2007年3起,2008年1起,2009年1起,2010年未报告。共发病222例,暴露人口10494例,罹患率2.12%,无死亡病例。

2.2 事件种类及事件数 10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为传染病事件,按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的8起(腮腺炎1起、风疹3起、水痘4起),占80%,发病205例,罹患率2.36% ;消化道传播的2起(甲肝1起、手足口1起),占20%,发病17例,罹患率0.93%。

2.3 时间分布 事件多分布在5~6月和9~11月,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与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高发有关。其中5、9和11月发生暴发疫情最多,共7起,见图1。

2.4 地区及学校分布 事件发生涉及3个乡镇,2所区小学,1所幼儿园,7所村小学,学校类别各占20%、10%、70%,以村小学报告的事件最多。

2.5 免疫情况 10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9起均可以用疫苗来预防(甲肝、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222例中无免疫史的198例(89.19%);免疫史不详24例(10.81%)。

2.6 报告事件转归情况 首发病例出现至报告3~9 d(平均3 d);疫情持续时间3~24 d(平均11 d),持续时间长的主要为水痘疫情。

3 讨论

2006~2010年红古区学校发生的10起突发事件,全部都是传染病疫情,尤其呼吸道传播的疫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5~6月和11月属于高峰月[1]。罹患对象以小学学生为主。9起疫苗可预防事件的发病者中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

甲肝的发生与农村小学自备水源未严格执行消毒及学生有不良饮水卫生习惯有关;丙类传染病(以风疹等呼吸道传播的疾病为主)所致的突发事件,是近年来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水痘等其他类别传染病的突发事件,虽然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但在学校发生,也同样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疫苗可预防的相关传染病疫情,一方面在实行国家扩大免疫以后提高一类疫苗的接种率,另一方面二类疫苗(水痘等疫苗)是自费自愿接种,只有通过宣传来提高群众的接受能力。

肠道传染病暴发是由于农村小学学生卫生知识缺乏所致,因此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通过健康教育改变学生的卫生习惯,是减少消化道传染病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

突发事件发生后,报告是否及时影响整个事件的转归,调查发现,首例患者出现后未引起学校重视,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是导致疫情的扩散的主要原因。应在学校老师和医务人员中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以便于学校疫情发生后能准确、及时报告,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吕元聪,董柏青,谭春梅,等.2004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广西预防医学,2006,12(1):23-25.

(收稿日期:2011-04-13)

上一篇:高血压个体化防治初探 下一篇:社区医院2型糖尿病应用阿司匹林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