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时间:2022-04-28 10:06:57

浅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一定能掌握好信息技术知识。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信息技术是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 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在实施教学行为时,也要求学生主动、生动地发展,培养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非常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都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对这一点很有体会,因此,我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常常为设计一个任务苦思冥想,力争每节课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能力强的学生给予鼓励,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不但不能存有偏见,而且要去理解他们、并耐心地指导和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简单地否定,抛弃他们。另外,良好的心理氛围的营造,也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还包括在课外,在生活中的长期积累。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如我在讲授演示文稿制作时,对学生进行分组,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更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

三、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乐趣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才会发现和处理许多问题。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精讲多练。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 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应该说上机时间占70%,理论课只占30%。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慢慢地对计算机的热情就会下降,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布置相关任务,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上机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上机操作能够解答某一问题或完成一件任务,必将会熟练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增添一份喜悦之情,充满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五、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其中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的指导性的规定,但是又非常地灵活,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非常宽的选择余地。比如要求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来说,需要教师的讲解,而一些对画图程序已经“玩儿”得很熟练的学生对此则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对原先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层次较低的同学,可以使用工具先完成一幅画,而对于学习还有潜力的同学,我就要求除了以上的内容外,再利用绘图工具设置出一些特殊效果,如“一个文字有多种颜色并存”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所有的学生就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六、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浅议初中语文“学习共同体“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大力开展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