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校本研训 建设新型教师团队

时间:2022-04-30 12:20:22

实施有效校本研训 建设新型教师团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出现了大量突出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主要靠校本研训来解决。必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研训制度,使教师不断掌握教育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以此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此,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白云路小学确立了这样的办学方略――“以人为本,名师支撑;科学管理,创新发展;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策略;特色鲜明,持续发展”,无论是打造名师、科学管理、提高质量、科研创新还是持续发展,都要依托校本研训来形成团队合力,促进教师发展。

几年来,白云路小学不断研究探索,形成了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突出重点、培研结合、不断创新、步步推进、整体优化的研训模式,努力做到科研、教研、培训三结合,把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专业发展融为一体,以研带训、以训促研,落实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研究――直击教育小问题

面对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冲击与蜕变,教师该如何沉着应对?这些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教师最熟悉的是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最终要在教学中落实。那么,朴素的教学案例研究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顾泠沅)。我们要求教师或针对自己的困惑,或捕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鲜活的教学故事,将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记录下来,加上积极的反思和感悟,形成教学案例,用实践诠释理论,从而提升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让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怎样做案例研究?我们的观点是:从教育细小环节入手,直击教育小问题,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敏于行动!经过校本培训,老师们已掌握了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

1.关注自身的教学需要与困惑,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案例研究如果不关注真实的课堂教学需要与困惑,那就纯粹属于“开发”,即使很精彩,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教学中的真实困惑才是案例研究的切入点。上课时,我们的老师总是带着问题在思考:哪些课堂教学中问题值得我关注?哪些问题比较棘手?应该选择哪一课尝试解决问题?听课的时候,每个人更是带着问题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或者是教师的启发点拨行为等。

2.在研究状态下实施教学过程,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课堂就是案例研究的场所,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活的教学案例。教学中,老师们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特别是关注与众不同的声音、行为以及思维方式。对课堂的精彩之处、闪光点或缺憾的地方进行敏锐的洞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而且用心去体验,从身边或亲历的平凡、平淡的事例中捕捉到新奇,然后加以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3.在教学情境中即兴反思,及时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要做到预设和生成相融合,既关注自己预设的教学程序,又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成的真实情况,还要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体验与智慧生成的课堂,亦即“教中思,思中教”。

通过易于接受、易于操作、卓有实效的“问题――反思――策略――实践――新问题――再反思――新策略――再实践”的小问题式案例研究,解决了很多教育教学问题。我们还将老师们的案例研究进行收集、进行评点,找出应对策略,并进行系统整理,积累成策略库,供教师们共享,有效引领了教师的发展。

二、课堂反思――关注教育的细小环节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反思使教师教然后知困,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校本研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每一位实验者在积极参与的同时,更要沉淀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校在校内实行了“反思――问题――研讨――实践”的系列活动,让老师们体验到“逆着河流行驶可以发现源头,顺着河流漂泊可以找到大海”的欣慰,我们的模式是:

1.每日一反思。提倡大家以教学日记和教后记的方式,反思自己一天教学的得与失。要求老师们的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通过反思,老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还养成了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了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2.每周一交流。在每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内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解决的方案,再通过组内教师的合作讨论,集小组成员之智慧,使反思者的反思更深刻,解决问题的方法更科学。这对小组其他成员来说,也是一个自己学习、交流、互动、成长、共同提高的平台。

3.每月一评比。每月学校都会以教研组为单位,对全校教师的反思进行集中评比和展示,优秀的还要向县教科室及上级有关刊物予以推荐。“一日不思,顿感空虚”是许多教师反思后的感言,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学反思在教师中已逐渐形成习惯。

三、课题研究――扎根实践,直面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多年来,学校一直以“立足实际,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塑造品牌”为原则,坚持科研兴校的战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感受到,学校教育科研却逐渐步入了困境。虽然有很多老师参与了各级各类培训和校本研修活动,我们常见的却是:教师们争论思辩滔滔不绝,但在真实的教育情境里却依旧我行我素、言行不一;虽然学校支持教师进行常规的学校课题研究,但是由于研究在操作上过于追求科学性,程序复杂,对教师个体存在很大的难度。为此,我们提出并实践了“教师小课题研究”,力图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利于教师完善自我。

“改进教学、发展自我”是我们确立的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鼓励教师从实际需要和可能性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在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倡导行动研究、案例积累、实践反思的形式,并逐步让教师尝试运用传统课题的学术型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不强制要求。学校的科研管理者则帮助教师根据自身关注点和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研究点,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允许教师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展示,特别是允许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课题成果,还倡导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叙述自己的实践、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

由于案例式、反思式、小课题式校本研训关注的都是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细小问题,研训能较快地取得一定的成效,学校教师群体也较快地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一种成功感,他们乐当校本研训的志愿兵,把学习当做成生活的一部分,把研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把平常的课堂视为一种美丽的经营,不断地感受着成功的快乐,不断昂首立于新的人生航道上……

上一篇:激感 快乐写作 下一篇:强化培训管理 提高培训质量 扎实开展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