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逆境中推进改革

时间:2022-04-29 01:26:17

在全球逆境中推进改革

10月的宏观数据刚刚出炉,基本可以确定,内需已经触底反弹,同时,外贸情况也继续好转,国内经济形势基本向好。

如果将过去两个月的经济数据综合来看,增长企稳并回升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稳增长政策逐渐发力,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都有普遍的加速。

我们判断,政府在近期内可能选择不再加大经济政策放松的力度。我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整体状况较好,而在工资增长仍然较快、没有出现大面积裁员现象的情况下,政策制定者不具备逆周期调控的紧迫性。此外,有鉴于刺激政策可能带来的债务和通胀等副作用,稳增长的政策不太可能进一步扩大范围或出台政策信号强烈的工具。

虽然周期性政策的必要性下降,但随着政府换届调整逐渐完成,结构性改革的窗口即将打开。

未来的5年-10年里,国际经济环境会比过去十年更具挑战性。虽然最近两个月出口出现暂时好转,但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面临的去杠杆化,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长很难在未来3年-5年内回到上一个周期顶端的水平。此外,主要发达经济体最近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使国际金融环境免于动荡,在不对称的全球货币体系内,可能给我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胀稳定带来持续挑战。

2013年,我们认为全球货币政策会进一步放松——欧元区可能在2012年底开始进入名义利率为负的阶段(欧洲央行用惩罚性政策避免商业银行保留过多超额准备金,而商业银行给零售客户的存款利率仅略高于零);美联储的扭曲操作告一段落,不再进行长短端国债的买卖对冲,而是“只买不卖”,即进入所谓的量化宽松第四阶段。

如以上的预测实现,几乎可以预见的是,各主要货币间的暂时汇率平衡有可能被打破,全球外汇市场将进入新一轮调整。与此同时,固定收益证券的回报进一步被压低,低利率资产蔓延至更多领域,造成机构和个人投资人迫切追求更高回报,风险偏好被迫上升。

虽然零利率政策出发点是为了减少去杠杆化过程带来的痛苦,但必须承认其具有巨大的副作用。在未来更长的一段时期里,该政策可能在美欧宏观经济基本面好转以前就为下一轮金融市场的动荡埋下种子,同时,资本逐利性造成新兴市场经济体内流动性压力和物价/资产价格的上涨。

国际环境中的挑战进一步凸显了中国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而结构调整未来面临的障碍,需要政府启动深层次改革来破题。我们认为,改革应以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为目标,利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促进产业升级和开放服务业抓住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

首先,从长远来看,向中西部推进城镇化有利于维持规模经济效益带来的效率提高。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通过刺激政策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而变被动为主动,将工业向内陆省份梯度转移。外需在未来三年至五年间很难大规模反弹,从而客观上决定了过去通过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而实现的规模效益难以持续,这需要在未来转移到国内市场来实现。

而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并保持较高的速度,将对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医疗体系、社保制度以及土地制度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产业升级与品牌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积累了大量具有经验的技术人才、产业工人和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机械设备,从而为开发新产业和原有产业的细化分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我们逐渐看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出现了一些中小型企业,它们快速追赶国际市场中该特定领域的领先企业,凭借优质低价崭露头角。政府固然可以主动补贴其认为可以制胜的行业,但如果利用改革优化其融资渠道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改善投资环境,有可能会促进更多创新以提高效率。

第三,开放服务业顺应消费升级的需要,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有益于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从生产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提高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制造业受到外需影响相对收缩,其富裕出来的劳动力和资源本来顺理成章应该转向服务业,但众多服务业受到税收、行业准入等影响,效率并不高。如果资源转向服务业反而在短期内会导致整体效率下降。政府尚待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避免这样的转移发生,而是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提高其竞争性。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上一篇:给你的句子化个妆 下一篇:适应新时代的体育课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