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考试模式改革初探

时间:2022-04-28 07:04:49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考试模式改革初探

摘 要: 随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明确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应用型本科高校现行的教学效果考试考查模式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不符,进行创新型、多途径的考试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考试考查新模式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考试模式改革 应用技术

随着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综合改革如火如荼,许多有识之士都在致力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改革。通过对现有应用型本科采用传统学术型本科考试体系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考试考查模式的新方法、新举措,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现行的考试模式

目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实行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仍然采用的是传统学术型本科高校的考试体系。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形式单一

传统的考试形式基本上是采用期末统一试卷考试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概念、原理,未能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符,也很难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无法实现对教学效果客观全面的评价。

2.考查内容死板

对于试卷考试模式而言,由于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完成死记硬背的应试考试模式,缺乏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只要在考试之前一周,认真背诵老师所强调的重点和要点,再记住几个典型的题型,那么应付期末考试简直易如反掌。这种考试模式决定了其考试内容死板,有悖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二、创新考试模式的内涵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传统的考试考查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新考试考查模式。经过研究,现提出几个较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向,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多样化的考查模式

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效果验收,不应只用期末一纸试卷定英雄,应该将考查方式从“期末考试”转向注重“过程考核”模式。应该对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项目完成质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进行综合考核。对于部分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课,可以将考试形式由期末的“纸考”转变为能具体体现应用和操作的“机考”。这样可以实现从注重理论考查转换为注重动手应用能力的考查,真正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2.丰富考试内容

除了考试采用传统的选择、填空、简答、编程等考试题型和内容以外,对应用型本科学生还应增加考核项目。期末试卷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而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则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方式进行考查,结合所学课程,给学生设置相应难度的动手实践项目课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组织课题答辩、实物验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变考试安排

考试模式还应该增强灵活性。现在的考试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其实,某些专业课的考查可以实行由专业课老师负责,采用随堂测试,当面面试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领悟和应用能力的检验。

4.增强试卷随机性

传统考试模式均采用的是所有考生试卷试题内容完全相同,考试时存在相互抄袭的可能。为了真正体现考试的独立性,可以在设计考试试卷时做到人人一套试卷,人人考试题目均不同的考试模式。这样会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重视程度,因为目前的考试体制,一些学生抱有平时不需要努力,只要考试想办法“抄场”发挥就好的想法学习。

5.讨论式考试

平时老师经常会对同学说一句话:“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考试结果不重要,贵在平时的学习过程。意思是强调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行为,轻视考试结果。既然考试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该掌握的知识是否已经完全掌握,能否会用。如果学生考试一塌糊涂,最后只给个很差的分数,给个学习不合格的结论,那么对学生而言并非真正有意义。如果在考试中,允许学生对不会的题目进行提问,进行讨论,学生就可以有机会再一次重新学习,将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真正做到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总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考试考查模式应该与传统模式有所区别,应该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查体系,真正适应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真正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即体现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技能,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杨丽珠,邹晓燕.大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5):48-51.

[2]娄季春.基于能力的大学生评价体系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9-121.

基金: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2014院级重点科研项目[14CSCD-ZD-02]

上一篇: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初探 下一篇: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