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时间:2022-04-28 11:18:48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也许,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再走十年、二十年,我都不能阐述清楚什么是“语文”。然而,行走于课堂,在实践的摔打中,我渐渐摸着了语文的门道,甚至有了些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说起这些理解,不能不提我与《推敲》这课的三次相遇。

初见《推敲》,万般羞愧。大约是八年前的初秋,夏天的闷热正慢慢退去,天高云淡的好时候,学校特意邀请专家组走进课堂,指导教学。我将《推敲》一课翻阅了两遍,并没有发现难读难懂的内容。这样的文章大概没什么好讲的了,读读自然就行了。这样想着,我便把书丢开了。也许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也许是因为懵懂无知而产生的无畏,浑浑噩噩中,我居然没有用心准备。课堂上,顺着课文,我读一句讲一句,问一句学生答一句,完全没有目标,完全没有重点,完全没有设计。课上完了,我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初秋的清爽完全消失在听课老师的叹息声里。评课时,大家七嘴八舌提了很多语文教学的常识,有一句话大家叮嘱得最多――教材是需要解读的,教学是需要设计的。

再见《推敲》,十分紧张。三年后,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给了我一次弥补过错的机会,我又面对《推敲》这课了。有了上次彻头彻尾的失败,我再也不敢掉以轻心。解读文本,查找资料,设计教案,整整一个星期我夜不能寐、食不能安,把《推敲》这课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琢磨了个透。从导入到过渡,从点评到小结,我都花费了不少心思,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依旧是汗流浃背,不知道两年后的再次《推敲》是否经得起大家的推敲。终于,肯定的声音多了起来,说文本解读细致了,教学设计精致了。但老师们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教师组织的这些教学活动是该学段学生所需要的吗?于是,我又记住了一句话――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教师的“教”。

三见《推敲》,一声惊叹。两年前,我又遇上了《推敲》。在南京的一个大礼堂里,孙双金老师将执教《推敲》一课。因为与《推敲》的两段前缘,我尤其期待这课的到来,我不知道孙老师将呈现出怎样的一番风景。上课了,孙老师指导学生讲述一个故事、理解一首古诗、品味一段佳话、欣赏一种现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孙老师立足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一篇课文在孙老师这里是引子,是例子,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刹那间,我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们总会相遇失败,相遇成功,收获掌声,收获泪水。语文是什么?也许需要我们穷尽一生之力不断去探求。而与《推敲》的三次相遇,似乎也在昭示着我,语文教学就是需要这样不断地推敲、推敲,在推敲中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编/张晓东

上一篇:纵横赛场、挥毫笔墨,会员联谊展风采 下一篇: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国际比较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