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艺术家的劣质作品

时间:2022-04-29 04:34:27

优秀艺术家的劣质作品

十几年前让青年一代热血沸腾的“85新潮”作品,如今像木乃伊―样被安上了玻璃罩子成为冷冰冰的圣物。前―场前卫艺术运动就此收场,而另―场运动正在疯狂兴起,这场运动我只能把它叫做“艺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实验”,我想找不到比这更确切的称呼了。

当代艺术实际上已经披上了一层光环,这两年加入了不少新兴群体:从职业看,有挖煤的、做金融证券的、房地产商、广告商、媒体投资人、开连锁饭店的、游戏公司老板、银行家、古玩商;从专业看,有学英语的、学哲学的、学管理的、学财务的,甚至学数理化、医学、数学的;从社会成分看,有高干子弟、党政官员、财富大鳄,甚至还有部级的文化和社会机构,比如慈善总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等。

当代艺术这两年的人群构成,早已不是“85新潮”或者上世纪90年代在边缘奋斗挣扎那批人了,尽管可能还有一些骨干或成功者在局里,但新加入的人群占总人口的70%。

事实上,中国的很多美术馆和民营艺术机构正在纷纷购进“优秀艺术家的劣质作品”。

70%的艺术家是冒充的

欧洲人到底欣赏我们中国艺术什么,这么热衷找我们去欧洲做展览?

我想直接原因是:他们觉得美国人太傲慢,不愿意主动找美国谈合作受气,但是非西方的国家又觉得不够刺激,只有中国既有伟大的过去,又有邪乎的革命和不可思议的当代资本主义,这是引起他们好奇并具新闻效应的地方。欧洲人不可能倒过来崇拜中国的油画技术,他们只是对中国的图像信息感兴趣,比如古代的文人画、明清家具、故宫、长城、天安门,革命时期的、“”以及当代的高楼大厦、小姐、麦当劳和举止怪诞的痞子青年在同一时代共处的戏剧性场景。

在这几十年里,欧洲人接受中国当代艺术是因为中国艺术所具有的活力,以及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他们希望感受这种活力并从中寻求启发。欧洲人的艺术展览体系至少有这种集体无意识,即从与中国的艺术交流中寻求对新的文化力量的感受,同时加强对中国的感情投资和文化战略上的早期铺垫。

中国的艺术历史和生态一直没有进入正轨,尽管这两年涌入大量天资聪慧和携带资本的半路出道的爱好艺术的人群,但整体上,懂艺术过及格线的人很少,从而形成一个奇特的艺术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么是很懂艺术,要么是很不懂艺术,而很不懂的人群占了70%。反过来看欧洲艺术,始终能稳定持续地成长并代有人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有一个过及格线的受过基本艺术教育的占70%的基本人群,这个人群未必是艺术领域顶尖的艺术专家,但能保证一个基本生态正常的新陈代谢。

现在像北京798和草场地几个艺术区每个周末至少有30个展览,实际上很多都是由来自其他领域和美院的新策展人策划的,人数可谓不少,但他们策划的展览大部分只能打55分。那么画廊、拍卖、报道和经纪等艺术市场从业人员的水准就不用说了,但这个庞大的人群在不断引导艺术资本和社会公众的基本艺术判断,而少数艺术精英就像是在跟这个庞大的无方向感的群体进行拔河。所以,如果这个70%的人群所从事的艺术活动的水准不够基本及格线,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必然是一个怪胎和迷局――其本质就是艺术资本主义正在形成。

艺术资本主义在中国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在艺术资本主义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天分和无师自通的操作能量,可能要超出很多国际艺术界和中国老一代艺术人的想象。中国艺术家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善于操作的艺术群体,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为了争夺去海外参加双年展的机会纷纷结成兄弟会。一个外国批评家和策展人来中国后,从飞机上下来,见北京艺术家,由北京艺术家陪着去上海、杭州、广州等其他城市见他们的艺术家,一直到登上飞机回国,这个外国策展人几乎见不到这个圈子以外的中国艺术家。

还有诸如控制自己艺术作品的投放数量,这在不少艺术家群体里已经变成一种口头相传的市场秘笈。比如进入市场早期要有一定数量,尽量不要让一家画廊控制,要让多家画廊分摊作品经营,这样作品可以分散到各个收藏群体。一旦作品分散面和结构合理了,所有买家就等于陷进来了,即使你以后画得差,收藏家们也要维持这个艺术家的艺术圈地位、口碑和市场价位,因为这个艺术家以后艺术水平和艺术地位掉下来了,对谁都没有好处。到这个时候,艺术家就可以控制作品数量了,比如一开始每年50张到80张画,每张卖20万到80万元;等到卖100万到500万元时,就可以只画10到20张。

除了双年展,现在几乎所有的展览都是在画廊的支持下产生的。北京每个周末都有至少五六十个当代艺术展,没有人能把这所有展览都看完,而且随着艺术水准的平均化,展览也都大同小异,北京各大艺术区的展览就是这么200个左右艺术家在拆分组合,无非是将作品从这个画廊搬到那个画廊,与另外一拨人重新组合。很多展览实际上不是展览,而是以展览为名的促销会或者艺术派对,大家也很少真正看展览,而是在吃东西、换名片、拍照留念或者物色可以偶遇的异性。

批评家写文章收画或高额稿费,艺术杂志收版面费和画,画廊、美术馆收画抵场租和画册成本。这些现象并不是中国才有,欧美这些年也在讨论艺术评论的广告化。在中国这两年还有更混乱的现象,像批评家开画廊,策展人兼经纪人,在展览上带收藏家来买画,卖了画从艺术家那儿提成,画廊老板、艺术家、艺术官员当策展人,杂志社拿了画送拍,拍卖公司出钱做学术展和文献展,展览作品直接销售和上拍。

这是一个角色混乱和欲望直接行为化的年代,在中国艺术圈已经形成一种无规则的游戏竞争。这场混战的唯一规则是资本,所有的越位和角色篡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掌控更大的资本,判断这场混战的唯一指标是看谁最接近资本大鳄,谁拥有最多的可直接支配的资本。

名声、绘画、资金、照片、雕塑、人脉,甚至与大腕的交情都是资本,并且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最终还是要兑换成现金资本。在这场资本争夺战中,艺术家、画廊和投资人是一个权力轴心,艺术市场就像一个股票市场,画家生产股票和筹码,画廊下订单、组织宣传和销售,出资人购买股票,然后和其他投资人在拍卖会上相互炒作价格。在这场游戏中,批评家和策展人实际上还是重要的,看看历届拍卖图录上艺术家的简历就知道了,艺术家由于策展人和批评家组织的展览在小范围名声骤起,然后有一定的作品销售,又参加更高一轮的展览,名声更大,价格更高,直到越过了名声和价格的基本线,就是没有批评家和策展人的参与也成立了。这个时候他已经社会化,由媒体、社会机构、发烧友和投资人接着捧,一直捧到成为部级的一代宗师,就更不受批评家、策展人和学术圈制约了I除非碰到像“”、纳粹统治这种可将人一棍子打回十几年前的非常时期,他的画再差,都不会影响他的社会名声和市场天价。艺术从来没有像当代艺术这样荒诞过。

上一篇:我是被搬运的艺术品 下一篇:画冰箱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