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电需先获得公众认可

时间:2022-04-29 09:06:52

发展核电需先获得公众认可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的消费大体上占70%~80%,致使我国在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为此,国家层面正在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如核电、水电、风电等等。在《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中更明确了我国未来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近期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情况新闻会上也进一步表示:“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改变,将进一步完善核电发展规划,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发展核电。”

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为了低碳节能以及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具有发展核电的决心,核电业界和地方政府也都积极支持。但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公众难以接受,特别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加深了公众对核电的恐惧心理,也使核电的安全性再次受到质疑。我国“十二五”期间不发展内陆核电也正是考虑到公众接受的问题。日前江门核燃料项目在公示后短短几天就匆忙下马,更说明了公众的反对对核电发展的巨大影响,我国要发展核电必须先过公众这一关。

公众对核的恐惧由来已久,但是反核原因因人而异。大致有这么几类:一、集中在核项目附近反核人群,他们既渴望发展清洁的核能,但又不愿承担其风险,即所谓的“邻避效应”;二、观点态度比较明确、接受过较多教育的年轻一代,因为他们知识面广,掌握现代信息工具,思想较为活跃,是反核舆论的主要制造者。但他们虽认识到了核和放射性的危险,却对核技术和核电行业了解不深入,无法对其安全性形成理性判断;三、反对最激烈的常常是收入较高的人群,因为高收入者更担心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从而容易反核,相比之下贫困老百姓则更看重怎么增加收入,对人权概念无太多关注,除非自身利益受到较大损害,否则很少公开表达反对意愿;四、对核能一无所知或是受教育程度低的随波逐流者,他们常常是听别人讲核的危险性从而反核,没有坚定立场。

综合起来看,公众反核的原因在于对核技术和放射性存在误解,以及对核电行业的不了解,导致在核电风险问题上认识不深入,加上对发展核电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以及一些动机不良人士的煽风点火,反核情绪有愈演愈烈之势。但公众的反核情绪与国家基础教育、宣传方式,与地方政府和业界在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这些问题在江门核燃料项目中表现明显。实际上,江门的核燃料厂污染很小,是核电产业链中风险比较低的涉核项目,但大家却因不了解而过于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国家基础教育落后、科普宣传力度低、政府公信力丧失以及地方与业界在操作过程中选址不当、操作程序不规范、项目公示宣传不足或公众参与度低等等而造成的。因此,驱散公众的核恐惧阴霾,消除公众反核情绪,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与业界等在多方面共同努力。

上一篇:当面对水污染引起的肿瘤死亡时 下一篇:破“霾伏”,深圳该如何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